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改革發展道路上凝聚多方力量

李友梅2019年10月15日08:29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改革發展道路上凝聚多方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團結是鐵,團結是鋼,團結就是力量。團結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戰勝前進道路上一切風險挑戰、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的重要保証。這一重要論述表明,在改革發展道路上凝聚多方力量、達成社會共識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動社會治理現代化

  新中國成立伊始,我們迅速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與全能型國家治理體系,建立起了一整套社會管理制度。這套管理制度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資源相對短缺的情況下,實現了對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與均衡配置,使經濟社會形成了穩定預期和總體性認同。但這套制度安排也不同程度地制約了社會自主性生長,導致社會活力不足等問題,成為引發后繼改革的重要內生因素。可以說,這是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制度實踐的起點。

  1978年,改革開放開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進程,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持。大量“單位人”涌入社區成為“社會人”,社會活力不斷得到釋放。不過,在國企工人下崗及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公共服務領域市場化改革“負外部性”因素的影響下,中國社會秩序與活力的均衡問題變得更為復雜。

  進入新世紀以來,國家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推動社會治理理念、模式與機制改革,在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和基礎保障水平的基礎上實現新型社會團結。同時,進一步強調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組織和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與社會治理,以保障民生為重點的社區社會治理模式得到快速發展。但總體觀之,由於社會參與能力較弱,多方共治體系構建仍面臨內生難題。由此帶來的影響是,政府主導的單一主體治理模式所消耗的社會成本越來越大,公共精神與公共空間卻相對羸弱。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進入新時代社會全面發展的新征程。基於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黨和國家提出要加強社會治理體系的創新,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具體到基層社區,就是通過改進公共服務、推動發展質量,引導公眾和不同社會群體進入社會公共領域﹔通過積極協商民主,探索和諧有序解決公共問題的新路子。這一系列的制度實踐在不斷提升中國社會公共性水平的基礎上,推動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不斷完善。

  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成為新時代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課題,在提高社會治理的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的水平等諸多方面得到體現。這一時期的改革不僅致力於提供更高水准的公共產品,也力圖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更高水平地推進基於社會積極心態的社會團結。著眼於改革長遠目標,當下社會治理模式的發展與創新對於培育新時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土壤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必將為后續制度實踐提供重要依據。

  帶來重要規律性啟示

  70年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這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回顧新中國社會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可以得到一些重要的規律性啟示。

  第一,始終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將加強黨的建設貫穿於社會治理創新的各方面、全過程,團結和凝聚各方力量,推動社會公共性建設,真正實現共建共治共享。

  第二,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在尊重社會成員自主性的基礎上,探索多方參與的社會整合新模式,實現活力與秩序良性相依的新型社會治理格局。

  第三,始終堅持依法治國,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調節現代社會多元利益結構,實現深度、有效的社會團結並化解社會矛盾。

  從理論話語建構的維度來看,上述啟示不僅對於進一步深化社會治理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也指明了當前理論界亟待深化研究、理論話語深入發展的重要方向。

  (作者為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教授)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