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有豐富的論述,其中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既有貫通,又各有側重。從工作方法的角度來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種實干精神和效果導向,強調“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可以說,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蘊含的工作方法的重要特征和根本要求。
1、“善始善終、善做善成”:實干興邦之道
“善始善終、善做善成”,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個性話語,是他多次強調的方法原則。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這一點。
2013年1月22日,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勁頭抓下去,善始善終、善做善成,防止虎頭蛇尾”。6月28日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他又指出,好干部必須“敢於旗幟鮮明,敢於較真碰硬,對工作任勞任怨、盡心竭力、善始善終、善作善成”。7月11日至12日在河北省調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他強調要推動深入查擺和解決作風上存在的突出問題,保証活動善始善終、善做善成。7月29日,在視察北京軍區機關時,他指出,要持之以恆、鍥而不舍,善始善終、善做善成,不斷把作風建設引向深入。11月28日,在視察濟南軍區時,他提出,“要乘勢而上、乘勝追擊,善始善終、善作善成,努力實現作風根本好轉”。12月9日,在聽取河北省委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體情況匯報時,他要求確保整個活動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2014年3月9日,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安徽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發揚釘釘子精神,保持力度、保持韌勁,善始善終、善作善成,不斷取得作風建設新成效。5月9日,在指導蘭考縣委常委班子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專題民主生活會時,他指出,要在改進作風上講認真,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10月8日,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他要求精心組織、確保實效,做到善始善終、善作善成。
2015年1月12日,同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研修班學員座談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定下來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終。后來,習近平總書記還在不同場合表達過類似提法和意思。
2、“善始”與“善做”:優化工作起點
我們通常在講“善始善終”的時候,往往只是著眼於“善終”,而對“善始”關注不夠。其實,“善始”和“善終”是一個緊密聯系的整體,隻有善始,才能真正做到善終。事實表明,並不是每一個開始都是“善始”,並不是每一次著手都是最佳位置。因此,“善始善終”要從“善始”起步。
堅持問題導向。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任何一項工作都是為了解決問題,因此堅持問題導向是開展工作的起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於它自己的問題,隻要科學地認識、准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堅持問題導向,包括發現問題、直面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諸多方面,而作為工作起始階段來說,則主要是發現問題、直面問題和分析問題。要及時發現問題,當一種矛盾有可能激化或已經開始趨向尖銳時,我們就要及時地發現它。發現之后,要勇於直面問題。有的問題特別是一些嚴峻的問題,會引起我們畏懼,如果缺乏直視的勇氣,就可能回避問題,甚至自欺欺人地掩飾問題,從而釀成大禍。在正視問題的基礎上,還要善於分析問題,對問題的程度、范圍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全面評估,並通過對問題的全面分析,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對策。
善抓主要矛盾。工作千頭萬緒,問題五花八門。在一定時期往往同時存在和面臨著多種問題。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善於抓主要矛盾,以帶動其他矛盾的解決。因此,各項工作的安排要有急有緩,有先有后,形成最優順序。為此,要認真研究,究竟哪一個矛盾是主要矛盾,決定性地影響著其他矛盾的解決。要全面觀察和深入分析,找到主要矛盾所在。要緊盯主要矛盾,把解決這一矛盾作為解決所有矛盾的總抓手,予以優先解決。而在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的時候,也要適當關注其他矛盾的變化,統籌其他問題的解決。要把辯証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起來,既要抓重點,又要帶全面。
精心組織實施。當著手一項工作時,要有准備、有計劃、有安排,精心地組織實施,不能隨意為之。首先,在平時要有心理准備,對一些可能出現的常規性問題,事先要有解決問題的思路。對於一些可能出現的突發性問題,要有應急預案。一旦問題發生,就能夠盡快加以應對,並著手解決。其次,在發現問題之后,要盡可能地先對問題進行考察和評估,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設計工作方案。最后,根據工作方案對工作實施精心布置。包括對人員、資源的調配等,因為所要解決的問題往往不是一個人就能勝任的,而是需要許多人共同努力去解決。
3、“善終”與“善成”:務求工作實效
“善始”固然不易,但“善終”更為困難。一項工作開展起來后,可能會遇到各種情況,做不到“善終”會導致工作半途而廢,或功虧一簣。例如許多地方的“爛尾工程”,以及不了了之的事項,就是如此。這是十分可惜的。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要“善始善終、善做善成”。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2013年1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進行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按照客觀規律辦事,一張藍圖抓到底,抓好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在12月12日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他又強調“要一張藍圖干到底”。“藍圖”原指工廠裡的藍色設計圖紙,后被借用到其他領域中。任何一項工作,特別是比較重大的工作,都應該有其藍圖。它是目標,也是方案,代表著工作的計劃性。要做到“一張藍圖繪到底”,一方面要把藍圖繪好,通過進行長時期的調查研究,制定出科學的工作規劃,為此后的工作提供指導﹔另一方面,要堅持藍圖,努力一步步地把藍圖變為現實。一張好的藍圖,隻要是科學的、切合實際的、符合人民願望的,就要一茬一茬接著干,干出實績來。雖然實踐是發展的,我們的認識和工作也要與時俱進,看准了的要及時調整和完善,但不是換一屆領導就兜底翻,更不要為了顯示自己的政績去另搞一套。
發揚釘釘子精神。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在工作中發揚釘釘子精神。這種說法看起來簡單,其實內涵很豐富。首先,在釘木板的時候要重視錘子的作用,釘子不會自己鑽進木板裡,它需要錘子的敲打。在這裡,錘子代表著發力和加力,代表著落實工作的力度。如果工作不發力,缺乏力度,就不可能達到目的。其次,錘子的敲打要精准,要向一處敲,而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子地亂敲。做工作也是這樣,要盯住一個任務不斷加力,而不能左顧右盼,分散力量。再次,錘子敲打是連續的。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把釘子釘牢。工作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做好的,而需要不斷發力。最后,釘完一顆釘子后,還要接著釘第二顆、第三顆釘子,直到把木板釘好。這表明,發揚釘釘子精神不在一時一地,而在於長期堅持並發揚光大。
打通“最后一公裡”。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的鮮明話語,包含著深刻的生活道理。一項工作的完成是一個過程,而且有可能是一個長期過程。這個過程的每一個階段和環節無疑都是重要的,但“最后一公裡”這個階段和環節尤其重要。當一項工作已經進行了許久的時候,人們往往精疲力竭,甚至感覺到了強弩之末,很容易產生懈怠情緒。而且,由於已經看到目標即將實現,似乎已經唾手可得,也容易掉以輕心,不再像從前那樣謹慎和全神貫注。但是,差一步也不是勝利,而且很容易最后栽跟頭,甚至功虧一簣而前功盡棄。正因為如此,在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行百裡者半九十”,正是這個意思。為了打通“最后一公裡”,必須保持昂揚斗志,全力以赴把最后的任務完成,隻有這樣才能把勝利握在手中。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 執筆:劉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