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特色文化藝術智庫的使命與任務

韓順法 李向民2019年09月19日12:20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特色文化藝術智庫的使命與任務

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的基礎性和戰略性作用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講到,“應對共同挑戰、邁向美好未來,既需要經濟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我們要加強世界上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鑒,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人文基礎”。文化不僅能滿足我國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要,也是與世界各國人民相互溝通交流的主要內容,而且關系到民眾的精神信仰、道德情操和審美情趣,與政治、意識形態、經濟、社會等方面有著緊密聯系。我國文化建設與文化治理還面臨著艱巨的戰略任務和復雜的社會難題。積極推進中國特色文化藝術智庫建設,是實現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路徑。

文化藝術智庫是以文化藝術及其發展規律為基礎,以關注社會現實及文化藝術與社會群體、經濟發展、政治活動互動關系為重點,以提出符合社會演進規律的文化藝術政策為目的的智力性、專業性研究機構。中國特色文化藝術智庫應以推動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文化繁榮和交流為己任,堅持中華文化立場,展示當代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當前,我國文化藝術智庫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如何建設中國特色文化藝術智庫以及怎樣使其介入國家的文化治理體系依然是當下亟待解決的難題。追本溯源,解決該問題的前提是把握國家文化發展的戰略目標和基本要求,以問題、任務為導向,尋求確立文化藝術智庫建設的根本旨意和介入路徑。

體現專業價值

各類文化藝術資源發掘、整理、保護與利用。文化藝術資源是文化藝術發展的基礎要素條件。中國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以及當代文化資源。當前,雖然我國文化行政部門以及各文化事業單位做了大量文化資源的梳理及保護工作,但是還有大量文化藝術資源散落在民間和各地方,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管理。現有的文化資源還存在著“哪些需重點保護,哪些需亟待開發,哪些需弘揚、展示以及哪些需創造性開發和創新性轉化”等基礎性分析和系統性研究不足的問題。對此,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智庫要發揮自身優勢,圍繞文化資源的發掘、整理、保護和利用提供建設性意見,建立與自身研究領域相關的文化資源基礎數據庫。這不僅有利於文化資源的保護,也是文化藝術智庫從事決策咨詢的參考資料。

文化產業、旅游業和文化事業相關政策法規的調研、咨詢、制定與評估。我國文化產業的規模不斷擴大,逐漸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但仍面臨著社會效益低、主流價值觀不突出、企業規模小以及“走出去”效果不佳等問題。我國旅游業起步早、發展速度快,當前也遇到了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的難題,旅游景區存在趨同化嚴重、文化內涵低、管理不規范以及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度較低等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關鍵時期,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融合不斷加深,國家財政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加大,但依然存在制度創新不足、投入產出效益低等問題。因此,文化藝術智庫應積極參與文化產業、旅游業和文化事業相關政策法規的制定,通過前期調研、政策咨詢與后期評估,為國家文化行政部門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決策參考。

文化消費的監測、評估及其大數據建設。文化消費既是文化產品價值實現的方式,也是文化消費者的體驗過程。在宏觀上,文化消費狀況是反映文化經濟景氣與否的晴雨表﹔在微觀上,文化消費決定著文化商品的流轉和銷售狀態,預警了企業的經營風險。另外,文化消費還是一項社會文化活動,屬於精神性消費,反映著當代社會廣大消費者的消費口味和價值傾向。同時,文化消費本身會反過來影響消費者的審美意識、價值觀念和生活習性。在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支撐下,憑借大范圍文化消費數據的獲取來建立文化消費大數據變得更加現實。因此,為了更好地認識、觀察社會心理和社會文化變遷以及了解文化經濟運行情況,對文化消費進行監測、分析和評估變得非常必要,是文化藝術智庫最值得關注的對象之一。

發揮引導作用

文化藝術發展的議程設置與輿論引導。對中國來說,隻有那些符合國家先進文化發展方向,代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文化引領性的藝術家和文化產品才能得到更好的推廣及弘揚。公共權力的執行與實現,不是某個機構或個人獨自的決定,而是要有一定數量的公共機構參與其中。文化藝術智庫當然是必選。它們在文化藝術發展的議題上有更強的專業判斷能力,能夠在哪些領域以及何種文化藝術需要重點傳播方面提供建議,甚至在文化藝術品創作之初就給予前期引導和指導。另外,在公共文化輿論空間內,文化藝術智庫人員還可以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專家身份的權威性,主動影響公共輿論走向,起到用文化引領社會發展,塑造社會正氣的效果。

文化藝術的評價、認定、闡釋與話語權提升。各國文化產品和藝術作品都面臨著國內和國外的兩種評價,在審美傾向和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同一個文藝作品可能有著完全不同的評價結果。評價差異的背后反映的是審美權自主性的確立。審美權取決於闡釋權,闡釋權取決於話語權,它們是關系國家文化安全以及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大命題。作為專業性智庫,文化藝術智庫應該全方位介入文化藝術的評價和認定,用自身專業性視野、以客觀的方式向國內外進行公共闡釋,闡述本土的價值主張和應有權力﹔通過智庫的民間交流方式,為國家爭取獲得更大話語權和文化影響力。

文化外交的開展與文明互鑒。文化外交表現為主權國家有針對性地對外展示、傳播自身的文明成果和發展理念,屬於一種跨文化的溝通與交流,已經成為各國人民之間相互了解、相互溝通以及建立信任、建立友誼的重要方式。文化外交需要專門的交流平台和組織機構,也需要特定的文化交流內容。對此,應優先選取能夠代表國家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反映國家精神風貌、展示國家形象的文化藝術作品。作為一項系統性的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文化外交絕不是單個政府部門就能夠輕易完成的,它需要社會多方面力量的共同參與。其中,文化藝術智庫的角色不可或缺。行使文化外交職能是文化藝術智庫的一項基本職責,可在文化項目選擇、基礎性調研、后續效果評價、理論闡釋、相關政策和方法路徑等方面深度參與並提供專業建議。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中國特色藝術智庫研究”(17ZD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教授、紫金文創研究院研究員﹔紫金文創研究院院長)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