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世界現代史學科不斷發展

張象2019年09月29日08:22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世界現代史學科不斷發展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來,我國史學百花齊放,各門歷史學科都碩果累累。世界現代史學科也不例外,但它是一門新興學科,常常不為讀者們熟知,甚至其研究目標與學科功能也有待專業學者討論。筆者是該學科中一名老學人,願對學科的發展創新談一些看法。

現實生活迫切需要

人類社會已進入經濟全球化時代,各國各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人們的衣食住行都與外部世界聯系到一起。這就要求每個居民都必須具備世界知識,不僅要知道現在,還要知道過去,要有世界史知識,特別是最近的世界史知識。世界現代史是世界史的最新階段,是世界通史的最后部分,通常從20世紀初講起。以1945年為分界線,學者們通常將其分為兩個階段,后一階段通常又稱世界當代史。這樣,現代史、當代史都與國際時事現狀緊密相關。但它又不同於研究國際政治、經濟、軍事及國際關系現狀的學科。其區別在於,世界現代史側重歷史,主要研究已經凝結了的史實和已蓋棺論定了的國際人物。研究現狀的學科則側重正在活動中的事件與人物。

世界史雖是在講述外國史實,但又不同於專門研究某個國家的國別史學科。世界史不是各國史的羅列,它的特點是要有宏觀視野、綜合研究,注重世界性的大事件與人物,對各國的事件、人物也要用全球視野進行解讀。一些研究生和青年學者常常選擇微觀課題,對此可以理解,但絕不能停止於此,否則隻見樹木不見森林,這不是世界通史學科的要求。世界史也不等於外國史,因為它不僅講述外國史,而且講述中國史,其中主要講中外關系,中國史在世界的地位、作用、影響和意義,要有助於擴大中國讀者的國際視野,服務其觀察世界、走出國門的需要。

世界現代史學科得到確立

1756年,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出版《論世界各國的風俗與精神》(中譯本簡稱《風俗論》),標志著世界史學的誕生。19世紀中后期,隨著西歐工業革命的發展和世界資本市場的擴大,世界史學科在西方形成,出現了被稱為“近代史學之父”的德國學者尼布爾·蘭克及其主編的《世界通史》。接著,英法等國也有多卷本《世界通史》問世。這些世界史的特點是:第一,貫穿西歐中心論,蘭克曾明確提出要以拉丁與日耳曼民族為主題來編撰《世界通史》。第二,用比較文化形態學的理論指導世界史研究,從而得出西方先進、應領導世界的結論。第三,沒有現代史,甚至連此名稱都沒有。

十月革命后,蘇聯學者開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撰寫歷史,從而改變了上述狀況。1946年,蘇聯高級黨校一些教師將世界近代史第三部分(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后的世界史)獨立出來,成為一門新學科,稱為“最近的歷史”,漢語則譯作“現代史”。

20世紀初,我國開始引進西方世界史學,通稱“西洋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它都是大學歷史系的一門主課。但是,這門課沒有現代部分,個別老師講一點現代史知識,但也很隨意,不成體系。1952年,我國進行院系調整。翌年,召集有關專家確定各科的課程,史學領域仿照蘇聯的做法,將“世界現代史”確定為基礎課之一,開始培養有關教師。因此,我國世界現代史學科正式建立於1953年。

1956年后,中蘇兩黨兩國開始在諸多問題上有了分歧,60年代發展為大論戰,兩國關系惡化,這影響到諸多歷史問題的重新解讀。這一形勢迫使中國學者不能不在世界現代史的教學與研究中有自己的特色,強調以毛澤東思想為學科教學與研究的指導思想。1962年,由周一良、吳於廑主編的4卷本《世界通史》出版,這是我國第一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世界通史著作。當時撰寫了現代史部分,但由於諸多問題尚在研究中,不便公開出版。因此,這部通史缺少現代史部分,是一大遺憾和缺陷。

學科發展迎來春天

改革開放使中國迎來了“科學的春天”。1979年5月,在安徽師范大學舉行了世界現代史學科的第一次學術討論會,討論了籌建我國世界史領域第一個學術組織——中國世界現代史研究會的問題。同年8月,研究會正式成立。此后,國內的研究活動主要進行兩方面工作:一是撥亂反正,對影響學科發展的“極左”思潮進行清理,同時繼續清除蘇聯史學的不良影響。二是進行學科建設,對“二戰”“冷戰”“20世紀歷史巨變”等專題進行討論,編寫各種教材、教學工具書及編譯資料。從80年代中期起,吳於廑與齊世榮組織編寫了6卷本《世界史》,其中5、6卷為現代史,這是我國第一部有著較完整意義的世界現代史著作。該書首次以20世紀初作為現代史的開端,突出歷史整體化的形成。進入21世紀后,齊世榮又主編了4卷本《世界史》。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起,西方興起了“全球史”和“當代史”熱潮,改變了過去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史學狀況。從2000年起,國際史學大會也提出研究“全球史”的概念和方法。這是歷史學的進步,其成果和資料也值得我們吸收。但是必須指出,這與我國世界史尤其是世界現代史的教學研究有著本質差別。它們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西方傳統史學的宗旨和特點。舉例來說,它們注重文明的傳承與交流,但並不重視其社會內部發展的作用,這與我們著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念背道而馳。它們繼續講述各文化形態的比較,盡管增加了東方史的比重,但仍認為西方先進、東方落后、東方從屬於西方。美國《世界史》雜志主編杰裡·本特利主編的《新全球史》自2000年問世后,一直是暢銷教科書。該書從古至今共7個部分,1914年后的現代史僅佔1/7。而在吳於廑與齊世榮主編的6卷本《世界史》中,現代史佔了1/3﹔在齊世榮主編的4卷本《世界史》中,現代史佔1/2。簡單的數字對比,反映了中外學者的理念差異。

持續加強學科建設

世界現代史學科的興起與發展,是新中國70年來無數成就中的一項。其學科建設方面必須持續發力,繼續前進。世界現代史學科的研究目標,是堅持用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理念指引教學與研究。同時要發揮通史研究的特色,揭示現代歷史演變的規律和趨向,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對外方針服務。

目前,世界現代史有很多課題需要加強研究。諸如:1.科技問題。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到現代更加突出了。2.現代資本主義問題,它在20世紀進入壟斷階段,其腐朽性導致兩次世界大戰,但資本主義助推現代化與全球化,接著又產生金融危機和貿易保護主義,需要歷史地全面分析。3.社會主義從理論到實踐的問題,十月革命的必然性和蘇聯的解體需要實事求是的總結,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念需要史論結合的論証。4.發展中國家的復興道路問題,需結合殖民主義統治進行研究。5.國際關系問題,現代史研究的任務不是追逐國際事態的變化,而是解讀其背景、明確方向。6.文化問題,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國際文化交流的興盛是現代史的一大特點,對西方文化的演變要有歷史的分析。7.生態環境問題,該問題雖產生於近代,但現當代更為嚴重,需作為新問題寫入現代歷史。

總之,世界現代史作為史林中一棵新苗,其成長將任重而道遠,需要有關學人不懈努力。

(作者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