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70年來國際經濟協調理論回顧與展望

鐘昌標2019年10月18日08:44

作者簡介:鐘昌標,雲南財經大學經濟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商學院院長,校務委員會執行主任,校學術委員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百千萬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國務院特貼專家,全國勞模。主要從事開放經濟與區域發展的教學科研,在《中國社會科學》《經濟研究》《管理世界》及lBR、JRS等國內外期刊發表200余篇學術論文。

近70年,經歷兩次世界大戰的深刻教訓后,各國充分認識到國際協調的價值。在實踐的推動下,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相關國際經濟協調的理論迅速發展。回顧過去的70年,國際經濟協調理論在多方面取得新的發展。

一是國際經濟相互依賴理論迅速演進。過去70年,國際相互依賴理論的演進大致經過四個階段:20世紀60年代初之前,伴隨西歐共同市場的發展,有關發達國家的相互依賴關系的理論應運而生﹔20世紀70年代,廣大發展中國家在政治上取得獨立,隨之產生了專門研究南北經濟相互依賴關系的國際相互依賴理論﹔20世紀80年代,由於發展中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困境,以中心外圍為主導的國際相互理論遭到質疑﹔2008年金融危機后,有關國際相互依賴理論又重新活躍起來,主要圍繞國際依賴的特征、模式、機制等問題進行了與時俱進的闡述。肯尼斯•華爾茲是較具代表性人物,他認為國際相互依賴是一種狀態而非一種政策,意味著彼此的互惠性。

二是國際政治經濟學理論。注重國際政府間政策與行為協調的原因和動力的國際政治經濟學,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發展迅速。英國學者蘇珊•斯特蘭奇把政治學和經濟學融合起來提出了一種新的分析框架,指出如果忽略了跨國經濟關系,是以國際體系問題為基礎的政治經濟學的重大缺陷,並把國際政治經濟中使用的權力區分為結構性權力和聯系性權力。

三是國際集體行動經濟學理論。曼瑟爾•奧爾森深入分析了集體行動利益集團理論。他從集體行動的邏輯著手發現了集體行動中存在悖論,即認為由個人組成的集團會採取行動以實現它們共同的或者集團的利益,與個人會有理性地增進個人利益這一假設邏輯推理上存在矛盾。由此,他指出在沒有選擇性激勵的情況下,集團行動的激勵就會隨著集團規模的擴大而消失,大集團相比小集團更不可能達成實現共同利益的行動。他的這一結論在經濟學中有廣泛應用。

四是博弈論被引入到國際經濟協調理論中。博弈論與國際相互依賴理論引入國際經濟協調理論是近年主流發展方向。在這方面,托•謝林的《沖突的戰略》、羅•阿克塞爾羅德的《合作的復雜性》、哈•庫恩的《博弈論經典》最具代表性。如托•謝林圍繞國際協調中的承諾、威脅、許諾以及討價還價,展開了國際協調過程的兩國和多國博弈研究。他提出國際關系並存著沖突與合作依賴關系﹔認為在非零和博弈的情況下,博弈一方所失並不意味另外一方所得﹔主張擺脫非敵即友的傳統思維模式﹔指出不能濫用“威嚇”手段,等等。

五是國際經濟協調的策略理論。縱觀近70年來的國際經濟協調文獻,不少都涉及策略理論,主要論述了策略思維法則、利益分配程序以及具體的策略等等。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正是二戰后國際經濟協調實踐與理論加速發展的時期。建國初期,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終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這既是我國對外政治經濟關系的基本出發點,也是這一時期我國在國際經濟協調方面保障本國領土主權完整、維護國際持久和平與各國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政策的基本原則。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績,成為人類經濟史上的一個奇跡。如果把這個奇跡比作鴻篇巨制,那麼對外開放就是這鴻篇巨制裡面最亮麗、最光彩的篇章之一。在這個過程中,國際經濟協調一直是我國對外經貿活動的基本思路和運作策略。我國加入WTO的過程體現了積極合理地運用各種經濟協調手段應對復雜的國際爭端和摩擦的能力。過去40年,我國學者在學理研究方面,結合實踐,從不同的側面探討了國際經濟協調問題。比如崔凡所著的《全球化時代的經貿政策協調》,圍繞國際協調政策較深入闡述了一些理論觀點﹔成新軒的《歐盟經濟政策協調制度的變遷》一書,對制度性協調問題展開了比較深入的探討,圍繞歐盟做法對國際經濟協調的示范效應,鮮明指出當今國際經濟協調缺乏制度化特征﹔王中美的《競爭規則的國際協調》一書,專門就研究競爭政策的國際協調問題,從單邊協調、雙邊協調、區域協調和多邊協調四個方面展開了分析。總體看,伴隨改革開放,我國對國際經濟協調理論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現有研究大都僅僅涉及國際經濟協調的某些方面,並未全面深入探究國際經濟協調的主題內容。

隨著大國實力的消長和全球戰略重心的轉移,國際格局的“變”“亂”“迷”特性將一直延續並不斷演變,中國與世界的互動充滿著不確定性。在這一重要歷史節點上,加強國際經濟協調理論的探究更具時代價值。改革開放40年讓我們認識到:開放帶來講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改革開放形成的以下經驗值得關注:

首先,我們要善於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把握國際經濟協調大局。面對紛紜復雜的國際環境,我國如何從戰略高度認識和把握國際環境,成為實施國際經濟協調運作的關鍵。誠然,國際經濟與政治經常疊加在一起,使得經濟問題復雜化。然而,有時候人們又會更多地考慮政治和外交因素,來對待和緩解原本比較激烈的經貿糾紛。但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國際經濟爭端主要來自利益的追逐,為此,需要冷靜全面客觀評價爭端發生的環境,做到有的放矢。倘若動輒從政治角度判斷和應對國際經濟摩擦,則是一種很不恰當的思路和處置態度,而且容易斷送開展國際經濟協調的可能性或有效性。

其次,我們要善於從策略視域推進國際協調。是否能夠採取合適靈活的策略手段來應對當今越來越復雜的國際環境,關系到國際協調成功與否。比如,針對美國貿易政策所具有的特點開展有的放矢的協調獲得,是我國防止相關對策思路可能失去應有准星的必要保証。如果不能洞察和把握美國貿易政策中與眾不同的做法,就容易出現主要從政治視角尋找經貿對策的偏頗思路,並因此而動搖或放棄開展國際經濟協調的決心和毅力,自然更談不上應用更多的策略手段。在策略上,要適當關注利益相關方的國內壓力。國際經濟協調與國內各種力量博弈密切相關,尤其是發達國家,其政治體制設計本身就在推動這種博弈。比如,美國法律制度對於國會與政府之間相互制約的多重規定,就是例証。因此,適度考慮對方政府所面臨的國內壓力,給予一定諒解和配合,以實現自己的最終目的,不失為一種明智的國際經濟協調手段。

此外,我們還要勇於從各方面維護國際經濟協調。勇敢面對現實和不斷變革精神是推進國際經濟協調的重要條件。比如,我國曾經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體制,要加入WTO,這就意味著不是用固有的計劃經濟制度去改造WTO規制,而是我們要有勇氣適應WTO的規則體系。當然,我們強調國際經濟協調的必要性,主張採取積極靈活和必要的妥協態度,絕不等於一味遷就退縮。相反,堅守自己的基本底線恰恰是協調運作的有機組成部分。此次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戰,我國的協調策略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然而,站在中國崛起新的歷史起點,特別是當前“逆全球化”顯露,我國學者和政府在理論和實踐上都需要不斷創新。

一是中國從世界舞台邊緣進入中心,在國際經濟協調事務中的地位轉變需要創新。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如今,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不僅是國際經濟機制越來越重要的參與者,而且是新機制的倡導者和引領者。中國在世界市場開放、世界經濟發展以及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大大增強。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給了我們機遇,不像以前別人制定規則,我們申請加入並遵守規則,現在我們可以把想法貢獻出來。然而,很多問題也隨之而來,例如歐盟提出的修改WTO的條款,有很多就是針對中國的。所以,未來的全球治理,需要我們創新性地引導有關規則向對我們更有利的方向演進。

二是“逆全球化”暗流涌動,全球治理的改革需要我們創新。當前的全球化和全球治理出現“逆全球化”和嚴重“碎片化”。美國主導的新自由主義全球化體系遇到強大的社會保護的反向力量抵抗,處於衰竭退變期,最終將被新的全球化體系替代。眾所周知,現有這套國際經濟協調體制是由美國人主導形成的,雖然獲利很多,但美國人仍不滿意,覺得不夠好,因為他們發現中國人在這套體制下過得挺舒服。他們認為,中國在過去40年能發展起來就是利用了這套體系,所以他們要改。特朗普老是退群,退出PPP,廢了北美自由貿易區,需要重新談,現在還威脅WTO,如果不按照他們的要求改也退。好像美國人就是在破壞一個舊世界,但是觀察美國人慢慢出台的政策,好像他們在破壞舊世界的同時也在構建一個新世界,構建一個對美國人更加有利的全球治理體系。特朗普提出的諸如國有企業競爭問題、非市場經濟等新要求,雖然沒有點名,但明顯是在指向中國。美國還計劃未來同歐洲商談類似協定,對WTO也提出了不少倡議。仔細思考不難發現,美國想讓規則變得更有利於美國,同時也隱含孤立中國、邊緣化中國的戰略考慮。

可見,破解這些難題,都需要我們不斷創新性應對。

三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需要理論和實踐創新。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黨的十八大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新概念﹔黨的十九大報告又全面闡述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涵,進一步把互利共贏的國際戰略思想推到一個新高度。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具有豐富的國際協調戰略內容,這是國際經濟、國際關系協調發展的重大創新,是針對當今全球難題的中國方案。眾所周知,經濟發展理論研究的是一個國家發展可利用的外部條件,是一國內部的事情,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的是共同發展,那麼共同發展是一種什麼樣的機制和體制,現有的理論並沒有給出答案。中國倡導的“一帶一路”提出“五通”思想,正在嘗試創新。如此的創新才剛剛開始,還有大量落地性的工作需要創新性地完成。

路漫漫其修遠兮,伴隨我國的崛起國際經濟協調之路正在揚帆遠行!

專家推薦意見:文章通過對國際協調理論過去70年發展演變的回顧與展望,較為系統地總結了三條經驗啟示,具有重要的指引作用。同時,在理論和實踐上提出三點創新思考,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戰略性。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