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960多萬平方公裡土地和300多萬平方公裡海域。在這片神奇、美麗的壯闊空間,中華民族創造了歷經5000多年而綿延不絕的燦爛文明,為人類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牢固樹立社會主義生態文明觀,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在21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些重要論斷是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邏輯重構,實現了價值指引與實踐指向的有機統一,為美麗中國建設、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提供了科學指導。
生態與文明關系的新詮釋
人類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必須妥善處理兩個基本關系:一是人與人的關系,二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馬克思主義的語境中,人與人的關系同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和諧同人與自然的和諧具有高度統一性。
就人與自然的關系而言,人類是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的。人類可以通過自己的社會實踐活動有目的地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但是,人類不能盲目地凌駕於自然之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引用恩格斯“如果說人靠科學和創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麼自然力也對人進行報復”的重要論斷。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從九個方面學習馬克思,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學習馬克思,就要學習和實踐馬克思主義關於人與自然關系的思想。”人類的解放,隻有在充分保障自然界完整和繁榮的基礎上,在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影響的基礎上,才能真正實現。
在博大精深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生態思想是極其豐厚的。道家認為,作為一個整體,自然界具有其自身的內在本性和內在規律﹔在自然界有機整體中,每一存在物都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人與其他自然存在物一樣,都是道的顯現或衍生。儒家認為,人與萬物具有共同本源。諸如,王陽明提出:“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隻一體。故五谷禽獸之類,皆可以養人﹔藥石之類,皆可以療疾﹔隻為同此一氣,故能相通耳。”植根中華文明肥沃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生態智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
“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充分體現了自然生態之於人類的先在性和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一再重申:“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隻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古人雲:“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人類追求發展的需求與地球資源的有限供給是一對永恆的矛盾。隻有解決這一矛盾,才能達到“一鬆一竹真朋友,山鳥山花好弟兄”的意境。這就是說,人類對自然的開發利用必須控制在自然能夠承載的范圍和限度內,既要合目的性,又要合規律性,而首先是合規律性。隻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和諧共處、和諧發展。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文明原理的深刻揭示。在人與人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中,人與人的關系處理不好,會帶來社會動蕩、國家衰敗﹔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不好,也會帶來社會崩潰、文明衰退。這都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的變化同樣會直接影響文明的興衰沉浮。諸如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古代印度、古代中國四大文明古國,都發源於水源豐沛、田野肥沃、森林茂盛的地區。而生態環境衰退特別是嚴重的土地荒漠化則導致古代埃及、古代巴比倫衰落。我國古代一些地區,諸如河西走廊、黃土高原等地都曾經水豐草茂,但是,由於毀林開荒、亂砍濫伐,致使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加劇了這一地區的經濟衰落、社會退步。以史為鑒,對於大自然,對於我們所處的生態環境,絕不能隻講索取不講投入、隻講利用不講修復、隻講發展不講保護。
“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極端重要性的充分強調。生態一般是指自然生態,即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和存在狀態。地球和宇宙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生態系統,且沒有替代品,人類用之而不覺、失之則不存。從最本質的意義上講,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自己,建設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自己。這就要求我們,在生態環境保護上,一定要算大賬、算長遠賬、算整體賬、算綜合賬,絕不能因小失大、顧此失彼、寅吃卯糧、急功近利。生存與發展是人類社會得以長久延續的兩大重要任務,生存是前提,發展則是為了實現更好的生存。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遵循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對人與自然的關系、生態與文明的關系不斷作出新詮釋,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論斷,是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中國化,是中國優秀傳統生態思想的當代化。
生態文明建設邏輯的新演繹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語境中,生態環境從來都不是一個小問題,而是關系黨的初心和使命、黨的宗旨和任務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要求。因此,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但不僅僅限於資源環境的生態保護。生態文明建設從來都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根本大計。我們曾經歷過人定勝天的豪放年代,也曾經歷過生態失衡的痛心歲月,而今正在走向重構並演繹生態文明建設邏輯的新時代。
黨的十九大提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新時代,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之一。也就是說,在這一新時代,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黨的十九大提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成為總體布局和總任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且具有貫穿性特征。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其內容主要包括:生態產品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紅線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安全要有底線約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環境就是生產力﹔“山水林田湖草”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建設要有系統性﹔生態制度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文明要依賴制度建設﹔生態時代理論,其核心要義是,生態建設決定文明,等等。
在生態文明建設邏輯重構的框架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是極其重要而堅實的支點。
“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在層層遞進的邏輯演繹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抓手。“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就是說,要將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有機統一起來,其重心在金山銀山,在發展。“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就是說,當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沖突時,要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先,其重心在綠水青山,在保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就是說,人類有生態需要,而綠水青山能夠滿足這一需要,其重心在和諧、在共生,其核心在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綠水青山之於人類,具有無可替代且不能復制的重要地位。綠水青山是生態環境的濃縮性概念。要言之,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生態環境保護的成敗歸根結底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在宏闊的邏輯演繹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思路。現代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也是一個動態性的概念。新中國成立7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人民始終上下求索、銳意進取,在致力於實現現代化的探索中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人民的成功實踐昭示世人,通向現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條,隻要找准正確方向、馳而不息,條條大路通羅馬。中國的現代化不應是也不會是近代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所走的人與自然對立斗爭的現代化道路,而必然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道路。這是我們對現代化與生態文明建設關系的新認知。
“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習近平總書記這一論斷,在悠遠的邏輯演繹中,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新方向。其核心要義,就是要通過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來協調當代人的發展與后代人的發展之間的關系,從而既保証當代人的發展權,又保証后代人的發展權,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無論是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還是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中國共產黨人重構的生態文明邏輯彰顯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清醒和理性,旨在提升保障中國生態安全、全球生態安全的自覺和自信,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美麗中國建設征程的新起點
歷史地看,新中國成立70年來,我們的生態文明理念不斷升華,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不斷推進。新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國家幾百年走過的道路,時間是濃縮的,問題的累積就可能是疊加的。在這一進程中,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工業化、現代化的加速推進,我國的環境惡化問題逐漸顯現。黨和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及時確立了基本國策,環境法制建設不斷完善,依法防治污染、環境整治督查行動取得明顯成效,從而逐漸走出了一條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特色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我講過,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十九大第一次把“美麗”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總任務。美麗中國,是一種契合自然、舒張自如的狀態,也是人們孜孜以求的境界。縱覽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的邏輯鏈條,從富強民主文明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再到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這一過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不斷延伸的主線和主軸。這表明,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統一達到了新的歷史高度。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並聚焦生態文明建設這一主題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這些認知和擘畫,既是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科學把握,也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准確定位,還是對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具體部署和要求。
其中,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四個一”,既是生態文明建設新邏輯的主框架,也是美麗中國建設新征程的新起點。
從長遠看,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環境保護必然面臨著巨大挑戰。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今天的生態文明建設在實現了歷史性轉變、取得了舉世矚目偉大成就的同時,也進入了“啃硬骨頭”、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的攻堅期,稍有鬆懈與麻痺,環境污染問題就會出現反彈與回潮。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咬緊牙關,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保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定力,不動搖、不鬆動、不開口子,否則不僅會前功盡棄,也會為今后發展埋下更大的后患。”
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任重而道遠,但道明道亦寬。
就總體而言,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我們必須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就個體而言,清新的空氣、潔淨的水源、整潔的居住環境,是老百姓最大的福祉。建設美麗中國,順應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歸根到底,就是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中國。
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生態與文明之間關系的思考,而今更深刻。勤勞的中國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對建設美麗家園的努力,而今更自信。生態文明建設與美麗中國建設,既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自我和諧共生的一種全新的文明境界,更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題中應有之義。
[作者為北京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本文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命共同體視域下的《資本論》生態思想研究”(批准號19BKS009)、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同創新中心(北京外國語大學)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