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李友梅2019年09月29日08:4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滄桑巨變七十載,中國發展震撼了世界。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不僅是中國社會的規模之龐大、發展速度之迅猛、成效之顯著,更在於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濃縮了人類社會變遷的諸多歷史進程,在世界經濟社會急劇變遷和自身經濟社會急速轉型的雙重格局下,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超復雜社會最大程度地保持著平穩有序運行。

社會轉型牽動社會關系,會引發既有秩序及其內在動力來源的調整,影響秩序與活力的平衡。在過去的70年間,雖然經歷了一系列時間長、跨度大、幅度廣的社會變遷,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社會的秩序與活力始終得以保持平衡。這既是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現實基礎,也是中國社會學學術主體性的來源。

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國家根據現實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一套社會管理制度,包括單位制、人民公社制、戶籍制、街居制等,實現了對全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和均衡配置。更為重要的是,這套總體性的制度安排有效地將社會生活納入體制的框架和軌道,將社會生活平和有序地組織起來,並達成了高度一致的社會認同。這套制度從當時的歷史時代看,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人口大規模流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社會生活領域的急劇變化實現了對傳統計劃框架不斷超越。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增長,中國社會普遍分享著改革成果,社會活力得到了釋放。但是,由於缺乏應對社會轉型的充分經驗,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以來,社會秩序的重建開始遭遇到諸如社會分化、社會不平等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秩序與活力的均衡問題變得更為復雜,經濟系統與社會其他諸系統間的關系也出現了不協調的問題。

正是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及時做出了治理變革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凸顯了社會治理的主體關系格局和社會治理轉型的新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國社會之所以在總體政治經濟迅猛轉型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持著有序運行並呈現平穩和諧的面貌,根本原因在於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社會轉型與發展不僅與中國社會整合過程中的制度優勢轉化有關,還有賴於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中國社會70年的發展道路走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獨特路徑。中國社會學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踐總結與學術研究,不僅對中國社會學主體性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也為中國與世界相通共進提供了重要支撐。自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社會學人始終致力於構建闡釋中國社會整合的實踐經驗和符合中國社會運行特征的理論方法。無論是認知方式、分析框架,還是理論對話意識及能力,中國社會學在多個方面取得了相當重要的發展。同時,中國社會學也迫切需要面向實踐,在中國社會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中尋求自身的學術主體性。

中國70年來社會變遷的進程及社會治理的經驗,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發展提供了重要范式。中國社會學人能夠積極回到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實踐進程中去深刻體會和洞察,從認識方法上不斷探索,不斷形成既符合時代潮流和世界發展趨勢,又能夠貼近中國國情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思維方式,推動本土既有的理論方法和思維方式向新的發展階段不斷邁進。這既是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潛力,也是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動力所在。

(作者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