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彰顯中國道路自信 提升中國話語影響

柴尚金2019年10月31日09:2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彰顯中國道路自信 提升中國話語影響

面對雲譎波詭的國際情勢,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砥礪前行,始終如一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並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獨特發展之路。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展史上、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義。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各方面的成功發展事實,不斷向世人昭示政治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和人民幸福,而這一切突出表現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具有的強大制度優勢。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實踐,不僅拓展了發展中國家實現現代化的路徑,也為后發國家實現趕超提供了經驗借鑒。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對人類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中國方案,也完全有信心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予以充分彰顯。

中國道路具有現實吸引力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現實的實例可以証明,經過70年的艱苦奮斗,中國幾乎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發展歷程,人民生活水平實現了質的飛躍。由數據可知,當前中國的經濟總量已經穩居世界第二位,GDP已經超過90萬億元,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30%,對全球減貧的貢獻率超過70%。中國發展所取得的這些成功,給世人的啟示不應止於作為全球經濟價值鏈中的“供給者”,而在於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實現國家成功發展所彰顯的現實合理性,以及成功現實背后驅動國家發展的有效制度路徑。世界銀行的統計數據表明,中國可以說已經擁有了厚重的經濟實力,而生成這一實力背后所蘊藏的制度機理與實踐邏輯才是真正的財富。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靠自說自話,它來自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在理論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設計和實踐,既顧及中國社會所存在的差距,把追求效率、提高效率放在了重要位置﹔又顧及社會公平與公正的必然性和目標性,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著力實現效率與公平的有機統一。在實踐層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僅經受住了蘇聯解體這樣的國際政治格局驟變的劇烈沖擊,也經受住了亞洲金融危機、美國次貸危機等國際性經濟與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可以說,通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這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我們不僅經受住了國際政治和經濟的沖擊與考驗,也奪取了抗擊非典疫情,抗擊“5·12”汶川特大地震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勝利,不僅成功舉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還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一次次宏大敘事,讓世界為之驚嘆,中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進入21世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書寫出華彩篇章。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調節了各種復雜的關系,從根本上保証了國家政治和社會穩定,有效推動了國家發展、社會進步,極大增進了中國人民的幸福感與獲得感。事實勝於雄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為世界社會主義發展提供了影響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對世界上謀求發展的眾多國家也產生了巨大吸引力。

競爭中方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影響力

回望歷史可知,在蘇東劇變時,有的西方人士妄稱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失敗了,人類發展的歷史將永久終結於資本主義制度,資本主義制度將一統天下,進而異想天開地創造所謂的“人類歷史終結論”。在“人類歷史終結論”的蠱惑下,有些人,整天人心惶惶。對此,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但道路是曲折的。”在鄧小平看來,“講社會主義,首先就要使生產力發展,這是主要的。隻有這樣,才能表明社會主義的優越性。社會主義經濟政策對不對,歸根到底要看生產力是否發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這是壓倒一切的標准。空講社會主義不行,人民不相信”。

隨著當今科技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不同地區、不同形式的反對資本主義的新興政治運動雖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種制度的直接較量,但秉持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發展觀念和價值訴求之爭貫穿其中。在現行國際秩序中,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和傳統經濟體之間,各種利益糾葛、矛盾沖突不斷,發展道路和經濟發展模式之間始終在進行較量。

從未來趨勢看,和平發展、對話合作仍是解決不同矛盾、沖突與對抗的必由之路。二戰后,由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治理體系沒能有效適應21世紀世界格局變化,導致世界各個區域、國家之間的貧富分化日趨嚴重,恐怖主義、環境污染、網絡安全、全球氣候變暖等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國際穩定的秩序受到嚴重干擾、世界經濟發展面臨諸多不確定。面對如此挑戰,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單獨應對,各國必須順應和平、發展、合作、進步的時代要求,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政治上協調一致、經濟上共融共生、文化上保持溝通與交流互學互鑒,從而推動人類社會朝著正確方向前進。

改革開放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和綜合國力發生翻天覆地變化,在生產力水平快速躍升的同時,中國經濟社會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不斷顯現。事實証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斷發展,我們的制度必將越來越成熟,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必將進一步顯現,我們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我國發展道路對世界的影響必將越來越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需轉換為話語優勢

現實地看,在國際交往中,話語權始終被視為一種十分有效的制度影響力。從一定意義上看,誰掌握了國際交往、交流中的話語權,也就掌握了把控國際交往行為的主動權,就能有效維護自身利益,從而釋放其所主張的制度影響力。尤其在國際新聞輿論場中,誰掌握了新聞輿論話語權,誰就能在新聞輿論戰中獲得主動權,也就能為自身的制度進行解釋、說明、定義乃至辯護,從而在意識形態斗爭中處於主導地位,引導國際輿論走向,由此達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目的。

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后,那種西方所主張的一元發展觀與多元文明發展觀之間日趨對立。一方面,各國依據自己發展需要奉行不同制度,卻因不同的文明樣態在發展中表現出求同存異的價值行為准則,實行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互鑒﹔另一方面,各國又為了維系自身文明發展尋找最有利的制度支撐,因制度主張不同而產生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發展競爭。這種在發展道路的現實選擇中出現的矛盾對立和沖突,在意識形態領域表現十分突出。在國際輿論場中,我們時常見到各國為自身發展爭奪國際生存空間,而這種爭奪主要依靠話語競爭來實現。

多年來,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等方面進行了充分闡釋,但國際社會仍舊沒能准確理解和接受,其中主要原因是我們沒有話語權,相對於西方意識形態話語的強勢地位,我們依然處於話語守勢。在西方政治話語體系以及持有偏見的西方媒體影響下,許多外國人士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過去,認為今日的中國依然處處落后於西方。西方媒體對中國的報道,總是帶著偏見的眼光質疑中國甚至污蔑中國,不時制造危言聳聽的“中國威脅論”橋段。西方某些媒體這麼做,就是依靠在國際新聞傳播中所佔據的主導權,他們不時發起新聞攻勢,利用掌握的話語主動權發起話語挑戰,故意設置帶有歧視、偏激的議題,迫使我們進行輿論回應,企圖讓我們掉入“自証清白”的輿論陷阱,從而謀取話語背后的政治、經濟等利益。他們的真實目的就是通過新聞戰、輿論戰乃至意識形態戰,進行“話語絞殺”,扼制中國發展。

然而,要改變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的“被告”地位,我們必須有勇氣去進行這種“看不見”的輿論戰,而且要在這一“戰斗”中贏得勝利。為此,我們需要立足中國實際,准確、清楚、詳盡地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各方面的優勢進行有效的國際話語傳播。既要說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什麼,堅決反擊西方輿論機器抹黑我們,澄清國際社會對我們的誤解﹔又要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什麼,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又根據時代條件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這就是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社會主義,不是別的什麼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綱領,概言之,就是建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創造。我們完全有信心、有能力把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優勢和特點充分發揮出來,為人類政治文明進步作出充滿中國智慧的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既有其特殊性,也有其一般性,它在回答和解決中國問題的探索中,充分吸收了世界各個國家現代化的經驗與教訓,實現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優勢與市場經濟制度優勢的有機結合,在優先解決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礎上,不斷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當前,我們正處於世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可以預料和不可預料的矛盾日漸增多。外國媒體作為第一接觸者,在關注中國快速崛起的同時,特別關注中國說什麼,中國將以什麼方式影響世界。世界輿論場的力量對比將在每一次話語、新聞輿論交鋒中發生改變。可以說,中國的每一個舉動、每一次亮相、每一句聲明都將因“中國”二字,激蕩起世界輿論場的波瀾。中國主張、中國方案、中國理論,在受到世界前所未有矚目的同時,將從話語影響變為現實影響,從而改變世界。

我們應當客觀認識到,當前我們所展示出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並不等同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話語優勢,二者遵循各自的邏輯運行。要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向話語優勢的轉換,需要從制度的內在邏輯運行結構中找到過渡到話語系統的轉換點,由此才能實現彼此之間的有效邏輯轉換。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切中制度與話語二者的邏輯轉換的關鍵環節,實現制度邏輯與話語邏輯的現實轉換,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話語轉化為國際傳播話語,將制度內容表達與傳播話語表達有效銜接起來,為釋放制度效能提供傳播話語支撐,從而發出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方案,奪取國際話語主導權,進而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作者單位: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當代世界研究中心、天津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