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七十年輝煌歷程

朝克2019年11月21日16:44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具有民族多、語言多、文字多的特色。除漢族外,我國有佔全國總人口8%的55個少數民族。這些少數民族主要生活在5個自治區、30個自治州、116個自治縣和3個自治旗及1248個少數民族鄉鎮。55個少數民族中,除回族轉用漢語言文字外,其他少數民族不同程度地使用本民族文字。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我國各民族自然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和諧共存的命運共同體,並用共同的勞動和智慧創造出豐富多彩、燦爛輝煌的語言文字文化世界,進而為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展,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弘揚,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國少數民族中,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壯、滿、柯爾克孜、彝、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等均有本民族文字。我國是有史以來,在世界上民族文字最豐富的國家,在歷史上創制的文字有佉盧文、於闐文、焉耆-龜茲文、粟特文、八思巴文、突厥文、回鶻文、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東巴文、傈僳文、察合台文,以及藏、滿、苗、傣、壯、彝、瑤、布依、哈尼等民族歷史上使用的老文字及南方民族方塊文字系列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發展的大政方針,從此少數民族享有了使用和發展母語和文字的自由。而且,在我國優秀而先進的民族政策的關懷和指引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就對少數民族使用的舊文字進行改革或重新創制新文字,現在有22個少數民族使用28種文字。也就是說,有的少數民族使用兩種或兩種以上文字,如蒙古族就使用蒙古文和托忒蒙古文兩種文字,傣族使用4種文字等。同時,國家決定在“兩會”等重大會議上提供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7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文件和同聲傳譯服務,國家通用貨幣人民幣上同漢字一起印上蒙古、藏、維吾爾、壯四種少數民族文字,由此充分體現出國家實行的各民族平等的優秀而先進的民族政策。另外,對於人口較少、又沒有文本民族文字的民族,提倡自願自擇原則選用其他民族文字的民族政策,如鄂溫克族分別選用了漢文、蒙古文、錫伯文和哈薩克文,鄂倫春族和赫哲族選用了漢文。我國浩如煙海的民族文文獻資料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充分展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多元一體而源遠流長的中華歷史文化與文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在我國優秀而先進的民族政策和理論的引領下,加上國家民委及各有關部門的積極支持和大力幫助,以及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機構和專家學者們的艱苦卓越的努力下,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取得令世界矚目的輝煌成果。其發展歷程,可以分以下三個階段進行分析討論。

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起步階段

從1949年到1979年的30年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第一階段,也是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起步階段。這30年,我國進行了第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人才隊伍培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初步全面調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識別政策法律上的認定、少數民族語口語資料的搜集整理和初步分析研究、舊文字和老文字的改革完善等工作。同時,也是我國淘汰和廢棄不適應本民族發展的舊文字和老文字,創制拼音字母新文字的特殊時期。

這是我國發展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那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三座大山”造成的災難還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又面臨百業待興的極其困難的歷史時期。就在這樣的社會背景和條件下,國家拿出相當可觀的專項經費,積極扶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設立各級研究機構、培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科研隊伍、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學科。而且,在具體工作實踐中,將民族工作與民族語文工作緊密相聯系,組織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並從全國各少數民族地區招收中青年骨干以及從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的青年學生,安排集中學習和專業化集訓,在僅僅兩年多時間裡培養了一批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人員和中青年科研隊伍。緊接著,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們的帶領和親自指導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人員分成若干工作組,分赴我國各民族生活的邊疆偏遠農村牧區,開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大調查,搜集整理了相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在此基礎上,依據民族語言結構特征,以及民族語言間存在的親緣關系,分類出漢藏、阿爾泰、南亞、南島和印歐五大語系語言。其中, 55個少數民族語言分別歸類為漢藏語系藏緬語族5個語支17種語言、壯侗語族4個語支11種語言、苗瑤語族3個語族2種語言、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2個語支7種語言、蒙古語族6種語言、滿通古斯語族2語支5種語言,還有南亞語系3種語言、南島語系1種語言和印歐語系2種語言,以及完全失去語言使用功能的語言和未識別語言各1種。

1950年中央提出設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部門,1951年指出要在新成立的民族文字工作委員會指導下開展民族語言文字調研及民族文字創制和改革工作,在1955年12月召開的首屆民族語文科學討論會上,制定了第一個五年民族語文工作計劃及12年遠景規劃。而且,1956年國家還頒布了從1956年到1958年間實施民族語言文字普查和新創並改革民族文字的工作方案。按照這些指示精神和工作安排,中國科學院很快設立了相關科研管理部門及民族語言研究所,中央民族學院和地方民族院校也陸續建立民族語文研究機構及系科專業。1956年,國家民委在中央民族學院組建民族語言研究所,強化少數民族語言普查和文字創制改革工作。1956年春天,在國家民委及中國科學院的直接領導下,700余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同地方相關工作人員組成7個工作組,赴邊疆少數民族地區開展語言文字普查工作。到1959年,共調查42個少數民族的語言文字現狀,獲得1500多個調查點的資料,基本上掌握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分布與使用情況。在廣泛征求少數民族對母語和本民族文字使用意見基礎上,為壯族等10個少數民族創制了14種文字,還為景頗族等少數民族改革了原有文字。

在當時,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學科研究,主要體現在共時描寫、歷史比較、對比研究等方面,進而自然形成中國特色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初級階段的學科體系。那些參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研,以及新創少數民族文字和改革舊文字的專家學者,緊密結合實際工作,先后在《中國語文》《民族語文》及民族類院校刊物上,先后發表了一系列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概況、語言文字使用、新創文字和改革文字方面的學術論文。在語言描寫、歷史比較和語言類型研究等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績。更加可貴的是,他們在第一手調研資料基礎上,撰寫完成了少數民族語言概論,甚至撰寫完成了相關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初稿及有關詞匯集、比較詞典等初稿。同時,還發表了一系列音系分析和語法描寫研究論文、調研報告、專著等。這些成果的刊發,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語音語法研究事業的發展。

可以說,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第一階段,在我國第一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的帶領下,不僅圓滿完成了第一次大調查工作任務,同時給我國少數民族識別工作提供了有利的科學依據,還培養出了我國第二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者,搜集整理並保存了數量可觀而彌足珍貴的第一手少數民族語言口語資料和文獻資料,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研究奠定了十分雄厚的資料基礎,進而開創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美好前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我國還陸續成立了不同層級的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機構,在中央民族學院和地方民族院校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系科,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急需專業化人才,不斷壯大剛剛崛起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隊伍。先后多次召開不同規模、不同層級、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術討論會,廣泛而深入交流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經驗和理論方法。所有這些,使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作為一項新的科學事業迅速崛起,並快速得到發展壯大。

總之,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起步階段,在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第二代科研隊伍的培養和建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隊伍的建設、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的全面普查、少數民族語言系屬關系的確定、少數民族文字的創制改革、少數民族語言語音系統和詞匯結構及語法關系的初步分析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科體系建設等方面均初步取得較大學術成果。而且,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從開創之初,就和我國民族政策、民族理論、民族關系、民族識別、民族平等、民族自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並且同國家語文規劃工作緊密相聯系,從而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我們講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地域性、社會性、代表性、科學性、發展性和生命力。

二、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走向成熟和輝煌的階段

從1979年到2012年的33年,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走向成熟和輝煌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時期,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取得了輝煌成就。改革開放之后,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煥發出了強大活力。1979年,國家召開全國少數民族科學規劃會,明確部署少數民族語言補充調研和尚未調查的少數民族語言開展全面調查的工作任務。次年1月,舉行第三次全國民族語文學術討論會,再次強調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研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為落實這一工作任務,從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的10年間,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分赴少數民族地區展開更加求真務實、全面徹底、深入扎實的少數民族語言補充調查。在此期間,還完成了國家民委五種叢書重大研究課題科研任務,1981年1986年間共出版55種少數民族語言簡志。同時,完成國家社科基金“七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使用情況和文字問題調查研究”。還出版了數量可觀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應用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活力研究、少數民族語言變遷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還有從社會語言學、文化語言學、地域語言學的理論方法討論少數民族語言的研究著作,以及分析少數民族語文政策對策的專著等。所有這些,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使用情況、語言活力、發展演變規律、語言接觸關系、語言政策法規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工作。

1991年,在首屆全國民族語文工作會議精神指導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調研工作呈現多層面、多元化、多視角的特點。特別是1992年啟動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新發現語言調查研究”,不僅對新發現的一些方言做了針對性調研,先后還出版了30余部新發現語言研究著作。在這一時期,啟動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方言研究”相繼出版10多種新發現的方言研究成果。在該階段,還實施了一系列少數民族語言語音、詞匯、語法研究,以及瀕危或嚴重瀕危語言研究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其成果,基本上都在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公開出版。其中,語音、詞匯、語法研究及詞典編寫,同語系同語族同語支語言比較研究,少數民族語言形成原理和歷史來源及發展規律的研究,瀕危或嚴重瀕危語言的搶救性搜集整理和分析研究均取得理想成績,甚至在少數民族語言綜合研究及古音構擬工作也取得良好進展。在這一階段,還出版了數量可觀、涉及語言眾多的少數民族語言教程、讀本、會話資料、口語資料及有關研究專著等。這些科研工作及取得的學術業績,打開了少數民族語言研究的新局面。而且,在《民族語文》及各大民族院校刊物上,先后刊發了數量極其可觀的學術論文。

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第二階段,在新創文字和改進文字的推廣、語言規范和標准使用、語言態度及語言活力、語言影響與變遷、少數民族語文教學與學習、語言資源及方言土語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少數民族雙語現象的討論及雙語教學工作、新詞術語的科學化把握、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立法研究、少數民族語文政策對策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也得到了很好的推進和發展。此外,還成立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等少數民族語言名詞術語規范化研究機構,先后制定並發布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傣等少數民族文字計算機標准化字體字形及編碼,還制定了蒙古、藏、彝、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等少數民族文字的國家標准化字符集和字模。另外,還創制了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朝鮮、彝、壯、柯爾克孜和錫伯等少數民族文字的電子化處理系統及文字數據庫。2004年后,根據新制定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建設的指示精神,先后實施與少數民族文字規范化標准化字符平台、文字資源庫、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保護與應用等密切相關的93項課題,進而建立了文字種類最多、字符最全的少數民族文字符集,研發了少數民族文字電子出版系統及統一平台的識別系統,構建了數十萬條數據和涉及100多種語言及方言的民族語言語音及詞匯數據庫。從20世紀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間,陸續出版數量可觀的南方少數民族早期文字文獻資料集,出版數量可觀的古文字古文獻研究成果。尤其可貴的是,這些年我國少數民族文字專家在國內相繼出版國外收藏的極其珍貴的早期民族文獻資料,進而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少數民族文字文獻研究事業。

綜上所述,從改革開放到2012年的33年間,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並且,主要體現在一系列重大課題的順利實施,以及刊發數量巨大的學術論著及相關語言文字資料集和辭書成果等方面。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語言語音詞匯語法全面系統研究、空白語言和方言的補充調查研究、不同語系語族語言比較研究、相關語言對比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系列詞典的編輯出版、瀕危或嚴重瀕危語言搶救性搜集整理、語言接觸與變化原理研究、古文字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與分析,以及語言類型學、語言統計學、實証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語言文化學、語言與民族關系學等領域均取得豐厚學術成績,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和新理論。通過科研工作實踐,還成就了我國第二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隊伍,同時培養出第三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中青年科研團隊。另外,少數民族文字規范化、標准化、信息化、數據化研究,以及語言文字政策法規研究也取得了輝煌成就,進而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該項事業的現代化、理論化、科學化研究水平,優化了少數民族語言關系屬性量化分析程序和自動化分析手段,建構了少數民族語言描寫研究和比較研究理論框架,初步建立了少數民族語言聲學分析工作平台,為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學術理論基礎,打造出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理論體系和話語權。

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走入新時代的理論創新階段

從2012年到2019年,這8年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邁入新時代,全面開展理論創新的新階段。眾所周知,2012年以后,我國邁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也意味著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邁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進而迎來實現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偉大復興的更加光明的未來。以第一階段搜集整理的極其豐富的第一手資料及初步分析研究的成果為基礎,加上第二階段取得的多層面、多視角、全范圍研究的豐碩成果與理論探討為前提,使第三階段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工作煥發出強大生機和強盛的活力及生命力,與祖國強勢推進的新科學技術革命一起邁入了新時代。特別是國家不斷強化的哲學社會科學科研工作,不斷加大的科研經費,以及不斷強調的理論創新,使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更加充分地認識到初心和使命,更加珍惜新時代帶來的優越、優厚、優勢科研環境,用更加崇高的奉獻精神和愛國情懷投身於科研工作實踐和理論創新。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專家學者充分感受到,在我國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新時代,科學道路的自信、學術理論的創新、學科體系的優化、優秀科研人才隊伍的形成,給他們帶來更加理想的科研環境和條件,使他們承前啟后、繼往開來、不負使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產出具有新思想、新觀點、新理論的創新科研成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團結奮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在這8年時間裡,為不斷強化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的理論創新,國家啟動了國家社科基金、中國社科院、國家語委、國家民委及地方社科院、社科聯和各大院校的一系列重大招標項目和重點課題。這一時期的研究,更多地體現在少數民族語言聲學研究、少數民族語言數據庫建設、少數民族語言平台建設及軟件平台建設、少數民族語語料庫建設、數位典藏理論探討、少數民族語言接觸類型與演化模式研究、語言類型學研究、語法標注理論研究、語法規范化研究及語法化詞庫建設、語音語法形態變化規律研究、嚴重瀕危語言搶救性研究、瀕危少數民族文字文獻資料保護整理及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史學研究等重大重要學術理論問題的討論方面。所有這些,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的積累和探索並不斷繁榮發展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工作,得到更高層面、更廣領域、更深理論、更加理想而科學有效的推進。更加鼓舞人心的是,與這些課題研究密切相關的科研成果,包括階段性科研成果不斷公開出版發行,還完成“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重大項目400個少數民族語言點的語料庫建設工作。另外,在各大核心期刊和學術刊物上刊發上萬篇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學術論文,這些論文涉及語言文字學科各個領域,有很多創新的理論觀點。

這裡還應該提到的是,國際上被視為東方學基礎學科的中國少數民族古文字與文獻研究“絕學”學科,進入新時代的今天同樣煥發出全新的生命力,出版百余種專著及其千余篇學術論文,其研究成果裡包含的創新學術理論,在全國乃至全世界都產生了重要學術影響。尤其是在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八思巴文、納西東巴文的科學整理和研究取得了國際領先成果。此外,還先后實施了“新發現民族古文字調查研究與數據庫建設”(2014)等重大項目。另外,根據國際化電腦處理技術發展要求,對藏文、蒙文、滿文、傣文、佉盧字、西夏文、八思巴字、傈僳文等古文字創建了編碼系統,進而為少數民族古文字及其文化信息交流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學術空間。為女真字、契丹小字、契丹大字、突厥文、水書、東巴文、傈僳文等設定的字符方案獲得國際標准化組織的高度評價和認同,搶佔了該領域學術話語權。

毫無疑問,以上刊發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科研成果,不僅提出了語言資源綜合開發學、語言紀錄學、語言認知共性論及語言空間認知學、語言類型結構論、區域語言共性結構論、形態句法類型學、實體語法理論、民族語言多元結構說、語音形態論、名詞形態論、動詞形態論、少數民族語言語法標注學、瀕危語言綜合研究論等一系列創新理論,同時,還為構建中國少數民族語言語料庫、數據庫、軟件平台建設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在此基礎上,更高層面、更有力度地強化、完善、提升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理論體系。另外,在這裡還應該提出的是,我國少數民族語言專家學者用不同少數民族文字在國內刊發數量可觀而有學術理論價值的論著,同時用各種外文在國外也刊發了十分可觀而充滿新學術思想的論著,進而對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少數民族文字和外文也發揮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學術影響。

總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走過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壯大到走向輝煌的70年。特別是,在老中青四代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甘於奉獻、勇於創新的強大精神力量鼓舞下,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鼓舞人心的巨大學術理論成就,進而佔領了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的制高點,打造出中國特色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前瞻性、開拓性、創新性學術理論體系及理論框架,充分發揮了學術話語權,建構了強有力的話語體系。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新的創新理論指導下,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將不斷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提高思想理論水平和科研本領,為實現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研究事業的全面振興,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朝克,鄂溫克族,內蒙古呼倫貝爾市人,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黨委書記,著名民族語言學家,二級研究員,留日博士,博士生導師,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高層人才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第九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最高人民法院特約監督員,中國社科院最高職稱委員會委員,國家民委專家咨詢委員及語言文字專家委員會委員。出版《中國民族語言文字研究史論》(四卷)《滿通古斯語族語言詞源研究》《滿通古斯語族語言研究史論》等學術專著50余部。

專家推薦意見:論文清晰地呈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和民族政策的指引下,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事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不斷開拓創新70年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對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進一步宣傳民族政策和促進民族平等、團結、進步、和諧及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科學發展和保護各民族語言文字,進一步建立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使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更好地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有現實意義和學術價值。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