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中期檢查報告

2019年11月18日14:52來源: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

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容:

(一)研究計劃總體執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課題自2016年批准立項,並於當年12月舉行了開題報告會,課題組在認真吸取專家學者建議的基礎上,多次召開小組研討會,重新擬訂課題研究方案,並根據實際調研情況適時調整,不斷優化完善,為后期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打下扎實的基礎。一年半以來課題總體進展順利,各子課題項目都有條不紊地進行。目前,課題組已全面展開對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資料調查與搜集工作,已經開始對德格印經院、八邦寺印經院、白玉寺印經院等三處的木刻文獻和理塘版《藏文大藏經(甘珠爾)》的編目整理工作﹔同時著手對德格印經院現有藏文古印版的准確函數、版塊數、各種不同版本的具體尺寸進行詳細著錄,採訪相關傳承人,並記錄了完整的雕版印刷工藝流程。

現已發表原創性論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13篇。專著有5部(其中4部待出版),收集、整理、編著有1部,對本項目相關研究文章收集整理的編著有16部(待出版)。

2019年,巴多教授獲得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資助項目《藏族雕版技藝人才培養》。經過項目組精心挑選共招收來來自上海、江西、黑龍江、內蒙古等8省2市的藏、漢、滿三個民族的20名學員,學院單位包括四川師范大學、景德鎮陶瓷大學、四川民族學院等高校及各地博物館、美術館,學員還有各級技藝傳承人,其中美術特級教師1人,研究生學歷7人。《藏族雕版技藝人才培養》自2019年5月20日開班以來,先后進行了理論教學、田野考察、實踐教學三個階段。

項目組聘請了各大專院校、民間唐卡傳承人、藏族歷史文化研究專家等18名藏族文化藝術領域的知名專家教授及非遺傳承人為學員授課,其中13名專家教授在西南民族大學為學員們集中進行理論講授,為學員們后期考察及實踐學習做理論准備。採風期間對包括藏族雕版技藝、藏族唐卡藝術嘎瑪噶孜等流派、藏族銅像制作技藝、藏族民間黑陶傳統制作工藝等20名國家、省級、市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行拜訪交流,使得大家對博大精深的藏族文化藝術有了更加直觀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辨。

學員共計完成傳統木刻雕版作品60余件,並將整理出版《藏族雕版技藝入門》一書及配套教學視頻。到2019年7月13日圓滿完成既定教學任務,達到預期目標。

(二)調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自立項以來,課題組按項目計劃搜集了多語種和多形態的文獻資料,(1)收集與整理了四百多篇有關國內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獻傳承與保護方面的文章,編成十六部﹔(2)另搜集了德格印經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獻(約28萬葉)、八邦寺印經院的全套木刻版文獻(約8萬葉)、拉卜楞寺印經院收藏的《宗喀巴師徒三尊全集》(43函)、歷代嘉木樣和貢唐活佛的文集等不同印經院的上千函木刻版文獻資料(包括電子文本)﹔(3)採訪了許多知名雕版印刷技藝傳承人,搜集了大量口述史、雕版技藝等原始珍貴資料。

2.調研情況

根據研究計劃,本課題組成員自2017年以來陸續到四川、西藏、雲南等地的藏區進行田野調查,並查閱寺院、當地圖書館、檔案館的文獻資料,具體情況如下:

(1)巴多教授等人

2017年7月1日至9月1日赴四川的德格印經院、八邦寺印經院、白玉寺印經院、噶陀寺等地進行經版的考察與普查。

2017年10月1日至7日赴西藏拉薩市新木如寺印經院、色拉寺印經院、哲蚌寺印經院以及尼木縣普鬆鄉雕刻處等地進行實地調研工作。

在上述調研過程中皆已進行大量採訪,拍攝了國家級傳承人彭措澤仁、德格印經院雕版培訓中心負責人江永扎西、西藏自治區雕版印刷術傳承人色覺、尼木縣雕版印刷術傳承人嘎瑪曲扎等關於藏族雕版技藝文化等工藝流程的詳細示范與解說,目前已完成了文字的初步整理工作。

2019年6月4日至7月13日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資助項目《藏族雕版技藝人才培養》項目組一行25人在負責人巴多教授領下,赴四川瀘定縣、康定市、爐霍縣、甘孜縣、白玉縣、德格縣等30余處寺院、博物館、圖書館、非遺傳習基地等展開考察,重點考察了德貢布寺、扎呷覺姆寺、白玉寺印經院、噶陀寺《甘珠爾》復刻處、宗薩斯雕版珍藏寺、八邦寺新老印經院等藏有珍貴雕版的寺院。同時於德格印經院展開為期了一個月的考察和雕版創作,並對德格印經院、呷拉覺空寺等的全部壁畫進行了拍攝和梳理。

(2)噶瑪降村教授等人

2017年7月4日至19日赴甘孜州德格縣竹慶寺、協慶寺、阿須寺、宗薩寺等寺院的印經院進行考察﹔

2017年10月27日至29日赴甘孜州理塘寺專項調研《理塘版大藏經》﹔2017年11月5日至21日赴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地區考察札什倫布寺、那塘寺兩寺的印經院。

(3)麥波教授等人

2017年10月1日至10月9日到雲南麗江、四川理塘考察與收集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相關資料。

課題組目前正在對上述調研資料進行梳理、分類,結合以往收集的文獻補充資料。

3.學術交流情況

題自立項以來,課題組努力與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等進行交流與合作。如課題組首席專家巴多教授、噶瑪降村教授、根秋多吉編審等課題組成員於2016年12月16日參加了由四川省藏學研究會在成都舉辦的“第九次藏學研討會”,並發表了論文《朵康八邦印經院藏版目錄》﹔巴多教授、噶瑪降村教授於2018年5月4日至13日參加了由四川省圖書館、四川省古籍保護中心在成都舉辦的“第五次大圓滿辭典編纂會議”,在會議中介紹了《德格版寧瑪續部》的內容及其目錄的編纂過程。巴多教授、土登彭措教授、根秋多吉編審於2018年5月19日參加了由西南民族大學藥學院所主辦的“藏蒙醫學歷史與現狀調查研究專家咨詢會”暨“一帶一路及象雄文化研討會”。

巴多教授於2018年10月12日參加了西南民族大學藏學專業博士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同美教授指導的本教文獻研究)會﹔於2018年11月11日參加了在成都舉行的藏族雕塑藝術高端論壇暨《阿窮造型藝術精品匯編》新書懇談會﹔於2018年11月25日至11月26日,參加了西南民族大學藏學院舉辦“藏區人才培養與藏學學科建設”研討會﹔於2019年4月27-29日,在成都舉行的四川省藏學研究會第十次藏學研討會上宣讀了《試析《大寶伏藏》結集經過 》論文﹔於2019年6月2日在成都舉辦的 全國藏文古籍文獻分類法專家研討會上,宣讀了《十明學藏文古籍文獻分類法》。

土登彭措教授於2017年6月16日至18日參加了由中國人類學民族學研究會民族節慶專業委員會在拉薩主辦的“首屆中國拉薩·阿裡象雄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以 “一帶一路與象雄文明關系研究”為題進行了發言﹔於2017年10月6日參加了在美國由哈佛大學醫學院主辦的“世界中聯第三次國際藏醫學術研討會”,在會上以“一帶一路與藏醫藥商道”為題進行了發言﹔噶瑪降村教授、土登彭措教授於2018年2月3日在成都參加了“德格印經院印版檔案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專家研討會”。土登彭措教授、根秋多吉編審於2018年4月28日參加了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北京主辦的“全國藏語術語標准化工作委員會換屆會”暨“十八大以來藏語新詞術語發布會”﹔土登彭措教授於2018年8月8日-10日,由中共丁青縣委、丁青縣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瓊文化學術研討會”﹔於2018年9月15日在西藏林芝全國藏漢雙語法官林芝培訓班上講述“一帶一路與藏醫藥商道研究”﹔ 於2018年10月9日在康定,參加了四川省“十三五”少數民族古籍出版規劃重大項目《智者入門廣釋》出版終審會。於2019年4月27-29日,在成都舉行的四川省藏學研究會第十次藏學研討會上,發言《康巴文化是研究古代藏族文化的搖籃》﹔參加了2019年6月14日在成都召開的 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象雄文化大詞典》專家審定會。

西繞桑布教授於2017年3月24日在上海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致敬經典—佛教典籍研討會暨梵典宮揭牌儀式”﹔於2017年11月7日至8日在西寧參加了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全國首屆藏文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高層論壇”﹔2017年12月18日至19日在成都參加了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主辦的“第六屆中國—南亞國際文化論壇”﹔2018年6月28日至30日在北京參加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主辦的“首屆一帶一路與亞洲佛教文化論壇暨海棠山佛教專題論壇”﹔於2018年8月15日至16日,參加了第二屆全國藏文古籍文獻整理與研究高層論壇,遼寧/阜新/國際會議中心﹔2018年9月6日於在拉薩參加《“菩日文獻”精選本》發布會﹔2019年7月在巴黎參加了第十五屆國際藏學會。

尹邦志教授於2017年10月28日參加了由上海大學文學院和台灣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在上海聯合主辦的“第五屆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理論實踐學術研討會”,發表論文《以幻為宗—從太虛的教理闡釋看漢藏佛教的教理融通》﹔於2017年5月26日在北京參加了中央社院統一戰線高端智庫主辦的“漢藏佛教交流與交融史與中華文化學術會議”,發表論文《大圓滿與禪》﹔2017年12月3日在廣東參加了“東莞大嶺山觀音寺首屆文化論壇”﹔2018年5月18日至20日在安徽九華山參加了“承繼與復興—紀念華嚴大學創辦120周年第二屆翠峰華嚴論壇暨華嚴文教中心成立慶典”,發表論文《一行三昧之“無念”》。

諾章.吾金研究員於2017年7月8日至9日參加了由喜馬拉雅文庫在成都主持召開的“藏文古籍分類論証會”,在會上以 “如何分類藏文古籍”為題進行了發言﹔於2017年8月21日參加了由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評審會”,榮獲“中國藏學研究珠峰獎榮譽獎”。於2017年10月和2018年的3月參加了由堪布慈誠羅珠主持的“《漢藏英常用新詞語詞典》編纂會”。

德格印經院長充翁扎西於2018年5月25日參加了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媒學院在北京主辦的“中國傳統出版文化的傳承與弘揚研討會”,在會上以 “德格印經院的出版文化與傳承”為題進行了發言。

《四川黨的建設》副主編兼藏地陽光全媒體中心主任、《藏地陽光》《多彩哈達》雜志、藏地陽光網主編根秋多吉2019年10月16日,在成都參加了由四川出版集團、喜馬拉雅文庫、四川民族出版社和四川美術出版社聯合主辦的《格薩爾王全集》出版研討會。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

2017年12月18日,課題組主辦了“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開題報告會,該會信息於2017年12月26日發布於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網。

根據評審專家的建議,在過去一年半以來,課題組將重點放在對現存經版的調查、保護和雕版的技藝考察上。主要通過論文發表和專著出版的形式擴大項目支持的學術影響,目前已發表原創性論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13篇,已完成的5部專著中已出版一部,這些論文和專著已經通過會議、正式刊布與出版的形式產生影響,相信再經過兩三年的工作,會形成一系列專題研究而產生更大的作用。今后還將通過打造學術精品系列、學術研討會、文獻調研與田野考察等各種方式向國內外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研究成果。

為此,首席專家巴多教授在相關的講座與課程中介紹了本課題研究過程與成果,如2017年6月在四川省教育自學考試教師培訓班裡以“木刻版梵文文獻”為題進行了兩次講座。 於2017年2月至7月和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在西南民族大學航空港校區分別在“藏藥學1501班”講授“藏文文獻學概述”,在“文物與博物館學(藏漢雙語)1501班”講授“藏文典籍導讀”,以上課程各17周、每周2節課,在課程中已及時推介藏文木刻版文獻研究相關的階段性成果。

目前,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藝術人才資助項目《藏族雕版技藝人才培養》理論授課15天,田野考察10天,技藝實踐授課30天已執行完畢,進入自主創作階段,已舉辦了4次學術研討會。2019年7月9日至11日在甘孜州德格縣人民政府和德格縣印經院兩地同時舉行了教學成果匯報展和教學研討會,本次雕版技藝作品展覽也是德格印經院歷史上首次對於傳統雕版技藝的專題展覽。項目期間累計被中國西藏網、四川日報、青海湖網、四川人民政府網、西藏人民政府網、雅昌藝術網、四川網絡廣播電視台、川報觀察、甘孜日報、四川新聞頻道、四川在線、成都全搜索、康巴衛視、德格電視台、掌上德格、藏地陽光、康巴傳媒藏文、藏人網、今日頭條網、甘南民族師范學院、雲藝數據庫網站、西南民族大學新聞網等20余家各大媒體專門報道。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主要問題:

(1)因為相關文獻不足,關於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產生年代、標志性文獻,存在著難以斷定的困難。

(2)在文獻摸底的調查中存在一些實際困難,無論是寺廟的藏書,還是政府管轄機構的藏書,凡是涉及到珍稀古籍的,一般都不願意公開示人,更不會提供便利的研究條件。

(3)在藏文雕版印刷技藝方面的研究中,較缺乏記載技法方面的文獻。

(4)藏文木刻版文獻量大,分布廣,本課題涵蓋國內五省藏區及國外,調研難度較大。

2.改進措施:

(1)關於藏文木刻版文獻年代等相關的斷定難題,現存文本和出土文物之間的關系需要進行梳理,還需要細致的閱讀相關歷史記載去爭取新的發現,為此,課題組將計劃借助現有的文本和其他實物加以厘清。同時,基於藏文木刻文本傳承保護的歷史經驗,還需要從現代的視野加以總結和提煉,所以得先行解決一些理論難題。

(2) 關於文獻摸底調查中的難題,課題組計劃爭取進一步調查相關實物的機會,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課題組將全面聯系各地學者以爭取合力解決問題。

(3)關於缺乏記載技法文獻的難題,需從藏文古籍文獻中搜尋與整理出相關內容,再進一步進行田野調查,採訪相關傳承人,記錄相關工藝流程,使技法與理論相結合。

(4)關於木刻文獻的調研難題,課題組還需計劃精簡相關方案,重點放在對現存經板的調查和保護上,做好扎實的前期基礎工作。

3.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本課題的研究難度超過預期,但是經過一年半的深入細致地研究,思路越來越清晰,目標更加明確,並進一步加強本課題的重點:木刻版和木刻版所承載的文獻,缺一不可。在后續研究中繼續深入調研木刻版、文獻和技藝等內容,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中,以現存木刻版的調查和保護為主線,加強雕版技藝傳承的考察,以便全面系統地達到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容:

(一)代表性成果簡介

1. 專著

(1)巴多所著《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16開,近800頁,約60萬字),本書作為《藏文木刻版文獻保護傳承研究》的階段性成果,2018年6月份已與四川民族出版社簽訂了出版合同,預計將於近期出版。 (四川民族出版社,書號:978-5409-0000-0)

本書綱要:《寧瑪續部》是8世紀從蓮花生大師等高僧大德入藏傳法至朗達瑪滅佛為止的200多年間所翻譯的經典,屬於寧瑪派,是研究寧瑪派及藏傳佛教早期經典翻譯不可或缺的文獻。《德格印經院館藏—寧瑪續部木刻版總目》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寧瑪續部》的起源與發展史,根據大量手抄本和木刻本文獻進行梳理,歸納出《寧瑪續部》發展進程中各版本的重要人事時地物等內容﹔第二部分為德格版《寧瑪續部》的特點及主要內容,此版本是史上至今唯一的全套木刻版,包含伏藏部分、重復部分、錯刻文字與擬似苯教經典等內容﹔第三部分為德格版《寧瑪續部》的細目,此部分融合了傳統和現代編目方法,目錄包含了藏語書名、梵文書名、著者、譯者、成書年代、刻版年代、主持刻版者等內容,同時附有按藏文字序編排的索引。以上各項中,凡有可疑之處,皆已考釋,並注明,也已將德格木刻版《寧瑪續部》與同倉扎手抄版、吉美林巴手抄版、《五世達賴聞法錄》中的《寧瑪續部》目錄等做了比較,在最后列出了清單。

學術價值:本書為最新、最全面、最實用的《寧瑪續部》目錄,指出了德格版《寧瑪續部》中與手抄本的重復內容與錯刻的部分,以及大量擬似苯教經典內容,這些至今在學術界與佛教界都未曾被發現過,尤其是在編撰本目錄過程中所發現的苯教相關內容勢必對學術界造成新的研討熱潮。

另外,已撰寫完成專著書稿6部:

(2)《德格印經院館藏—甘珠爾木刻版總目》,約50萬字,待出版﹔

(3)《德格印經院館藏—丹珠爾木刻》,約50萬字,待出版﹔

(4)《藏文雕版印刷工藝及流程研究》,約7萬字,待出版﹔

(5)《朵康八邦印經院藏版目錄》,約10萬字,待出版﹔

(6)《藏文木刻文獻起源與發展》,約7萬字,待出版。

2.論文

發表原創性論文20篇,其中核心刊物及CSSCI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有13篇。

(1)巴多:《簡述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歷史》(《西藏研究》2018年第1期)。

本文綱要:根據《覺囊達繞那塔大師自傳》《五世達賴自傳》《覺囊達繞那塔大師文集》的刻版者跋文等直接相關的歷史典籍,研究了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包括該寺從1615年建立后開展的刻版工程,在噶丹頗章的改宗政策下該寺經典印版遭到破壞, 到1859年由夏魯羅薩登雄進行搶救與保護印版,以及在該寺先后刻版的覺囊派印版數量與內容等。

學術價值:本文簡明扼要地對覺囊達丹聖法寺印版的興衰歷史進行了梳理,指出了其發展進程中的幾個重要的歷史階段與時間結點,為學術界提供該寺更准確且詳細的印版數量與其內容。

(2)巴多:《宗喀巴文集木刻版考釋》(《西藏大學學報》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在藏文木刻版的技術傳播方面,佛法總集類版本最多的是《甘珠爾》,從15世紀初到20世紀初,《甘珠爾》前后被制作成了12個不同版本﹔而個人文集類版本最多的是《宗喀巴文集》,其刻版的年代也與《甘珠爾》的刻版年代大致相同。

學術價值:本文將10個不同版本的《宗喀巴文集》刻版進行人、事、時、地、物等全方面的詳細研究,並指出了其他論文中多處反復被引用的錯誤內容。

(3)巴多:《淺談那塘版與拉薩版〈丹珠爾〉的差異》(《中國藏學》2018年第3期)。

本文綱要:20世紀90年代之前,藏文《丹珠爾》隻有4種版本,其中西藏地區隻有那塘版,該版本文革時期遭到破壞。在1991年至2017年期間由西藏佛教協會在拉薩所刻的新版成了第5個藏文《丹珠爾》木刻版。在文章中詳細比較了《丹珠爾》那塘版和拉薩版各自的校對情況、刻版過程、費用與人力成本,以及新舊版本之間的異同之處。新版的優點:改善了舊版版面、行距、字距不工整的情況,也還原了略縮詞,對舊版中的闕字、闕段、闕頁進行校對補充﹔新版的缺點:在制作轉印稿時,將一套珍貴的舊版印稿直接泡在水中並將每一頁對分成兩頁以作為新版的轉印稿,而沒有使用當時早已有的復印機技術,因此誤毀了一套珍貴印本,文章中針對這些缺點提出了具體的參考建議。

學術價值:本文將《丹珠爾》那塘版與拉薩版的差異進行了詳細的比對分析,整理出異同之處,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的拉薩版《丹珠爾》的研究成果。

(4)巴多:《冉那林巴“寧瑪續部”的幾點問題探討》(《青海社會科學》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根據《冉那林巴大師自傳》與冉那林巴大師的親傳弟子所著的《冉那林巴大師傳》等直接相關的歷史典籍,分析了15世紀的冉那林巴大師銜接《寧瑪續部》的法脈傳承和收集、整理《寧瑪續部》文本的情況。指出了其他論文中提出的“冉那林巴大師曾經以金粉抄寫《寧瑪續部》”、“冉那林巴大師是首位將《伏藏經》收入《寧瑪續部》的人”及《寧瑪續部》函數數量等錯誤觀點及失實之處。

學術價值:本文指出了其他論文中關於冉那林巴所編纂《寧瑪續部》的多處反復被引用的錯誤內容。

(5)巴多:《試析<大寶伏藏>結集經過》,西藏研究(藏文版),2019年第二期,字數:12千字。

(6)巴多:《八邦寺<大寶伏藏>刻版制作工藝研究》,《青海社會科學》(藏文)2019年第1期,第63頁到80頁,8千字。

本文綱要:《大寶伏藏》是由19世紀的佛學大師、“五巨寶藏”的編纂者貢珠·雲丹嘉措(1813—1899)精選的藏地11-19世紀中第一位伏藏師桑杰喇嘛到秋吉林巴 (1829-1870)之間的近二百位伏藏大師的各種教誡和密法集匯成的佛教寶藏。《大寶伏藏》曾先后在德格八邦寺、楚布寺、德格印經院進行了雕刻。

學術價值:本文對19世紀末在八邦寺雕刻的《大寶伏藏》印版制作過程進行分析,從而展示傳統刻板技藝對印刷術的貢獻及其學術價值。

(7)巴多:《蘇氏世族和<寧瑪續部>關系新論》,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2019年第一期,62-71頁,1萬字。

本文綱要:寧瑪派的經典分為遠傳的舊譯佛語部(བཀའ་མ་)與近傳的伏藏部(གཏེར་མ་)。 本文對 “舊譯佛語部” 傳承者“索蘇弄” (སོར་ཟུར་གནུབས་) 三氏之一的蘇氏世族與《寧瑪續部》的關系作了辨析。考証了蘇氏家族的起源、 蘇氏第七世蘇沃切·釋迦迥乃(ཟུར་པོ་ཆེ་ཤཱཀྱ་འབྱུང་གནས)和蘇氏第十八世蘇桑波巴(བཟང་པོ་དཔལ)等高僧大德結集、傳承、抄錄《寧瑪續部》的史實,針對近年來諸多學術論文中提到蘇·釋迦迥乃時期就有所謂一馱子舊續和公元14世紀上半葉蘇桑波巴第二次從內地返回藏地時手寫了舊續等說法,依據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蘇曲英讓卓傳》和吉美林巴的《舊密續傳記》等相關文獻,指出了一些誤解,重新定位了蘇氏世族和《寧瑪續部》關系。

學術價值:依據第五世達賴喇嘛的《蘇曲英讓卓傳》和吉美林巴的《舊密續傳記》等相關文獻,指出了學術界目前的一些誤解,重新定位了蘇氏世族和《寧瑪續部》關系。

(8)巴多:《德格版<甘珠爾>的始刻年代和校勘主持人》,《青海師范大學民族師范學院學報》第三期,1萬字。(錄稿待發)

本文綱要:通常認為,德格木刻版《甘珠爾》始刻於1729年,完成於1733年,且由司徒卻吉迥乃擔任校勘總主持。但根據德格版《甘珠爾》的部分跋文及相關可靠資料,12函的《波若波羅蜜多十萬頌》的雕刻工作完成於1717年,3函的《波若波羅密多二萬五千頌》及4函的《華嚴經》完成於1722年,其余《律部》和《經部》的雕刻自1729年至1733年,歷時五年完成。總體來看,德格版《甘珠爾》的刻制經歷了三個階段,始刻年代為公元1717年。早期階段,大德扎西旺秀等負責德格版《甘珠爾》的校勘工作。司徒卻吉迥乃於1730年開始擔任德格版《甘珠爾》的校勘主持人。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德格版《甘珠爾》的始刻年代和校勘主持人的最新考証。

(9)巴多:《德格印經院創建年代及其擴建過程研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藏文版)2019年第三期,1萬字。(錄稿待發)

本文綱要:歷史上印經院的創建,毋庸置疑使藏族文化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書”、“藏族地區璀璨的文化明珠”盛名的德格印經院,是藏區赫赫有名的三大印經院之一,其藏書內容豐富,門類齊全,各教派兼容並蓄,聞名於世。但關於德格印經院創建的具體年代,學界卻是眾說紛紜。本文依據最新發現的重要文獻資料,以德格印經院創建年代為軸線,重新論述印經院的具體創建年代和擴建過程。

學術價值:通過文獻考証,彌合上述有關問題的研究缺陷,向學界提供了德格印經院創建年代及其擴建過程的一些新的參考依據。

(10)陳群志,巴多:《原始佛教根本問題探源》(《西南民族學報》2018年第6期)

本文綱要:精心辨析與正確把握印度哲學與宗教中的核心要義,不僅有助於從源頭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問題的傳承流變,而且也能對佛教思想后續發展的某些動向形成比較准確的認知。從某種程度上講,原始佛教一方面繼承了婆羅門教系統的“輪回解脫論”,但另一方面又反對“梵我同一論”,從而建構了自身教義體系中的“心性本淨說”與“流轉還滅說”。此之所在,能夠彰顯出人生如何轉迷成悟與轉染成淨的基本理路。

學術價值:本文從印度哲學與宗教中來追溯原始佛教的根本問題,厘清了其后續發展中的思想體系變化,為學術界提供了更清楚的理路方向。

(11)羅同兵,巴多:《真現實論的“理性批判”》(《西南民族學報》2018年第4期)

本文綱要:太虛《真現實論》依唯識學理剖析、探究理性,並對康德的理性批判進行了分散但較全面的批評。 康德所謂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疇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體為第八識相分。 意識相應分別我執似先驗統覺將感性 雜多攝持為“總聚假相”﹔靈魂、神、宇宙等先驗理念統一內外經驗,它們起自六、七識於八識執實之俱生及分別 我執﹔第八識總攝諸法歸於見分、相分、自証分﹔七識緣八識見分為我是真帶質境﹔六識分別我執的“妄相”運用 隻適於經驗的名言來分別“人我”常、一主體﹔分別共相的理智能運用於經驗而不能運用於物自體,但“二相”是 理智本性﹔眾緣集現之攝持力歸與法相唯識﹔緣起性空故因果律與自由一致。

學術價值:本文結合康德哲學觀念,對太虛大師的核心著作進行了探討,教理的積澱,有助於經典的理解和整理工作。

(12)諾章.吾金:《阿波陀那如意藤之內涵分析》(《西藏大學學報》2017年第2期)。

本文綱要:分析了對德格印經院收藏的珍貴木刻版文獻《阿波陀那如意藤》的寫作歷史背景和年代以及釋迦牟尼本生傳內涵,並詳細探討了與該著作對推動藏族文學發展的作用及影響。

學術價值:本文透過對《阿波陀那如意藤》的研究,指出了其推動藏族文學發展的作用。

(13)諾章.吾金:《藏文字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西藏大學學報》2017年第4期)。

本文綱要:根據德格印經院收藏的珍貴木刻版文獻—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藝之寶》進行了藏文字的發展及其相關問題研究,包括對藏文書法各種字形的書寫工具、書寫方法、造紙方法,以及世界語言文字的產生、發展與消逝的情況等。

學術價值:本文借鑒米旁仁波切所著的《常用工藝之寶》與世界語言文字發展的情況,提出了發展藏語文的具體建議。

(14) 諾章.吾金:《藏文古籍木刻版及“甘珠爾不同版本簡述”》(《西藏研究》2017年第3期)。

本文綱要:探討了藏文古籍木刻版的起源與發展,以及歷代《甘珠爾》不同版本的手抄本、木刻版的歷史、發展與普及至全世界的情況。

學術價值:本文總結出了藏文木刻文獻對佛教的傳播,以及對三大藏區語言文字和文法的統一及發展的作用。

(15) 諾章.吾金:《藏族傳統尊師禮儀文化解讀》(《西藏研究》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依據德格印經院珍藏的宗喀巴大師所著《菩提道次第廣論》,從格魯派的見地、修道、行為三方面來解讀藏族傳統善知識(老師)的禮儀文化,同時表述了藏族優秀傳統禮儀文化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的重要地位,豐富了民族傳統優秀文化的內容。

學術價值:總結出了藏文木刻文獻內容的多樣性,對現代教育中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16)噶瑪降村:《朵康八邦寺文化遺產》(《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8年第2期)。

本文綱要:系統剖析八邦寺文化在歷史、建筑、藏醫、印經院等諸方面的價值,揭示八邦寺的文物和文化遺產在中華文明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反映了八邦寺歷代的文物和文化遺產挖掘、整理、保護和發展工作及其斐然成績,有助於八邦寺的寶貴遺產在新的時期繼續發揮其作用。

學術價值:本文以小見大,從對八邦寺文化遺產的整理研究當中,反映出我國歷來文物與文化遺產的各類保護與發展工作的成果。

(17)麥波:《卓尼土司及卓尼版大藏經》(《康巴研究》2018年 第五集(藏文版),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綱要:主要細述十一世卓尼土司瑪絨貢布及十三世卓尼土司丹巴才讓分別為《甘珠爾》和《丹珠爾》的雕版刻制等對藏文化發展作出的貢獻,並對卓尼版《甘珠爾》與《丹珠爾》的雕版刻制、創刊藍本、刻制時間、分類排法等作了詳細的論述。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卓尼版大藏經》的木刻版制作數據。

(18)昂翁卓瑪:《拉加寺及拉加版甘珠爾》(《青海民大學報》藏文版2018年 第3期)。

本文綱要:以拉加寺的發展歷程為線索,詳細論述了《甘珠爾》拉加版的施主、藍本、刻制時間和分類排法等內容。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拉加版甘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

(19)昂翁卓瑪:《那塘寺與那塘丹珠爾》,(《安多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一集)

本文綱要:詳細闡述了那塘寺的發展歷程,以此為線索論述了那塘版《甘珠爾》的施主、藍本、刻制時間和分類排法等內容。

學術價值: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那塘版丹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

(20)昂翁卓瑪:《芻議藏文“丹珠爾”北京版的刻版源流》,(《康巴研究》藏文版2018年第五集),四川民族出版社。

本文綱要:詳細闡述北京版《丹珠爾》的施主、藍本、刻制時間和分類排法等內容。

學術價值:本文為學術界提供了最新且更詳實的《北京版丹珠爾》木刻版制作數據等內容。

3.收集與整理

噶瑪降村主編:《貢嘎噶瑪協珠卻吉生格文集》由民族出版社於2018年3月出版發行第一版,書號:978-7-105-15254-4,屬本課題階段性成果。

本文綱要:貢嘎活佛是20世紀30—50年代名震康藏的噶舉派大德、藏學家、大學者、詩人。他在漢地弘揚密法時的聲譽達到巔峰,例如漢地佛教徒知其有噶舉派大德貢嘎活佛而不知其有噶瑪巴。當時國民黨軍政要員如劉湘、潘文華等紛紛皈依其門下。蔣介石也親筆為其題寫“輔教廣覺禪師貢嘎呼圖克圖。雖然貢嘎活佛是當時知名度最高的康藏噶舉派大德之一,但在此之前卻沒人進行收集和整理其著作而導致慢慢遺失,此次作為本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通過多方渠道收集整理並出版了《貢嘎噶瑪協珠卻吉生格文集》,其內容包括貢嘎活佛傳記、藏文語法攝要、佛教答疑、儀軌、詩歌、神山煙供等十七篇作品。

學術價值:該文集的出版,為貢嘎活佛與民國時期漢藏文化交流等相關研究提供了第一手文獻資料。

4.論文集

項目組已經收集與整理了四百多篇有關國內外研究藏文木刻文獻傳承與保護方面的文章,分成十六輯。未來將從中精選,並陸續追加新資料,進一步整理並爭取出版相關的論文集。

(1)《藏文木刻本研究》,約60萬字﹔

(2)《藏文大藏經版本研究》,約30萬字﹔

(3)《德格印經院與其出版研究》,約30萬字﹔

(4)《德格土司與制度研究》,約48萬字﹔

(5)《藏區各地印經院及其出版文化研究》,約30萬字﹔

(6)《有關雕版印刷方面的研究》,約48萬字﹔

(7)《藏族傳統造紙工藝》,約18萬字﹔

(8)《西夏刻書印刷和文獻方面的研究》,約65萬字﹔

(9)《藏文文獻目錄學研究》,約25萬字﹔

(10)《藏文古籍文獻的研究》,約28萬字﹔

(11)《藏文文獻收藏研究》,約19萬字﹔

(12)《圖書館及藏學文獻館藏建設研究》,約10萬字﹔

(13)《藏文古籍文獻保護與開發利用》,約15萬字﹔

(14)《藏文古籍文獻現狀》,約37萬字﹔

(15)《藏文古籍文獻裝幀藝術》,約5萬字﹔

(16)《藏文古籍文獻數據庫系統建設》,約27萬字﹔

5 期刊

《多彩哈達》專刊:走進雪山下的藏族文化寶庫 德格印經院,2018(5)

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 51-1759/G0,國際連續出版物號:ISSN 2095-9567。主要刊登充扎、噶瑪降村、根秋多吉等的文章和攝影作品。對德格印經院的歷史文化、雕版刻制印刷全流程、院藏文物、藝術特色等進行了全面的介紹。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第一,根據專家建議,對課題研究的總體計劃進行調整,分為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一期工程的目標是《中國藏文木刻版書目大全》﹔二期工程的目標是完成“中國藏文木刻版文獻的發展與分布情況”研究、“傳統藏文雕版印刷工藝流程與保護傳承制度”研究。

第二,接下來三年的工作分為兩個方面:(一)繼續進行藏文木刻文獻的書目調查。比如,西藏那塘印經院、拉薩雪域印經院,青海的塔爾寺印經院、拉嘉印經院,甘肅的拉卜楞印經院、卓尼印經院以及毗鄰國家的藏文雕版印刷都亟待研究與統計。另有美國西來大學龍達瑞教授近幾年一再提醒:波蘭雅蓋龍大學存有一套可能是萬歷年間印制的藏文大藏經以及眾多的藏文、蒙文等文字的珍貴文獻,國內尚缺乏研究。這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都要實地調研,最后形成編目。(二)整理前期的研究成果,盡快出版,繼續編目工作,最終完成《中國藏文木刻版書目大全》。

第三,三年后開始二期工程,力爭在3—5年內完成。

(課題組供稿 )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