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
大學基金會是高校依法成立的面向海內外籌集資金,並通過資金的有效管理、保值增值、定向服務支持所在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20多年間,大學基金會從興起到蓬勃發展,目前不僅在高等教育事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也是社會慈善事業轉型中的重要承載者。可以說,大學基金會肩負著為社會支持教育提供捐贈平台、促進學術與社會接軌、為大學提供物質經費保障的社會責任和傳承公益精神、立德樹人的新使命。
國家積極鼓勵社會資金注入高等教育事業,協助政府完成高等教育這一關乎國家民族命運的公共事業,並為此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包括大學基金會在內的多元籌資辦學舉措。《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強調“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高等教育法規定“國家鼓勵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個人向高等教育投入”﹔《中央級普通高校捐贈收入財政配比資金管理暫行辦法》鼓勵中央部屬高校擴大社會捐贈等。而按照2016年最新頒布的慈善法,大學基金會具有慈善組織的申請資格,為大學更加廣泛地募集社會資源帶來便利。
據統計,截至2018年10月,我國大學基金會總數已達502家。大學本身的聲譽度、知名度與基金會所具有的公開、透明、管理規范的特質相結合所形成的強大公信力及信譽度,吸引了越來越多富有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家、慈善家以及校友、愛心人士主動支持高校教育事業發展。這使大學基金會在整合大學校內資源,對接校外資源,促進校企合作、校友聯絡等方面得以發揮日益重要的積極作用。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學資源的投入也由政府投入為主轉向政府、社會多元投入。發揮大學學術優勢,引領大學方向也是大學基金會的重要社會職責之一。社會青睞那些凸顯教育目標和大學特性的捐贈項目。2006年斯坦福大學啟動了為期5年、籌款目標為43億美元的籌款運動“斯坦福挑戰計劃”,計劃通過開展創新性的科學研究解決人類健康、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等問題,加強對教師和學生的核心支持等。這項計劃最終籌集資金62億美元,遠超預期,很難說與項目所凸顯的“大學”特性及社會貢獻度無關。
此外,大學基金會還擔當著緩解國家財政壓力的社會責任。當前,高校對國家財政資金依賴程度還較高。教育經費年鑒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7年,我國高等教育總投入中財政性教育經費佔比平均在60%以上,社會捐贈佔比僅約為0.5%。據了解,美國部分公辦州立大學財政撥款佔比已由原來的約50%逐步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其中捐贈貢獻率佔比已達30%左右,極大減少了大學對財政資金的依賴,資金多元化辦學特征日益明顯。相比之下,我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籌資格局尚未形成,社會捐贈資金貢獻率較低,作為社會力量支持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社會捐贈的支撐作用尚不明顯。高校有必要立足國情,不斷拓寬籌資渠道,積極吸引社會捐贈,擴大社會合作,健全社會支持長效機制,多渠道匯聚資源。
培養大學生公益精神不僅有利於培養其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提高大學生的利他意識與公益情懷,更利於其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全員思政、全方位思政的重要抓手。大學基金會承擔著弘揚公益精神、傳遞公益理念,培養公益習慣,提升社會整體公益文化水平的使命。發展越是壯大,社會各界越是關注,大學基金會就越是要勇擔社會責任,不辱時代使命。扎根中國大地,不斷創新發展,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的作用,中國大學基金會才能真正服務於中國高校,切實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作者:戴建兵,系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