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中國的利益格局、公共空間、社會空間也發生了深刻變化。在信息技術進步背景下,發生在開放社會的非正式社會溝通成為社會溝通的重要內容,這包括微信、微博等。溝通工具從信函、電報、電話到移動手機,日新月異。社會溝通方式的深刻變革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以及對社會治理帶來的變革都將是深遠的,培育健康積極的溝通方式是新時代社會治理創新的一項重要任務。
互聯網拓展了人們交流和溝通的范圍,也拓展了社會治理的手段
隨著移動互聯的出現,人們擁有手持電話數量之多,以及低成本等因素,將整個地區的大部分人聯結成一個整體,在互聯網環境下,社會空間擴大了,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模式出現了質的變化。
手機闖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大大改變了人們的社會行為和文化生活:新聞即時性變為現實,娛樂出現了個性化和碎片化。由於移動互聯的普及,中國國內與國際上任何一個國家的交流已經不是問題,移動互聯把中國與世界連結成一個整體,技術和經濟全球化帶來了社會全球化。
互聯網拓展了人們交流和溝通的范圍,也拓展了社會治理的手段。根據計算,在互聯網時代,個人的交往對象已經超出熟人的范圍,拓展到成千上萬的陌生人,如果加上間接溝通的,甚至可以拓展到以百萬計的群體規模。中國社會在最近一個時期的快速發展是與互聯網的出現密不可分的,歷史發展証明,人們密切聯系的程度越高,社會進步越快,取得的成績也越明顯。互聯網把單個個人聯系起來了,這樣大大提升了創新的效率,提升了社會空間的范圍,產生了新的社區,即互聯網社區。
在信息時代培育健康社會溝通方式
一個健康的社會環境是良好溝通的基礎。因此,必須通過不斷完善社會建設的各個領域的工作來引領由於新技術革命帶來的社會溝通方式的變革,使線下社會溝通與線上社會溝通有機結合,互為促進。
以和諧的家庭塑造個人健康心態。移動互聯改變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溝通方式,但沒有改變家庭作為社會基本單位和社會細胞這一基本事實。和睦的家庭、親密的鄰裡關系,是家庭成員和社區成員溝通的基礎,也是個人心理健康的前提。家庭是社會核心價值傳承、培育、延續的初始環境,也是孩子社會化的起點。一個有著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進入社會后會對生活充滿友愛,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這些確實是健康社區和健康社會必不可少的要素。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家庭社會學會成為社會學學科這個大家庭中的一員。
社區居民生活,是非常瑣碎復雜的,鄉規民約隻有具體、細致、入微才能形成效力,發揮作用。個體能否得到全體社區成員的認同和稱贊,是一個人得以立身的前提。得到認同的關鍵在於,作為個體的人是否遵循共同體的約定俗成、行為准則。社會共同價值和共同未來的培養不僅靠媒體的輿論宣傳,更要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孕育。社會的共同價值和共同未來就孕育在人們的日常社會生活之中。因而,社區要靠建設,也要靠治理,根本上要靠建設。健康、向上、向善、平和、友好等要素組成的基層人民社會生活是社區治理的基礎。社區治理應當把精力放在這裡才會更加行之有效。
在提升民族國家凝聚力中建設共同體。國家的凝聚力是社會溝通過程中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基石。凝聚力是把國家和民族建設成為命運共同體的心理基礎,這種心理基礎的核心是文化。一種象征性的文化可能會把不同的族群聯系起來,大家相互認同。全球化環境下,人類社會要繼續存在和發展,就必須尋求共同的目標、行為規范和價值取向,時代要求對未來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民族之間的社會溝通基於具有文化相對主義的價值判斷,不同民族之間的價值和思維方式是不一樣的,或者說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如果一個民族用自己的價值和思維方式去理解和解釋另外一個民族的行為,可能會產生誤解。解釋當代民族之間的行為,必須了解它們的動機、習慣和價值觀,特別是根植於人們內心的核心價值更是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互聯網和全球化把人類社會的溝通帶向一個新時代,空前復雜。
要把社會溝通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聯系群眾的重要方法
70年來,中國經歷了深刻社會變革,目前依然處於鄉土社會、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等幾種不同社會形態的疊加階段,這個疊加階段既表現在空間上,又表現在時間上,還表現在人們外部行為和內在心態上。在沒有完全脫離傳統社會影響的環境下,移動互聯網成為新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社會溝通形式。面對這樣復雜的局面,探索網絡環境下社會治理的意義尤為重大,部分人在網絡環境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為現代性與內心中的傳統價值造成了新時代網絡社會中的文化行為偏差。
網絡社會治理已經不再是遙遠的事情,對此,要有足夠的心理准備。盡管人與人之間需要面對面的交流,但不可否認,網絡交流的便利,提高了熟人之間密切交流的重要性。隨著人們感知習慣的適應和改變,網絡交流就是一種現實世界的交流方式,發展互聯網文化,倡導健康社會交往方式和溝通方式是互聯網時代社會治理的重要內容,需要積極探索、不斷創新。
領導干部要把社會溝通作為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手段和聯系群眾的重要方法,也是作為堅持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的重要修養。要做到這些就必須適應新形勢下的網絡環境,學會在線下和線上都能做好調查研究,在線下敢於與群眾面對面,在線上勇於與網民討論,線下和線上結合起來解決好群眾關心的問題。更要積極通過網絡環境下的大數據分析來了解民情民意,順應民情民意,推動社會朝著健康、和諧、積極的方向前進,努力實現社會治理現代化。
【作者為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