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解析中國方案獻策全球治理

——第三屆珞珈智庫論壇觀點精要

張勝 王斯敏 通訊員 焦德武2019年10月21日08:2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解析中國方案獻策全球治理

編者按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70年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震撼世界的偉大成就。中國在與世界的聯系互動中前行,擁抱世界、學習世界、貢獻世界,為各國共同發展擘畫了前景,分享了機遇,注入了動力。如何更好理解中國主張、分享中國機遇,怎麼把握中國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付出的努力、作出的貢獻?10月12日,由光明日報社、武漢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三屆珞珈智庫論壇在武漢舉行。與會專家聚焦“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主張”這一主題,對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進行深入探討,對中國主張與中國作用進行總結梳理。本版特摘發會議內容,與讀者共同感受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責任、中國擔當。

主辦方致辭

中國科學院院士、武漢大學校長 竇賢康:積極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

近年來,武漢大學響應中央號召,努力建強學科、夯實平台、創新學術、涵育英才,積極推進建設具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新型智庫,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支撐。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多極化加速推進,大國關系深入調整。為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創造有利於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武漢大學與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第三屆珞珈智庫論壇。自2017年起,雙方通過智媒聯手、深度融合方式,進一步建構智庫服務與政策對接的廣闊平台。本屆論壇聚焦“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主張”,以高質量的論壇成果,為我國積極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提供新思路,也為推動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提供新視角。

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浪潮中,武漢大學以高度的責任擔當,努力作為,積極貢獻:聚焦重大問題積極搭建新的智庫平台﹔在重大事項上積極貢獻武大智慧,發出珞珈智庫聲音﹔為全球治理體系創新提供堅強的人才支撐,以一流的智庫人才服務國家和社會。

光明日報副總編輯 陸先高:為履行全球治理中國責任貢獻力量

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需要不斷增強我們在國際上說話辦事的實力,引導各方形成共識,加強協調合作。作為一張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近年來積極打造光明智庫,以智庫化辦報、辦全媒體方式實現了智庫與媒體的聯姻,為合力的釋放找到了支點。一方面,我們以宣傳、研究、評價智庫為己任,積極搭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信息樞紐和展示平台﹔另一方面,著力發揮咨政建言、輿論引導等職能,以內參專報、調研報告等形式提供決策參考、發揮“外腦”作用。

光明智庫的建設與光明日報的整體發展,離不開廣大知識界大力支持,離不開眾多高校、智庫、科研機構等通力合作。武漢大學與光明日報有著深厚且豐富的長期合作,珞珈智庫論壇就是國內知名高校與中央主流媒體通力合作的代表之一。期待雙方以更加深入持久的合作,共同為推動智庫建設和國家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議題一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中國主張

記者觀察:隨著全球性挑戰增多,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制變革已是大勢所趨。中國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努力為完善全球治理貢獻中國智慧,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推動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方向發展。在本環節,專家們圍繞主題,各抒己見。

對馬克思主義時代主題的繼承與創新

胡德坤(武漢大學人文社科資深教授):面對21世紀正在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世界,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把握“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這既是對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的繼承,也是新時期對馬克思主義時代主題的創新,是向世界貢獻的中國大智慧。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打造合作共贏的世界發展模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適應和引導好經濟全球化,消解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讓它更好惠及每個國家、每個民族。”為此,必須打造新型的合作共贏發展模式,從根本上消除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消極影響,讓世界各國共享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成果。

倡導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秩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定維護以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為核心的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維護和鞏固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成果,積極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旗幟鮮明反對貿易和投資保護主義”。

“一帶一路”倡議是實現合作共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佳路徑。“一帶一路”最大的特點,一是將所有發展中國家列入合作對象,尤其是針對發展中國家資金短缺、基礎設施差的實際情況,支持“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堅持開放合作、和諧包容、市場運作和互利共贏,對沿線所有的國家一視同仁,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共贏的義利觀。三是秉承“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給相關國家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效益。

做好自己的事,作出應有貢獻

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美國研究中心主任):由中國倡議的共建“一帶一路”在6年間已經取得了重大成就,與此同時,伴隨著共建“一帶一路”不斷走向深入,如何拓寬合作前景,讓國際合作在不斷深化中走向可持續,值得深入思考。當前,我國發展的外部條件正在發生深刻變化,變化之大、變化之快前所未有,我們如何做好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至關重要。一方面,要進一步推進市場經濟改革。另一方面,在去杠杆和穩增長之間找好平衡點,確保兩方面都能見成效。

不管全球治理體系如何變革,我們都要積極參與,發揮建設性作用,推動國際秩序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在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我們要在全新的歷史方位上,梳理新時代的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為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作出中國應有貢獻。

攜手推動建立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

黃惠康(聯合國國際法委員會委員、外交部國際法咨詢委員會主任委員):在氣候變化的國際治理中,中國一貫主張應遵循四項基本原則:“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當前,這一原則並沒有過時,應予堅持並繼續得到遵守。

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需要。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努力中,應當充分考慮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易受氣候變化不利影響的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需要和特殊情況。

可持續發展原則。應以統籌兼顧的方式把應對氣候變化行動與社會和經濟發展協調起來。適合各國情況,融合到國家發展計劃中去。

堅持預防優先,減緩和適應並重。為保護環境,各國應根據能力,廣泛適用預防措施,預測、防止或盡量減少引起氣候變化的原因,並緩解其不利影響。上述四項原則凝聚了40多年來國際氣候變化艱苦談判所取得的重要階段性成果,凝聚了各方的廣泛共識。

當前,全球氣候在持續變暖,應對氣候變化刻不容緩。應對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的事業,世界各國應攜手努力,為推動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機制、實現更高水平全球可持續發展、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作出貢獻。

做國際海洋秩序的擁護者和建設者

張海文(自然資源部海洋戰略研究所所長):當前,全球海洋治理體系正經歷深刻變革,其行動和實踐遠遠領先於相關理論的構建和發展。近年來,國際社會制定了許多海洋新規則,還有更多海洋新規則正在形成過程中。中國是基於國際法的國際海洋秩序的擁護者和建設者。作為陸海兼備的發展中大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海洋治理,貢獻出中國智慧,提出了中國方案。

在全球海洋治理的理念方面,中國先后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積極倡導構建雙多邊的藍色伙伴關系,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這些倡議、理念、觀念在國際社會產生了重大影響,並得到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在全球海洋治理進程中眾多熱點問題方面,中國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例如,在國家管轄海域外生物多樣性(BBNJ)和國際海底區域礦產資源開發規章談判中,中國都主張應兼顧海洋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利用之間的平衡,呼吁各方應盡力謀求協商一致的結果。

積極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黃志雄(武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近年來,中國政府致力於推動網絡空間治理和國際法治,並提出了一系列相關重要主張,為網絡空間治理貢獻了中國方案。

推動網絡空間的“良法善治”,彰顯公平正義。我們應基於本國國情和發展階段,堅定不移地維護自身在網絡空間的核心利益,同時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國國家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為建設一個安全、穩定、繁榮的網絡空間作出更大貢獻。

提出“網絡主權”和“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前者強調共存,后者偏重合作,彰顯互利共贏,體現各國利益和國際社會共同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應從以下方面提供國際法保障:第一,圍繞網絡空間相關資本、技術、信息、人才等要素的流動和合作,加快推動制定完善的數字經濟和貿易規則,為各國在網絡空間的發展利益提供國際法治保障﹔第二,圍繞反對網絡空間軍備競賽、深化打擊網絡恐怖主義和網絡犯罪國際合作、維護全球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等問題,加快制定網絡空間的國家行為准則,為網絡空間安全維護提供國際法治保障﹔第三,圍繞各種政府間和非政府治理機制的運行和參與問題,加快建立公正合理的全球網絡空間治理體系,為網絡空間共同治理提供國際法治保障﹔第四,圍繞網絡空間信息傳播、文化繁榮和社會生活的其他領域,構建網絡空間交流合作的國際規則,為網絡空間成果共享提供國際法治保障。

議題二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中美關系

記者觀察:全球治理體系是由全球共建共享的,不可能由哪一個國家獨自掌握。中美是全球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在全球治理領域有著廣泛共同利益,應該共同推動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圍繞議題,與會專家進行了理性而積極的建設性思考。

應在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積極有為

楊潔勉(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當前局勢下,中國與美國在全球治理體系的發展與變革方面有競爭也有合作。中國應從容堅定,以准確的戰略判斷做應做之事,盡應盡之責。

加強和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一是為世界經濟增長提供強勁動力和穩定環境,全面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二是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改革和完善已有的全球和地區經濟金融機制,進一步完善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三是具體落實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四是變革過程應該體現平等、開放、透明、包容精神,特別是提高發展中國家代表性和發言權。

倡導和建立全球科技治理體系。中國是個發展中大國,建設現代化強國,需要建立和改善基於國家主權的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當前,建立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科技發展的治理框架和合作規則已經刻不容緩,要為維護和加強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作出最大的努力,避免治理體系的分裂化和碎片化。

為全球金融穩定作出更大貢獻

劉衛平(國家開發銀行研究員):當前,全球金融市場正在發生結構性變化。亞洲在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地位逐漸上升,中國等主要國家在數次危機中的負責任態度,更受到國際社會的充分肯定。

從國際比較和資產負債比對視角看,中國政府債務風險總體可控。研究表明,中國政府負債率水平相對安全,主權資產負債表較為穩健,總體債務風險尚在可控范圍之內。政府負債率水平相對安全。從國際比較的視角看,中國政府部門的負債率水平,也低於主要市場經濟體和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水平。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金融市場穩定,將為全球金融穩定作出重要貢獻。

以開放的區域合作逐步化解地緣競爭

阮建平(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共建“一帶一路”的順利推進,不僅開創了區域整合的新方式,更具深遠的地緣經濟政治影響。對中國而言,根本應對之道是堅持以開放的區域合作逐步化解地緣競爭,並不斷提高合作標准,實現高質量共同發展。

面對生產與市場的長期矛盾,唯有相互開放才是可持久的普遍發展之路。面對同質化競爭和結構性摩擦,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要尊重各國的發展權利,注重發展戰略對接。

區域合作不僅包括國家之間的合作,還包括與各國內部相關地方之間的合作,唯有如此,才能夯實相互認同的社會基礎,還有助於緩解東道國中央與地方的矛盾,深化和擴大社會合作基礎。從區域一體化的規律來看,需要進一步加強沿線國家相關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與合作,以深化和拓展“一帶一路”合作的國內社會基礎。

議題三 全球治理體系變革與共建“一帶一路”

記者觀察:今年是“一帶一路”建設6周年。6年來,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為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為完善全球經濟治理拓展了新實踐。圍繞“一帶一路”的未來走向,與會專家討論熱烈。

明確共建“一帶一路”各類項目經營基准線

丁學良(深圳大學特聘教授):目前,共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政治體制、經濟結構、發展水平、法律制度、社會結構、文化傳統及其周邊安全局勢等因素各不相同,需要全面把握並做分析預判。在“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各類項目經營,應明確基准線,吸取發達經濟體海外經營的歷史經驗教訓,制定在發展中國家具有持續可行性且具備國際正義性的規則。

“一帶一路”開啟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時代

王義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在基礎設施領域,形成歐亞大市場,推動高速公路網、高速鐵路網、區域航空網、基礎設施工業化的“三網一化”,實現互聯互通和區域合作。提高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以民生、發展為導向,為經濟全球化提供新動力。

共建“一帶一路”倡導共商共建共享原則,開啟真正的全球治理新時代,激活“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開創以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共建“一帶一路”實現中國夢與各國夢融通,為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作出重要貢獻。

走向以規則為基礎的“一帶一路”建設模式

肖永平(武漢大學國際法研究所所長):共建“一帶一路”,形成以規則為基礎的法治共識是前提條件,協調法律沖突是主要任務,加強司法協助是普遍要求,加強執法合作是當務之急。因此,要加強立法協調,實現規則聯通﹔完善司法協助,促進司法互信﹔深化執法合作,實現平等保護﹔協同人才培養,提供人才保障﹔擴大法治交流,促進法治互信。

“一帶一路”建設應當優先採用“相互認可”方式,也就是有關國家相互承認對方國家的制度規則與標准,一種貨物或一項服務隻要符合一個國家的標准規范,就視為符合所有締約國的要求,同時免除他國的重復審查與認証。“一帶一路”建設急需理順和統合沿線國家現有的國際合作規范,強化全球性國際規則的適用和完善機制,同時以互聯互通為渠道,加強區域間制度和集體認同建設。更為重要的是,要創新適合“一帶一路”建設需求的爭端解決機制,通過共商、共建,在合作中不斷增進共識,通過政策對接與協商溝通解決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本報記者 張勝 王斯敏 通訊員 焦德武)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