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人類歷史的長鏡頭下看新中國的70年,無論是誰,都會對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贊嘆不已。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勇於探索、不斷實踐,成功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其中,奮斗是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是無往不勝的動力之源。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中國正處於空前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我們黨從嘉興南湖的一艘紅船起航,帶領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巨大犧牲,終於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一過程中,一位位共產黨員浴血奮斗,放棄一切,甚至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隻為追求真理和信仰,隻為國家和民族的解放,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湘江一役,有“絕命后衛師”之稱的紅三十四師同十幾倍於己的敵軍鏖戰4天。師長陳樹湘腹部中彈,在昏迷中被俘。國民黨道縣保安司令將陳樹湘放在擔架上,由他本人親自監督押往長沙邀功。在彎彎曲曲的山路上,抬擔架的士兵腳下一滑,才看見陳樹湘早已一聲不響從傷口處把自己的腸子扯出來,用手絞斷了。國民黨軍將陳樹湘的頭顱割下來,挂在了長沙小吳門的城牆上,那正是陳樹湘出生的地方。那一年,29歲的陳樹湘以這樣壯烈的方式,實現了他“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后一滴血”的誓言。“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是浴血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提出重工業優先發展戰略,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為進一步推進工業化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期間,一個個響亮的名字讓我們永遠銘記。1960年,王進喜率隊奔赴大慶油田參加石油大會戰,井隊番號改為“1205”。剛到大慶的時候,由於吊裝設備緊張,王進喜井隊的鑽機無法運抵施工現場。一套鑽機總重60多噸,包括大小設備四五十台。在玉門拆卸搬家時動用了吊車、拖拉機各4部、大型載重汽車10輛。王進喜大吼一聲:不能等!他帶著30多名工人奮戰3天3夜,靠人拉肩扛把鑽機運到井場。僅僅5天之后,王進喜率隊打出了到大慶后的第一口井,完鑽進尺1200米。“北風當電扇,大雪是炒面,天南海北來會戰,誓奪頭號大油田!”這樣的豪言壯語,是艱苦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動員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行新的長征。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我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取消農業稅牧業稅和特產稅到農村承包地“三權”分置、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從興辦深圳等經濟特區、沿海沿邊沿江沿線和內陸中心城市對外開放到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共建“一帶一路”、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謀劃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成功舉辦首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從搞好國營大中小企業、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到深化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從單一公有制到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從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前無古人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再到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一系列重大改革扎實推進,各項便民、惠民、利民舉措持續實施,使改革開放成為當代中國最顯著的特征、最壯麗的氣象,是創新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隨著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遇到的阻力越來越大,面對的暗礁、潛流、漩渦越來越多。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交織疊加、錯綜復雜。容易的、皆大歡喜的改革已經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唯有發揮集體之力,萬眾一心才能攻堅克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以壯士斷腕的勇氣、鳳凰涅槃的決心,調整深層次利益關系和矛盾,堅定地將改革進行到底。中國人民實現了空前的大團結,中國夢畫出全國人民的最大同心圓,全面從嚴治黨使得上下齊心,黨群關系更加密切,精准脫貧讓全國人民攜手走在小康路上。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農村貧困人口累計減少8239萬人。截至2018年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166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的10.2%下降至1.7%。被授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的黃文秀,研究生畢業后,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毅然回到家鄉,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這是團結奮斗精神的最好詮釋。
奮斗精神是無數中國奇跡的永恆動力和根本保証。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鬆鬆、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我們必須准備付出更為艱巨、更為艱苦的努力。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道路上,隻要我們永葆奮斗初心,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定能繪就更為大觀的奮斗氣象,譜寫更為壯麗的復興凱歌。
(作者:尹俊,系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