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社會學研究目標要接近社會事實

李強2019年11月04日09:46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社會學研究目標要接近社會事實

當前,我國的社會管理者和實踐者在一線做出了很多社會政策創新

筆者在全國很多地方的調研中看到了社會領域制度創新、社會治理創新的案例。比如,有的城市在基層社區治理方面採用“微信群”的治理方式,每棟樓或每個樓門建一個“微信群”,居民可以隨時在群中反映社區生活中的問題,基層管理人員積極應對解決。再如,有的城市推出城鄉統籌的治理模式,創新了城鄉融合模式,創造了很多新型城鎮化模式。這些基層治理創新操作的基本范式是:先在一線實踐層次上探索,尊重基層的首創精神,這樣創造出很多受群眾歡迎的新方式﹔然后,地方政府總結這些經驗,形成地方社會治理的文件、政策、法規。這些社會政策都是基於對實踐經驗的總結,特別接地氣,所以實施起來很順暢。作為社會學學者,我們要認識到,與我們在書齋裡的理論研究相比,今天基層的社會創新實踐已經遠遠地走在前面了。我們社會學、社會政策研究者需要深入研究這些實踐經驗,需要將一線社會創新的經驗教訓總結成理論和學術范疇。所以,筆者以為,我國社會政策學科建設絕不能僅僅坐在書齋裡做學問,更多地是要將研究的重點放在對於上述社會領域一線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的總結和提升方面,將這些實踐層次的知識上升為理論,將這些社會領域、民生領域的知識變為我們的學科語言、學術范疇。從學科建設的角度看,學術的總結和提升意義頗為重大。學科和學術的特點是高深的文化,形成學術語言后,有理論的高度和深度,也有國際學界的對話能力。這是我國社會政策研究面臨的艱巨任務。

促進社會政策更接地氣,更實事求是

我們知道,在探索社會領域的問題時,通常遇到的一個理論難題是“社會”概念容易被“泛化”,容易被搞得無所不包,很不好把握。社會建設、社會體制改革、社會治理以及社會政策等基本概念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對此,我國理論界以及一線實踐者進行了長期探索,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理論上歸納為“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具體落實為教育、就業、收入分配、社會福利與社會保障、住房、醫療健康、養老政策、扶貧政策、基層社區治理等領域,這些領域的界限還是比較明確的。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領域的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為當前我們推進社會學學科建設、推進社會政策的學科建設奠定了很好的基礎。上述這九個領域的范圍和界限都比較清晰,這些領域的選擇和確認絕不是拍拍腦袋就想出來的,也絕不是書齋裡推理推出來的,而是通過多年理論研究與實際工作探索出來的,有深厚的一線實踐基礎。我國的社會政策研究應圍繞著這些領域來推進。

當然,這九個領域的問題也仍然具有明顯的學科交叉性以及跨學科的特征。比如,對於教育問題,教育學肯定要研究﹔對於就業、收入分配、住房、扶貧等,經濟學也很關注﹔有關醫療健康、養老,醫學肯定要研究。那麼,社會學社會政策研究的特色在什麼地方?筆者以為,對於這九個領域問題的研究,社會學還是具有突出的學科優勢的。在全部社會科學的學科中,社會學的綜合性特征最為突出。社會學在考察社會問題時,總是試圖囊括影響該問題的多方面社會因素,包括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歷史文化因素等,也可以說社會學的研究是試圖在學理上復原社會事件本身。社會事實是社會學的核心概念,社會學努力實現的研究目標是要更接近社會事實本身。這樣就使得研究的難度增大了。但是,由於思考的問題比較全面、綜合,在這樣的研究基礎上所提出的社會政策就會更接地氣、更實事求是,從而也就更容易實施,更容易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

用社會政策來涵括和總結是多數社會學家的共識

在此還需要特別解釋的一個問題是,我國改革開放的實踐創造出很多社會領域的概念,如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治理、和諧社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為什麼在做學術探討的時候,在分析學科建設的時候,我們會特別強調將這些研究用“社會政策”來概括和歸納呢?筆者以為這主要是由於學術傳承的原因。盡管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治理、民生與和諧社會等也都是源於中國國情的、很接地氣的概念,但是,當我們將這些領域的現象概括為學術的、學科的語言時,就必須考慮到學術的傳承和學術的習慣。

社會政策是社會學界使用頻繁的概念,在國際社會學界也有久遠的學術歷史傳承。自恢復重建社會學以來,我國社會學界在這一領域已經構建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已經擁有一支專業研究隊伍,出版、發表了一些該領域的教材、著作、論文,社會政策研究的理論和方法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學術基礎。在應對我國現代化轉型出現的諸多社會問題方面,也有很多社會政策研究創新。所以,從學科建設角度看,用社會政策來涵括和總結是多數社會學家的共識,學術和學科建設能夠順理成章。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責編:艾雯、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