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孫秀玲,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新疆師范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兼任學校全國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國家“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馬克思主義理論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做到八個方面的統一,即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八個統一”內涵豐富、邏輯嚴謹,立足思政課建設的基本規律,緊緊圍繞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解決好的主要矛盾和問題,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指明了思政課建設的方向。“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與其他七個方面相統一具有不可分割的內在聯系,做到“八個統一”才能共同形成推進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合力。
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是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重要原則
世界物質統一性原理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世界本質問題的一個基本原理,包含物質和意識、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兩種基本關系。統一性與多樣性作為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一,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辯証統一關系。
“統一性”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共存於一個統一體中,統一性統攝決定著多樣性,多樣性影響制約著統一性。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的統一體現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具體表現為堅持價值導向的一元性與價值取向的多樣性相結合、注重統一思想與包容多樣相統一,這是長期以來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原則之一。在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中,馬克思主義成為我們黨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鮮亮底色。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就是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中的一元指導地位,發揮好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凝心鑄魂的作用,為實現新的偉大飛躍提供思想保証和精神支撐。
“多樣性”是指價值取向方面,要在堅持統一性的基礎上尊重差異、包容多樣,在多樣中達成思想共識、實現價值引領。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思政課是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高校是意識形態領域的前沿陣地,各種社會思潮為獲得話語權和影響力交鋒競爭,在意識形態領域與我們爭奪陣地、爭奪人心、爭奪接班人的斗爭始終沒有停止。面對世界百年之未有大變局、面臨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作為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中直接服務於黨的意識形態建設的特色課程,思政課在改革創新中要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要進一步突出統一性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突出鮮明的政治性與主導性,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中的指導地位,強化政治引領和價值引領,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努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應遵循的教學基本規律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既是思政課建設應遵循的思想政治工作規律、教書育人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具體體現,也是思政課建設的基本要求。所謂“統一性”是指高校思政課的總體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材、師資隊伍建設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要有統一要求。統一性所確立的共同准則、基本要求、總體目標和主體方式等保証了思政課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性的、指向明確的教學課程體系而存在。所謂“多樣性”是指思政課教學方式、方法、手段要依據不同的教育對象突出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材施教。
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導與培育,在大中小學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地統一開設思政課,實現大中小一體化是培養一代又一代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思政課建設要始終圍繞遵循“三大規律”進行建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和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大學生,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不斷深化思政課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堅持黨對思政課教育教學的全面領導是思政課建設的基本要求。在思政課教學改革創新中,要落實好思政課基本要求,遵循思政課建設規律,既要堅持在落實教學目標、課程設置、教材使用和教學管理等方面進行統一要求,又要在尊重多樣性中不斷豐富教學內容,在追求統一性的前提下尊重教育的規律,堅持問題導向與目標導向相結合,重視教學方式方法上的創新,實現對統一性的有益補充。要結合學校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進行多樣化探索,從而實現統一性和多樣性的有效銜接。
三、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實現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
思政課建設的統一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辦好思政課,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切實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高校,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就是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黨對高校的領導,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要實現統一性的這一目標,就是要在辦學理念、教師隊伍建設、課程設置、教材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續奮斗。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也是思政課建設的方向目標。落實思政理課統一性要求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保証,也是實現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具體體現在思政課建設要求必須是統一的,要在教材、課堂講授、教師隊伍、教學管理等方面下功夫。首先,要體現教材的統一。教材是國家事權,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直接關系黨的教育方針的落實和教育目標的實現。思政課要統一使用“馬工程”統編教材,同時對統編教材進行補充性、輔導性自編教材,要建立嚴格的教材編寫流程和審查機制,強化對教材的政治審查,嚴把教材的政治觀、思想觀,防止和杜絕以教材為載體,另起爐灶,植入違背國家主流價值觀的內容,偏離思政課教學目標,給學生造成思想混亂、認知錯誤。其次,教師隊伍建設要有統一要求。要按照教育部1:350的比例配齊思政課教師隊伍,強化教師的政治素質,新入職的教師必須是中共黨員,確保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為中國共產黨永續發展、為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承擔好“培養人”的重大責任。在課堂講授中,要進一步強化“三尺講台有紀律”“課堂講授有規矩”的要求,在機制上杜絕個別教師將教學內容隨意取舍,脫離教學目標,甚至出現“我的地盤我做主”現象。再次,在教學管理上要按照教育部統一要求,保証思政課的教學時數和課程時間安排,其他專業課程要實現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形成育人合力,將思政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后,思政課建設多樣性體現在保証統一性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因材施教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要處理好兩者的辯証關系,若隻強調統一性而無視多樣性,就會生搬硬套,影響教學效果﹔而片面強調多樣性,忽視統一性就難以實現思政課高質量建設的統一目標。
四、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的實踐課題
思政課教育教學是一種重要的實踐活動,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面臨的實踐課題。思政課的實踐活動是新時代思政課改革創新的主要形式與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蓬勃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不斷創新,大學生的成長緊跟時代發展,這些都要求思政課要堅持與時俱進,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不斷在改革創新中回應和解決現實中的新問題、學生成長的新困惑。通過思政課實踐活動的改革創新,進一步激發新時代大學生愛國奮斗力量、堅定理想信念、傳承紅色基因,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新時代思政課建設要在統一的目標、內容、標准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膽創新方法手段、拓展形式路徑,貼近實際、貼近大學生成長需要,在多樣化的探索實踐中充分運用多樣化教育資源、教育力量、教育手段,確保思政課入腦入心,服務於立德樹人統一性目標的實現。
首先,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統一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善於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豐富教學手段,講好中國故事,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實踐價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意義。堅持問題導向,對於重大而敏感的現實問題,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採取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比較法,解決學生思想認識上存在的困惑,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感染力,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增強教學的互動性、參與性、生動性,提高大學生思政課的獲得感。
其次,在多樣中注重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增強思政課的針對性與時代感。要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充分挖掘和利用學生身邊的教育資源,不斷拓展思政課的教學空間,充分運用大學生易於理解和接受的身邊文化資源及與大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的教育資源,在把握共性、體現個性的基礎上,注重結合時代特點和認知特點,採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構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話語體系,使思政課潤物無聲,引導大學生思想成長。
再次,促進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實踐大課堂的有機結合。面對個性獨立、思維多元的95后、00后大學生,思政課程僅局限在課堂和學校裡講是不夠的,要積極構建課內外、校內外相結合的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實踐教學體系,推動學生深入社會大課堂,了解國情、省(區)情、社情,提升社會責任感,增強擔當奉獻的本領。要圍繞思政課程教學內容,有計劃、有主題、有導向地組織學生深入學校、社區開展社會調研、志願服務等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知行合一、以知促行。開展紅色實踐教育,組織學生到革命聖地、改革開放前沿城市等參觀實踐,打造“身邊的思政課”“行走的思政課”,進一步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的緊密結合,引導學生在實地體驗和親身經歷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力量,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自覺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通過思政課實踐教學進一步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鮮活性和針對性,進一步增強大學生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專家推薦意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堅持八個相統一。這既是方向,也是路徑。本文選擇“堅持統一性與多樣性相統一,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為主題,並從基本規律、內在要求、實踐課題的維度進行了論述,具有重要的學理意義和現實意義。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