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五個基本特性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2019年11月28日08:36來源:經濟日報

原標題: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優勢的五個基本特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探索中形成的科學制度體系,我國國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動都依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展開,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其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實踐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中國大地、具有深厚中華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擁護的制度和治理體系,其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主要體現出五個基本特性。

一是堅定的戰略導向性。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是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接續奮斗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其發展完善的過程中,始終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堅持黨的科學理論,保持政治穩定,確保國家始終沿著社會主義方向前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體系是諸多系統的集成,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是由多個系統構成的,這一體系運轉的軸心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大、政府、政協、監委、法院、檢察院、軍隊,各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各企事業單位,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都要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和人民把我們黨推到了這樣的位置,我們就要以堅強有力的政治領導承擔起應該承擔的政治責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完成偉大事業必須靠黨的領導。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打仗,新中國的成立已經說明了﹔中國共產黨人能不能搞建設搞發展,改革開放的推進也已經說明了﹔但是,能不能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堅持住黨的領導,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還需要一代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繼續作出回答。

二是系統的組分層次性。作為科學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涵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和外事等多個領域,層次清楚、組分特色鮮明。這是把我國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的一個重要前提。

在經濟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在政治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人民當家作主,發展人民民主,密切聯系群眾,緊緊依靠人民推動國家發展﹔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切實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民權利﹔堅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堅持“一國兩制”,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促進祖國和平統一。

在文化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全體人民在思想上精神上緊緊團結在一起。

在社會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增進人民福祉,走共同富裕道路。

在外事和軍事方面,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堅持黨指揮槍,確保人民軍隊絕對忠誠於黨和人民,有力保障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

面對復雜多變的治國理政新形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一科學制度體系還將不斷提升系統完備性、擴展系統的組分層次,著力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比如,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全面建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態保護和修復制度以及嚴明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度等。

三是整體的交互協同性。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結合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實際工作,構建起了一整套相互銜接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作為一個整體,制度體系內各個部分彼此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高度協同性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堅持全國一盤棋,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先后戰勝了汶川大地震等各種自然災害﹔建成了三峽工程、京滬高鐵以及世界上最大的電信網絡等舉世矚目的項目﹔完成了運算速度達到每秒千萬億次的超級計算機“天河一號”等高科技項目。正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相比較,它的優越性就在於能夠做到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保証重點。”

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不斷凸顯,首先是因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的歷史、新中國發展的歷史表明,要治理好我們這個大黨、治理好我們這個大國,保証黨的團結和集中統一至關重要,維護黨中央權威至關重要。什麼時候黨中央有權威,黨就有力量。如果黨中央沒有權威,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可以隨意不執行,黨就會變成一盤散沙,就會成為自行其是的‘私人俱樂部’,黨的領導就會成為一句空話。”其次是因為在完善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進程中始終堅持民主集中制,將黨的集中統一領導與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結合起來。在充分發揚民主的基礎上進行集中,堅持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集中全黨智慧,體現全黨共同意志,是我們黨的一大創舉。這樣做,既有利於做到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避免發生重大失誤甚至顛覆性錯誤﹔又有利於克服分散主義、本位主義,避免議而不決、決而不行,形成推進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四是發展的自適應性。堅持改革創新、與時俱進,善於自我完善、自我發展,使社會始終充滿生機活力,是我們的顯著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經歷了一個根據內外部環境變化、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由於有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正確引導以及民主集中制的體制保証,我們革除了舊的、不適應環境變化的體制機制,建立起了新的體制機制,使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更加具有活力、充滿動力,同時也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豐富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為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前進道路不可能一帆風順。事業越發展、改革越深入,新情況新問題就會越多,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會越多,面對的不可預料的事情就會越多。對此,我們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觀點,發揮主動性和創造性,銳意進取、大膽探索,不斷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我們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既要保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穩定性和延續性,又要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有利於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制度,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自我完善和發展、永葆生機活力。

五是廣泛的開放包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制度是塑造人類社會關系的、穩定的秩序結構,有利於促進人口以及各資源要素在不同層次之間的流動。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堅持德才兼備、選賢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養造就更多更優秀人才﹔堅持獨立自主和對外開放相統一,積極參與全球治理,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斷作出貢獻。

今天,經濟全球化大潮滾滾向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深刻重塑,國際格局加速演變,和平發展大勢不可逆轉。人類交往的世界性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深入、更廣泛,各國相互聯系和彼此依存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頻繁、更緊密,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已成為時代潮流。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歷史和現實日益証明了這個論斷的科學價值。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發展完善的過程中,開放包容性始終是其顯著特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促進“一帶一路”建設,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開放包容性使其在形成並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吸收、借鑒人類文明成果。可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形成發展過程並非在因循既有制度和體系下安常守故,而是在承納衍化中不斷推陳出新。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將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概括為“十三個堅持”,這是我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基本依據。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我國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証。

(執筆:徐浩然)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