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決定命運,道路就是黨的生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這一道路,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智慧。
中國道路注重從實際出發,堅持歷史維度和價值維度的統一
在道路問題上,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堅持實事求是,從客觀實際出發認識中國國情,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必然得出的結論﹔不走西方以資本為主導的“邪路”,而是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走中國共產黨領航的路,堅持走以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的道路,這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道路選擇上,首先要“把准脈”,真正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國情,了解中國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把握世界現代化發展潮流,這可謂“知”﹔其次要“開好方”,即選擇一條立足中國國情、解決中國問題、促進中國成功的正確道路,這可謂“行”。在復雜多變的當代中國,要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民為中心。實事求是,是中國道路的精髓和靈魂,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道路的立場和取向,前者側重歷史維度,后者側重價值維度。隻有堅持實事求是和以人民為中心的有機統一,才能達到對事物真正的“知”,而“知”的目的在於“行”。道路選擇正確了,就要付諸實踐行動,堅定不移走下去。所以,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堅持知行合一的結果。
中國道路注重歷史思維,遵循歷史發展的邏輯
中國道路首先要明確“定位”,弄清楚“我在哪裡”或“從何出發”,就是確定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歷史方位確定之后,就要進一步確定特定歷史方位中的奮斗目標,明晰要“走向何方”﹔目標確定之后,就要進一步選擇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方法。改革開放以來,黨的歷屆中央領導集體都善於運用歷史邏輯來解決與“道路”有關的重大問題。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在這一階段的首要任務是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需要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發展科學技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新時代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理論上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行動指南,在實踐上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中國道路具有問題意識,注重運用辯証思維解決影響中國發展命運的根本問題
這體現在注重抓住社會主要矛盾,從中揭示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進而確立工作重點。社會主要矛盾,是判斷社會整體狀況的主要依據,是判斷國情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我們黨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是治國理政的基本遵循。社會主要矛盾蘊含著中國道路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解決這一根本問題就成為中國道路要做好的工作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注重抓住社會主要矛盾,進而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把解決問題作為工作重點。習近平總書記既注重把握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又注重從中確定治國理政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並把解決這一根本問題作為治國理政的工作重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我們中國共產黨人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從來都是為了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
中國道路堅持與時代同步伐,注重創新思維,在融合各種發展要素中推進自主創新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其歷史進程中必然會面對一系列矛盾雙方,效率和公平、勞動和資本、參與經濟全球化和獨立自主、跨越式發展和循序漸進,等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指出:“我國現代化同西方發達國家有很大不同。西方發達國家是一個‘串聯式’的發展過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順序發展,發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二百多年時間。我們要后來居上,決定了我國發展必然是一個‘並聯式’的過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是疊加發展的。”這種疊加發展可謂“時空壓縮”,中國道路必須反映這種具有“時空壓縮”特征的事實和存在。中國共產黨在確定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時,總是且必須把各個時段、各種特質的發展要素融合統一起來。比如我們黨強調必須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結合起來,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把尊重人民首創精神同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結合起來,把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同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把推動經濟基礎變革同推動上層建筑改革結合起來,把發展社會生產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結合起來,把提高效率同促進社會公平結合起來,把堅持獨立自主同參與經濟全球化結合起來,把促進改革發展同保持社會穩定結合起來,把物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結合起來,把發展動力和發展平衡結合起來,等等。在這些結合進程中,中國共產黨人經過艱辛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避免了“左”右搖擺,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造和自主創新。
中國道路蘊含著“動力—平衡—治理”三種機制,理解和把握這三種機制,是解決問題、做好工作的一種重要方法論
中國道路蘊含著“動力—平衡—治理”三種機制。首先,中國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共產黨不僅注重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動力和活力,注重使中國經濟社會發展達到平衡、和諧,還注重通過對自身治理、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等,來解決動能不足、發展失衡的問題。中國道路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戰略目標之深層,主要是從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平衡、治理三個根本要素著眼的。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內在要求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問題﹔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內在要求解決好經濟社會發展的平衡問題﹔推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推進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關系、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而人的能力和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要求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建立健全良好的動力機制,人的需要、人的關系的全面發展,要求一個國家、一個社會建立健全良好的平衡機制。當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動力機制和平衡機制出了問題,就必須加強治理機制建設,提升國家、社會的治理能力。在我們所要堅持和貫徹的新發展理念中,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開放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內外聯動問題,側重於發展動力﹔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共享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側重於發展平衡。
(作者:韓慶祥,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一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