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為進一步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高水平的科技智庫,有助於准確把握國內外科技發展趨勢、提出咨詢建議、開展科學評估、進行預測預判,促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在國家科技戰略、規劃、布局、政策等方面發揮智力支撐作用。
整體特質鮮明
科技智庫是智庫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智庫相比,科技智庫擁有如下特質。
一是科技智庫的研究內容具有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特點。科技智庫往往以能源、環境、信息等科技創新領域及其對社會經濟的影響作為研究對象,這需要科技智庫的研究人員掌握大量的前沿知識和技術。特別是在面對新科技革命浪潮引發全球社會經濟深刻變化時,科技智庫要為政府提供創新政策咨詢和專業問題的解決方案,回應快速變化的公共問題。
二是科技智庫的研究方法具有文理學科交叉性的特點。一方面,現代科技的橫向滲透、縱向交錯及其綜合化、復雜化發展態勢,使得某個領域內的單項技術研究難以勝任,自然科學內部需要學科交叉﹔另一方面,現代科技又會對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衛生、軍事等領域產生廣泛影響,科技發展戰略不再是單純的科技問題,而是會產生多方面影響的綜合性問題,因此需要在研究方法上實現自然科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交叉研究。相應地,科技智庫的人員專業構成背景也更加復雜,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為強烈。
三是科技智庫的研究成果要體現戰略性、前瞻性、專業性和實用性。科技問題往往就是戰略問題,戰略問題也會隨著科技的發展而產生變化,佔領科技創新優勢,就意味著掌握了戰略主動、贏得了戰略先機。因此,戰略性和前瞻性要求科技智庫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准確把握科技發展方向,發揮對社會經濟的牽引作用。專業性要求科技智庫長期深耕某一領域,具有完備的數據、先進的研究手段和研究系統,擁有底蘊深厚、基礎扎實的領軍人才和專家團隊。實用性則要求科技智庫著眼於行業發展的重大現實問題,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提出的對策建議富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
發展成果矚目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提出:“要加快建立科技咨詢支撐行政決策的科技決策機制,加強科技決策咨詢系統,建設高水平科技智庫。”2017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32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方案》,標志著我國國家科技決策咨詢制度建設進入新階段,科技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法治化進程邁出重要步伐。習近平總書記還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協提出了科技智庫定位。他指出,“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是我國科技大師薈萃之地,要發揮好國家高端科技智庫功能,組織廣大院士圍繞事關科技創新發展全局和長遠問題,善於把握世界科技發展大勢、研判世界科技革命新方向,為國家科技決策提供准確、前瞻、及時的建議。要發揮好最高學術機構學術引領作用,把握好世界科技發展大勢,敏銳抓住科技革命新方向”。“中國科協各級組織要堅持為科技工作者服務、為創新驅動發展服務、為提高全民科學素質服務、為黨和政府科學決策服務的職責定位,推動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科協組織建設,接長手臂,扎根基層,團結引領廣大科技工作者積極進軍科技創新,組織開展創新爭先行動,促進科技繁榮發展,促進科學普及和推廣,真正成為黨領導下團結聯系廣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團體,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
近年來,我國科技智庫建設總體上取得了長足進展。例如,中國科學院組建了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以解決重大科技戰略和政策問題為導向,開展“世界科技前沿研判與中國重大科技突破前瞻研究”等重大項目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包括收集數據、揭示信息、綜合研判和形成方案四個環節在內的智庫DIIS理論方法﹔並與廣東省簽署“共同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合作協議”,與江西省共建中國科學院江西產業技術創新與育成中心,與青海省共建中國科學院三江源國家公園研究院,與上海市共建張江藥物實驗室、G60腦智科創基地和傳染病免疫診療技術協同創新平台等。中國工程院在充分發揮院士群體領軍作用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全國工程科技界以及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專家共同參與戰略咨詢研究,與安徽、福建、湖北、河南、天津等地共建中國工程科技發展戰略地方研究院,致力於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支持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國科協則充分發揮開放型、樞紐型、平台型的體系優勢,以創新戰略研究院為中心,全面推進生命科學、信息科學、智能制造等學會聯合體的研究基地建設以及江蘇、重慶等地科技創新智庫聯盟建設﹔長期致力於創新評估、創新人才、創新環境、科技數據與文獻信息方面的研究﹔並通過召開高端智庫專題研討會,搭建開放、協同的公共交流平台。
此外,隸屬於工信部的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又稱“賽迪研究院”) 瞄准“互聯網+”等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熱點難點,聚焦“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一條主線、“制造強國”和“網絡強國”兩大戰略,通過“賽迪智庫”和“賽迪顧問”服務政府決策和企業園區。隸屬於發改委的國家信息中心於2017年9月新設立了大數據發展部,在“數據創造價值”理念指引下,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深度開發信息資源,形成了以經濟分析預測、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為特色的決策咨詢研究機構和公共服務平台。隸屬於能源局的電力規劃設計總院緊緊圍繞“能源智囊、國家智庫”的戰略願景,立足國家能源戰略需求、面向世界能源發展趨勢,於2018年發布了《深入推進智庫建設的實施指導意見》,旨在為國家能源戰略與能源政策研究提供高質量的決策咨詢服務。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牽頭組織的“環境與發展智庫論壇”至今已成功舉辦五屆,逐步成為我國環境治理領域最有影響力的交流平台之一。2019年4月,華為ICT基礎科學戰略研究院宣告成立,通過每年3億美元的合作經費,促使華為的創新模式從應用端、產品端轉向基礎端、理論端,尤其是專注於5年以上的前沿技術,推動基礎理論的突破和革命性技術的發明。
向更高水平發展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已然進入空前密集活躍期,科學技術的新發現、新發明呈現非線性、迭代更替、爆發式增長態勢,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摩擦背景下,自主研發、科技創新成為掌握戰略主動、贏得戰略先機的關鍵一招。在這樣的背景下,進一步加快推進科技智庫建設對於中國而言尤為重要和迫切。
一是要緊扣創新驅動戰略需求,為國家重大科技決策建言獻策。科技智庫應以服務決策為使命,始終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要對科技創新發展面臨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提出意見和建議,包括科技進步方向和科技體制創新兩個方面﹔又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從全球科技創新視角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國防建設等方面重大科技決策提供咨詢建議。
二是要持續提升專業研究能力,為公共問題治理提供科學視角。科技智庫不應局限於研究科技問題本身,而應當把研究視角和領域拓展到科技發展帶來的社會經濟效益上來,這就需要科技智庫具備跨學科、跨專業的人才儲備和快速應對復雜問題的能力,為公共問題治理提供系統化、科學化的解決方案。此外,面對科技創新領域的高度不確定性,還需要引入科技倫理的視角對科技進步做出規范,促進科技與經濟、社會、文化的協同發展。
三是要積極搭建議題網絡,為不同利益主體形成共識提供平台。但凡新生事物,從不同角度去看,得出的結論一定會有所差別,科技創新同樣如此。這就需要科技智庫從中扮演“中立人”的角色,秉持科學精神,在政策制定者、科學家、企業、公眾等利益主體之間協調不同意見。
四是要擅於運用信息技術,為傳播優秀科技智庫成果開辟道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思想成果的表現形式也在不斷推陳出新。相信隨著5G時代的到來,智庫的傳播方式將更加多樣化。科技智庫應當成為各類智庫中,採用恰當傳播方式引導社會輿論的典范,而不是被信息技術甩在后面。當然,這需要一支精通公共傳播且合作緊密的成果推廣團隊作為后盾和支撐,並對現有的智庫激勵機制作出必要的調整。
五是要推行基於科學知識的教育項目,為科普事業作出貢獻。與一般的智庫不同,科技智庫還應肩負起教育和科普的職責。之所以要強調科技智庫的教育功能,主要是因為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正需要提高全民素質,從而為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儲備知識和力量,這也是科技智庫發揮啟民作用的重要體現。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智庫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