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進口發展狀況及對策建議

魏浩2019年11月11日11:09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中國進口發展狀況及對策建議

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於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舉行。習近平主席在開幕式主旨演講中指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中國開放的大門隻會越開越大。他進一步指出,中國將積極建設更加活躍的國內市場,更加重視進口的作用,進一步降低關稅和制度性成本,培育一批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范區,擴大對各國高質量產品和服務的進口。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是中國著眼於推進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作出的重大決策,是中國主動向世界開放市場的重大舉措,根本目的是要通過進口博覽會這個平台的經濟效應,服務中國的國家戰略,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基於貨物貿易進口視角,本文針對新中國70年中國進口發展、新時期中國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的經濟效應等進行深入分析,並就中國進一步主動擴大進口提出政策建議。

新中國70年中國連續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進口國

1950年-1978年中國進口發展

在1950年-1978年期間,中國進口發展相對緩慢。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經濟百廢待興,我國進口規模十分有限,1950年中國進口總額隻有5.83億美元。新中國成立之后,中國政府大力拓展與廣大亞非國家的經貿活動,1978年中國進口總額突破了100億美元,達到了108.93億美元,是1950年的18.68倍。但是,隨著中國進口總額的增長,中國進口總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比重及排名並沒有明顯提升,反而出現了小幅下降,1950年中國進口總額佔世界進口總額的0.91%,位居全球第27位,1978年中國進口份額下降為0.82%,進口排名下降到第29位。

在新中國成立的前三十年期間,鋼材、原油、原木、天然橡膠等生產資料是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與此同時,谷物、棉花、食用成品油等農副產品在進口中也佔據著重要地位。1950年,中國第一大進口商品是鋼材,進口規模為41萬噸,遠遠高於第二大進口商品成品油,1978年,鋼材作為第一大進口商品,進口量已經達到864萬噸,是1950年的21倍左右。總的來看,這一時期,我國通過進口貿易補充國內供給缺口,服務於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的目標。

1979年-2018年中國進口發展

總的來看,在1979年-2018年期間,中國進口規模快速增長,逐步躋身於世界進口貿易大國之列。實際上,在1979年-2001年期間,中國進口總額雖然有所增長,但是,增長幅度相對較小,到2001年中國進口總額僅為2435.53億美元。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后,中國進口貿易才真正進入跨越式增長階段。2008年中國進口貿易總額首次突破了10000億美元,達到了11325.62億美元,並於2018年首次突破20000億美元,達到了21356.3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2018年,中國進口總額大約是2001年的9倍,大約是1979年的136倍,大約是1950年的3663倍。

與其他國家相比,中國進口發展也是十分迅猛的。美國2018年進口規模是2001年的2.22倍,德國2018年進口規模是2001年的2.64倍,英國2018年進口規模是2001年的1.96倍,韓國2018年進口規模是2001年的3.79倍,巴西2018年進口規模是2001年的3.23倍。此外,這些國家2018年進口規模是其各自1979年進口規模的倍數處於6-40倍之間,遠遠低於中國的136倍。

1981年中國進口佔世界進口的份額是1.06%,1992年-1999年中國進口佔世界進口的份額一直在2.07-2.80%波動,其后所佔份額穩步提高,2013年所佔份額首次突破10%,2018年中國進口佔世界進口的份額是10.75%。2009年,中國貨物進口額超過德國,首次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進口國,其后一直到2018年,中國連續10年一直是世界第二大進口國。

在1979年-2018年期間,中國進口來源地的數量持續增加,幾乎涵蓋全球所有國家。1979年中國進口貿易伙伴主要涉及全球42個國家和地區,中國約有一半進口來源於前三大進口來源國,即日本、美國和德國。隨著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中國進口來源地的范圍不斷拓展,到2018年,中國進口來源地已涵蓋全球230個左右的國家和地區。自從2013年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國從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口在我國進口總額中的份額基本維持在35%左右,並於2018年達到歷史最高值40.36%。

與1979年相比,2018年我國主要進口商品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以當年前十大進口產品為例,1979年,以谷物為代表的農產品是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而到2018年,以集成電路為代表的工業制成品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進口商品結構的優化﹔資源能源類產品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始終佔有重要地位,鐵礦砂、原油、原木等產品始終位於中國前十大進口產品之列,液化天然氣、成品油等產品是我國主要的新品類進口產品﹔農產品在我國進口貿易中地位有所下降,化肥、棉花、天然橡膠等農產品退出了我國前十大進口商品之列。總的來看,中國進口產品逐漸從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轉變,高技術產品、中間品進口的規模越來越大,進口的90%左右是中間品、資本品。

新時代中國舉辦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進口

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是世界上第一個以進口為主題的大型國家級展會,是國際貿易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是習近平主席親自謀劃、親自提出、親自部署、親自設計、親自推動的。舉辦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不僅有利於我國掌握下一步對外開放的主動權,而且有利於促進國內經濟發展、助力國內企業發展、提升國內消費者福利水平。

進口博覽會主動擴大對外開放的效應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對外開放主要是以積極吸引外資、大力發展出口貿易的形式參與國際分工、融入全球價值鏈,這個時期的開放側重於國內要素市場的開放,以國內要素特別是勞動力要素的比較優勢吸引國外資本,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從而融入全球產業價值鏈。以勞動力要素為代表的要素市場的開放,吸引的外資企業大部分是勞動密集型或者是從事勞動密集型工序生產的。由於其他發展中國家特別是中國周邊國家和地區也都競相吸引外資,各國外資優惠政策密集出台,從而導致中國在利用外資方面是相對被動的,與此同時,中國出口以國外需求為導向,也處於相對被動的狀態。

與以往不同,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標志著中國的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中國這次開放的重點是國內產品市場,汽車、高端裝備、科技生活品、品質生活品、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品、食品及農產品是進口博覽會的主要展區,也是中國這次開放的重點產品市場。進口博覽會要求參展企業的產品屬於專(業)精(品)尖(端)特(色)產品,也就是說,是中國挑選展銷商。可見,以進口博覽會為平台的產品市場開放,是中國的主動開放,也是中國掌握主動權的開放,必將促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進口博覽會吸引國際投資效應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推進現代化建設必須始終高度重視利用外資。目前,我國利用外資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具體來看,國內勞動力工資和土地價格等成本日益提高,不利於我國吸引勞動密集型外資企業的投資﹔美國對中國出口產品加征關稅,不利於我國吸引以美國為出口目的地外資企業的投資﹔世界經濟復蘇乏力,導致我國利用外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必須創新吸引外資的方式才能應對困境。

舉辦進口博覽會有利於我國吸引外資。外國企業通過參加進口博覽會,一旦與國內企業達成合作意向,初期可能是以進口的形式進行交易,如果進口的高質量新產品在國內創造新的巨大需求,進口的規模就會越來越大,隨著進口規模的擴大,后期外資企業可能會在華直接投資建廠,生產的產品不僅滿足中國國內市場,還會出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進而使中國成為企業的全球生產中心。參展外國企業還可能因為我國巨大市場的吸引力,短期內直接到我國投資。自從首屆進口博覽會舉辦一年來,進口博覽會吸引國際投資的效應已經逐漸顯現,137家參展商在上海浦東新設立企業。很多世界500強、行業龍頭企業、“隱形冠軍”中小企業等都參加進口博覽會,這些企業帶動的相關投資很大程度上將是高質量投資。可見,以進口博覽會為平台,以進口促投資、以進口帶投資將是提高中國利用外資規模、提升利用外資質量的一條新途徑。

進口博覽會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效應

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中小企業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2019年進博會,民營企業和中小企業成為國內採購商的主力,佔比達到67%,明顯高於去年,境內外專業觀眾注冊超過50萬,也大大超過去年。進口博覽會將為我國中小微企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使其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進口博覽會的買方是中國國內企業、賣方是世界各國企業。作為買方,不同所有制企業的公司治理和決策機制不同,從而導致國有企業、大型企業很難在短時間內迅速做出進口決策,民營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決策機制比較靈活,可以根據市場情況特別是在進口博覽會上發現的與預期不同的新商機及時做出進口採購決策。

另外,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商機、物色合適國際合作伙伴的成本是很大的。一般來說,中小微企業的業務規模比較小,從而導致中小微企業獨自到國際上進行國際業務開拓的成本比較大,而進口博覽會把世界各國同一行業的企業聚集到上海,大大減少了中小微企業的資金支出,有利於其做大做強、轉型升級。

伴隨著進口博覽會的舉辦,民營企業進口快速增長。2018年,我國有進出口行為的民營企業37.2萬家,比2017年增加了10.7%,進口總額4.23萬億元,增長18.1%,進口商品以機電產品為主,其中集成電路進口增長35.3%。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有進出口行為的民營企業數量達到37.4萬家,比去年同期增加8.7%,民營企業進口消費品增長27.8%,佔我國消費品進口總值的37.7%,其中醫藥品進口增長70.4%。

進口博覽會激發進口潛力的效應

2019年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企業報名參加進口博覽會的數量比首屆進口博覽會明顯增加,有更多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全球首發、中國首展”。在中國國內消費日益升級的背景下,新產品、新技術、新服務在中國市場上具有巨大的潛在需求。在進口博覽會上,除了既定的採購目標產品之外,國內企業也會看到更多的同類新產品以及採購目標產品之外的新產品,可能會引發國內企業採購既定採購目標產品之外的新產品,后期可能還會進行新產品的大規模進口。2018年,我國有進口記錄的企業數量為21.1萬家,較2017年增加了6300家,其中新開展進口業務的企業5.7萬家,佔比達到26.8%。總的來看,進口博覽會具有創造新進口、激發新進口的作用。

進口博覽會服務國內消費升級的效應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國內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要求更高、對產品種類的要求更多,主動擴大進口是解決國內供給無法滿足國內需求的有效手段之一。

近年來,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我國進口規模日益擴大。在2001年-2017年期間,中國科技生活商品進口總額由2001年41.5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278億美元,2017年約為2001年的6.7倍,其中90%以上為消費電子商品,中國科技生活商品進口增長主要是由消費電子產品的增長推動的。中國品質生活消費品進口總額由2001年的26.5億美元增長至2017年的300.8億美元﹔同期,中國品質生活消費品自發達國家進口佔比由50.4%增長為68.3%﹔中國汽車產品進口規模總體上呈現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2001年中國汽車產品進口規模為42.1億美元,到2017年增長至755.3億美元,2017年是2001年進口規模的18倍左右,年均增長率為18.51%。2019年前三季度,我國消費品進口增長了15.3%,化妝品進口增長39.9%,電動載人汽車進口增長93.7%。

進口博覽會直接、間接影響國內高質量產品供給。一方面,汽車、科技生活品、品質生活品、醫療器械及醫藥保健品、食品是進口博覽會的主要展品,進口博覽會將大大促進這些產品的進口,進而直接滿足人民對高質量產品的需要。另一方面,擴大高質量產品的進口規模、增加高質量新產品的進口,會改變相關產品國內市場的競爭程度,倒逼國內企業進行轉型升級,間接服務國內消費升級。

中國進一步主動擴大進口的政策建議

習近平主席曾說,中國主動擴大進口,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促進共同發展的長遠考量。因此,為充分發揮進口的積極作用、用好進口博覽會的各種良好效應,特提出以下建議:

精心辦好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進口博覽會是中國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標志性工程,未來應繼續深入貫徹習近平主席關於進口博覽會“不僅要年年辦下去,而且要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越辦越好”的重要指示,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化經營的原則,集中資源將進口博覽會打造成中國主動進口的國家級平台、加強世界各國經濟合作的開放型公共平台。今后進口博覽會的定位和發展方向要與中國實施的國內外政策保持高度一致,服務國家發展戰略。例如,要與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推進與有關國家和地區的自貿區談判、落實相關國際合作協議等結合,到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中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進行推廣和宣傳,通過增加這些國家與地區企業的展位、減免展位費、幫助運輸貨物等手段,擴大從這些國家的進口、加強與這些國家之間的經貿往來。另外,國家要積極動員西部地區企業參加進口博覽會,通過進口博覽會的各種經濟效應加快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大力發展跨境電商零售進口。部分外國企業特別是銷售國內急需的高端機器設備或者高質量消費品的外國企業,由於不了解中國現實情況、擔憂中國營商環境等原因,長期不重視中國市場、不開拓中國市場,也不參加進口博覽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支持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發展,不失為應對的有效辦法。一方面,中國市場會引起外國銷售企業的注意,增加外國企業對中國市場的關注,進而激勵外國企業開拓中國市場﹔另一方面,新產品的進口,也會引起同類其他外國企業的反應,把爭奪中國市場當成他們競爭的新目標,這兩個方面都有利於中國主動擴大進口。因此,國家要加快推進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建設,復制推廣成熟經驗做法,擴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試點城市范圍,統籌調整跨境電商零售進口正面清單。

千方百計主動擴大高技術產品進口。高技術產品進口是中國主動擴大進口的重點目標之一。基於自身的進口需求,我國要積極與發達國家特別是美國建立起進行磋商談判的機制,敦促其放寬對華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並借助其受損企業的力量,游說其政府取消或放寬對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盡快降低高科技外資企業投資的相關限制,大力吸引高科技外資企業到中國來投資,通過引入更多外部競爭促使已有在華外資企業主動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從而達到以投資促進高技術產品進口的效果﹔針對某些國內經濟發展急需、國內產業轉型升級急需的高技術產品,可以制定特殊的政策,重點引進某個特定的外資企業,從而突破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出口管制。

加強進口風險防范工作。在主動擴大進口的過程中,政府既要看到進口的積極作用,也要高度重視進口安全問題,加強進口風險的防范工作。推進以缺陷進口消費品召回體系為核心的進口消費品質量追溯體系建設,將產品的原產國、裝運港、進口口岸、進口企業、保稅倉、海關申報、檢驗檢疫申報等信息全部積累起來。建立和完善進口消費質量安全投訴平台,海關部門對投訴結果較多的進口產品進行重點檢查。加強進口行政審批取消或下放后的監管體系建設。在跨境電商進口方面,借鑒其他行業的做法,跨境進口電商平台成立行業協會,出台行業規范,強化平台責任,通過成立打擊假冒偽劣商品小組、採取監管措施、進行資質審核、加強顧客評價、建立企業誠信檔案等手段,對平台內不符合規范的行為進行限制。此外,中國部分產業的高端設備與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於進口,面臨的“卡脖子”問題正日益凸顯。如何加強這類產品的進口安全,有效應對斷供風險是當下應當考慮的重要課題。

(作者:魏浩,系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國際經濟與貿易系主任、國家進口研究中心主任)

(責編:程宏毅、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