改革開放40多年來,在推進社會解放思想的歷史進程中,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不斷深化地實現了自身的思想解放。這突出地表現在:一是從兩極對立的思維方式中解放出來,以求真務實的精神面向中國與世界的現實,以闡幽發微的態度面向古今中外的“文本”,以批判反思的自覺面向學術探索的“自我”,實事求是地研究全部理論問題和現實問題﹔二是從教條主義的研究方式中解放出來,切實地改變“原理加實例”的論証方式和“散漫的整體性”的敘述方式,注重學術研究的專業性和系統性,以“有理”“講理”的方式撰寫學術論文和學術著作﹔三是從僵死枯燥的話語方式中解放出來,切實地改變把理論當作“枯燥的條文、現成的結論、空洞的說教”的學風和文風,追求學術著述的深刻、厚重和優雅,賦予各學科的概念、范疇、命題以新的時代內涵﹔四是從學術研究的“無我”狀態中解放出來,不斷地強化中國學術和中國學者的主體性,以強烈的創新意識和批判精神捕捉、提煉和探索時代性的重大問題,為中國學者“立時代之潮頭,發思想之先聲”,創造了令人鼓舞的學術氛圍。
學者的學術研究是艱難的探索活動,首先要有志存高遠的“大氣”、真誠求索的“正氣”、敢於創新的“勇氣”。“大氣”,就是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博大的人文情懷和敏銳的問題意識,有高尚的品格和品位、高遠的志向和追求、高明的眼光和思想。理論是思想中的現實,問題是時代的呼聲。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敏銳的問題意識去直面現實,這是學者最為根本的“大氣”。“正氣”,就是有端正的學風和文風,不投機取巧,不嘩眾取寵,不趨炎媚俗,老老實實地做人,老老實實地做學問。學者之間,應當在人格上相互尊重,在學問上相互欣賞,在學術上相互批評,既不以評論之名而“捧殺”他人,又不以商榷之名“棒殺”他人,更不以沉默態度“抹殺”他人,而以浩然之氣相互砥礪,共同推進學術的繁榮。“勇氣”,就是馬克思所說的“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對假設質疑,向前提挑戰,反對人們對流行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採取現成接受的態度,以辯証的、反思的、批判的精神去實現學術研究的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和理念創新。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經歷了數個學術思想繁榮時期,涌現了一大批思想大家。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之后,許多進步學者運用馬克思主義進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又產生了一大批名家大師,為當代中國學者樹立了學術研究的典范。然而,由於種種歷史原因,當代中國的許多學者在不同的程度上存在著“三不足”:一是學術不足,缺乏長期的、艱苦的、系統的、專業的學術培養和訓練,缺乏對學術的應有的敬畏和追求,尚未形成志於斯和樂於斯的學術自覺﹔二是學養不足,缺乏廣博的、深厚的知識背景,缺乏開闊的、深刻的學術視野,尚未形成捕捉、發現和研究問題的貫通古今中外的概念框架和人文修養﹔三是學理不足,缺乏“鑽進去”而又“跳出來”的抽象力、概括力和洞察力,缺乏學術研究的方法論自覺,難以在學術研究中“提煉出有學理性的新理論”和“概括出有規律性的新實踐”。
彌補學術研究中的“三不足”,首先需要強化“四個真字”:一是“真誠”,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渴望”,有一種“咬住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有一種“不到長城非好漢”的追求,真正把道理想透徹,把思想講明白﹔二是“真實”,要有一種“滴水穿石的積累”,忙別人之所閑,閑別人之所忙,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致力於鑽研,不屑於鑽營,“十年磨一劍”,攀登思想、理論、學術的高峰﹔三是“真切”,要有一種“舉重若輕的洞見”,“平常心”而“異常思”,看出人家的好處,發現人家的問題,悟出自家的思想,形成具有啟發性和震撼力的創新之見﹔四是“真理”,要有一種“剝繭抽絲的論証”,注重“基本理念概念化”,訴諸“邏輯環節必然性”,撞擊人的理論思維,變革人的思想觀念,塑造和引領新的時代精神。對於學術研究來說,“真誠”是學者的學術態度,“真實”是學者的學術根基,“真切”是學者的學術建樹,“真理”是學者的學術追求。學術研究的“四個真字”,對於研究學術的學者來說,是不可或缺的。
“真實”的學術研究,離不開厚重的“三個積累”:一是文獻積累,得道於心﹔二是思想積累,發明於心﹔三是生活積累,活化於心。在學者的學術研究中,這三個積累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的。首先是文獻積累。學術是人類文明的總結、積澱和升華,學術研究是以“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為基礎的,是以前人的學術成果為深入探索的“階梯”和“支撐點”的,任何一個有成就的學者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研讀經典是學術研究的首要前提。其次是思想積累。在學術研究中,文獻積累只是思想積累的必不可少的前提,隻有自覺的思想積累才能形成學者自己的獨立思想。不囿於成見,不人雲亦雲,不回避問題,不故步自封,在思想上跟自己“較真”“較勁”,不斷地凝練出自己的獨到見解,才能形成系統化的具有創新性的思想理論。再次是生活積累。能否從文獻積累中“得道於心”,能否在思想積累中“發明於心”,取決於能否以生活積累而“活化於心”。缺乏深厚的和深刻的生活積累,缺乏對問題的真實的和真切的生命體驗,就隻能是“為賦新詞強說愁”,即使是著作等“身”,也難以是著作等“心”。任何真正的學術精品,無不是以生活積累而活化文獻積累和思想積累的產物﹔任何真正的學術大家,無不是以真切的生命體驗和真實的生活積累而造就自己的學術人生。
學者是人格化的學術。學術的繁榮和學科的發展,取決於從事學術研究的學者。中國高校正在進行“世界一流大學”和“世界一流學科”的“雙一流”建設。所謂的“一流大學”,其首要標志是有眾多的“一流學科”﹔所謂的“一流學科”,其主要標志是有一流的學術領軍人物和一流的學術團隊、一流的研究綱領和一流的研究課題、一流的研究能力和一流的研究成果。這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有一流的學術領軍人物和一流的學術團隊,也就是有一流的研究主體。隻有研究主體是“一流”的,才能形成一流的研究綱領並提出和承擔一流的研究課題,才能形成一流的研究能力並產出一流的研究成果,才能引領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國學術承擔的用理論照亮現實的學術使命,迫切需要中國學者的“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的使命擔當。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資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