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文化自信視閾中的《西游記》跨文化傳播

趙敏2019年10月11日08:31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文化自信視閾中的《西游記》跨文化傳播

以14世紀末期傳入韓國作為海外傳播的起點,《西游記》全球傳播大約有600多年歷史,翻譯文字達10多種。隨著《西游記》的海外傳播,跨文化改編也隨之產生。20世紀,《西游記》是跨文化改編中最熱門的文化資源,改編橫跨多種媒介,西游符號及故事家喻戶曉,享譽全球。《西游記》跨文化改編成為海外受眾認知中國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

隨著《西游記》跨文化改編的逐年增多,《西游記》研究開始逐漸關注海外的改編領域。早期《西游記》傳播研究,如王平的《明清小說傳播研究》、李蕊芹的《西游記》傳播研究、胡淳艷的《西游記》傳播研究三本專著中,都零星論及日本及歐美傳播中的改編情況。近年出現了這一改編領域的研究專論,如張充的《泰國大眾文化下的〈西游記〉》(2014)、黎亭卿的《中國古代小說在越南:以〈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為中心》(2013)、貞和(韓)的《〈西游記〉與東亞大眾文化:以中國、韓國、日本為中心》(2011)。

盡管《西游記》跨文化改編研究逐年升溫,但是,相關研究似乎並沒有把握到這一實踐的本質要求,研究重點仍拘囿於改編范疇內,而沒有將其延展到跨文化實踐的視野中來,不同文化體改編的橫向比較尚未展開,跨文化改編實踐中的特殊性研究仍闕如。目前的研究仍然停留在改編版本與原著故事、形象的對比框架中,結論也是描述性的,未能實現文化傳播的實質要求與中國符號和話語傳播建構的訴求。

中國故事的跨文化改編

跨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塑造由來已久,存在形式多樣,對中國形象全球傳播與接受產生深遠影響。20世紀后半葉,中國故事的跨文化改編成為海外中國形象塑造與傳播的途徑之一,與我們本土中國形象與中國話語傳播形成交互作用,是全球中國形象形成與傳播機制的一個重要環節。《西游記》傳到海外開始,改編相伴而生。各國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有相應的《西游記》跨媒介改編版本,形成了歷時性的《西游記》海外想象圖譜。以日本為例,從江戶時期的小說改編肇始,傳統媒介的改編類型就一應俱全。進入20世紀,媒介類型更是豐富多樣,一種新的媒介類型產生,相應誕生新的改編版本,一直持續到21世紀,改編媒介與版本甚是豐富。《西游記》海外想象譜系無疑是一個獨特的歷史系統,潛隱著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意識形態與各國文化的編碼方式,實質是不同文化主體對文化“他者”的想象機制的問題。作為中國故事與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西游記》,在跨文化改編中,無論其豐富的數量,還是在改編形式的多樣性上,堪稱中國故事“走出去”的典范。它反映著中國故事跨文化改編的文化生態、中國傳統文化與符號國際傳播的空間與接受路徑,以及跨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塑造與中國話語傳播。

跨文化改編不僅限於故事資源的借用,《西游記》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喻符號,也成為海外文化與中國文化對話的載體。《西游記》在各國的改編中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尤其以文化對話關系為框架的改編中,民族話語轉譯,符號所指變遷。在這些變異背后潛隱著文化權力關系的博弈,不同的文化主體通過對西游話語再編碼,實現相應的社會與文化功能。異域文化不斷重新敘寫,參與構筑了一個全球《西游記》想象與話語傳播系統。跨文化改編消解原著文化符碼的原有所指,形成符合改編國的意識形態的新所指。筆者曾在《符號的漂移:“一帶一路”視域中的玄奘符號演化及其當代價值》一文中論述符號變遷所引起的文化內容與精神價值的丟失:當符號的能指與所指改變,為意識形態編碼的新所指所替代,並逐漸為大眾接受並固化,這一新的意指符號,隨著時間的流變在代際間傳遞,隨著空間的擴大化在地域間流轉,而成為大眾文化中的新符號,取代原型符號。這種為海外文化重構后的新符碼傳播將對原著符碼傳播產生拮抗,會對當前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產生一些消解作用。因此,《西游記》跨文化改編不單純是一個文學跨媒介轉換的技術或藝術問題,還是一個文化問題,折射出中國故事跨文化傳播所面臨的一些困境。

《西游記》海外改編的文化視角

在海外文化對中國文化想象方式的展開中,包含著文化主體對文化“他者”的觀看動機、文化對話的機制、話語表述等一系列文化問題。而這些問題為當前的《西游記》海外改編研究所忽視。文化政治視角的研究目的在於解構海外文化對中國文化的表述話語隱含的話語/權力關系,是霍米·巴巴所說的被凝視者對凝視的回應,是對編碼意圖的批判,尤其是對海外文化中強勢話語即西方話語“塑造”力量的抵制。《西游記》作為民族話語的經典載體,內蘊著中國儒釋道三家思想,伴隨著400余年的經典化過程,其中諸多形象已經符號化,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符號,閃耀著中華民族思想的光芒。當下本土的《西游記》改編可謂高產,每年都有一到兩部賀歲片,而真正能夠將民族話語傳播與市場效應有機融合的為數不多。如果中國故事的現代性想象僅僅呈現為東方的神魔進化成了西方的魔幻,顯然丟掉了《西游記》這個經典文本的諸多文化價值。因此,文化研究的落腳點應在解構話語權力的基礎上,建構具有“反規訓”能力的中國話語傳播體系。在本土《西游記》改編與對外傳播這個層面上,則具體表現為對西方話語表述方式的清醒認識、對民族話語建構的自覺,研究如何創意編碼中國文化,強化中國符號與價值的傳遞。

《西游記》的獨特魅力還在於其全球化的共時想象繪制了中國想象的共生系統。這是一個多種文化體對話與協商的場域,催生了一個中國想象的比較體系。文化視角為這個體系制定一個研究的坐標,各種文化體作為橫坐標,時間歷史即為縱坐標,每個文化體的中國想象都能夠被准確定位,由此可以看出有關中國想象的特殊性與一般性。非西方的中國形象是否在復制西方的中國形象?西方的中國形象的知識話語是否成為當下多種文化體的大眾想象的絕對規訓力量?當下的想象與傳統想象是否發生斷裂?斯圖亞特·霍爾認為,大眾是意識形態能動的解碼者。米歇爾·德·塞托認為,大眾在日常生活的微觀層面實踐著對權力機制的抵抗。在這個共享文本的比較中,或許能找到西方知識話語規訓下大眾想象發生裂變的蛛絲馬跡。

批判與揭示的魅力在於喚醒主體意識的自覺。話語/權力關系的解構目的是為了還原觀看者對被觀看者的壓制,揭示改編轉換話語中包含的文化觀念的二元對立的不合理性,展示全球的中國形象的生產鏈與不同文化體的影響關系。解構並非容不下建構,解構最終是為了建構。查爾斯·泰勒認為,一個人隻有在其他自我之中才是自我。在不參照他周圍的那些人的情況下,自我是無法得到描述的。作為其他文化體完成自我認同的參照物,中國想象是一面多棱鏡,不同視角反射出別樣的圖景,在眾聲喧嘩中,建構主體間性意義上的民族文化身份主體,真正實現《西游記》的民族話語傳播與符號傳播的價值,是解構西游全球文本的話語/權力關系的本質要求。

中國故事越來越成為全球化生產的素材資源,文化轉譯已成創意背后的潛在規則,轉譯過程是話語的編碼與符號的所指的漂移,隱含著多種權力關系的博弈。《西游記》的全球文本的文化研究僅僅是起點,中國故事跨文化轉譯亟待全面解碼才是題中之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二十世紀《西游記》跨媒介改編創意研究”(18BXW05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