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創新稻作文化對外傳播

鄺奕軒2019年09月19日12:0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創新稻作文化對外傳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積極傳播中華文化,闡發中國精神,展現中國風貌,讓世界對中國多一分理解、多一分支持”。講好中華文化故事是一個龐大的敘事工程,需要聚焦到能展現中國“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和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的微觀領域,稻作文化就是講好中華文化故事的一個“情感支點”。

“稻亦有道”:有自信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

“稻亦有道”。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是中國“走出去”在文化領域裡的必然延伸,有其客觀存在的基礎。

一是稻作文化凝聚了中華農耕文化內涵中的優秀內容。稻作文化是以稻作為主要生產活動的社會群體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包括基於稻作生產而引申出來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稻作文化不僅包括關於稻作產品主體的產生、發展及其發生的一系列問題,還涵蓋因稻作生產影響所及的生產中各種習俗、儀軌和民間生活方式。中國最早發明水稻人工種植,經歷了數千年的稻作栽培,創造了非常豐富的稻作文化,極具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社會價值。

二是稻作文化凝結了中國減貧智慧結晶和中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成果。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稻作文化不斷進步,當代雜交水稻的發展,為中國糧食安全保障作出突出貢獻。中國耕地資源稟賦不足,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1公頃。但是,中國僅以約佔世界7%的耕地面積卻能夠養活佔世界20%的人口,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這既是對萊斯特·布朗(Lester Brown)所著《誰來養活中國?》中提出的質疑的最好回答,也是“很中國的”發展模式結出的碩果,讓中國稻作文化大放異彩。

三是稻作文化凝練了卓越的人文精神。雜交水稻技術作為中國自主創新且領先於全球的重大技術,是中華民族與飢荒展開斗爭過程中的實踐積累和智慧結晶,凝聚了中國科學家的心血,蘊含了天下為公的仁愛精神和勇攀高峰的創新精神,頗具人文精神和哲學文化優勢,成為新時代中國稻作文化的精髓。

“稻亦可道”:有內容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

“稻亦可道”。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加快,世界各國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相互激蕩。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是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的稻作文化,還凝聚了減貧、改善糧食供給水平的創新智慧,可為一些正致力於滿足國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國家所接受,對於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的國家而言,中國稻作文化更是“雨后甘霖”,中國稻作技術援助可以幫助這些國家解決溫飽問題。因此,積極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助於推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

二是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助於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過程中,雜交水稻產品的株系和質量是“表”,稻作文化是“裡”,展現了獨特的人文精神和哲學文化優勢。在全球飢荒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的當代,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推廣中國稻作文化蘊含的文化理念和精神價值,就是堅持中國立場、以“文化”的符號向世界傳遞中國價值觀的“巧實力”。

三是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有助於塑造中國國家形象。毛澤東曾經指出,“中國問題本來是世界的問題,然從事中國改造不著眼及於世界改造,則所改造必為狹義,必妨礙世界”。中國從一個貧窮的國家發展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為中國和平崛起提供了契機,全球決策也需要中國參與。但是,這種轉折從可能性到現實性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其中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如何擴大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在這個過程中,中國要做艱苦的斗爭。講好稻作文化故事,借助稻作文化對世界的新貢獻來維系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就是充分發揮中國稻作文化的比較優勢,通過稻作文化這個微觀領域的對外傳播,為促進不同發展道路和不同社會制度的國家加強交流、和諧共處提供一條直接路徑,借此助力塑造良好的中國國際形象。

“稻亦能道”:有方略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

“稻亦能道”。將講好稻作文化故事引向深入,讓海外受眾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仍需把握關鍵要領,拓展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深度廣度。

一是科學謀劃,厘清講好稻作文化故事的思路。以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三農”工作論述為精神主線,從三個維度向海外受眾說清楚稻作文化蘊含的中國價值觀念。其一,理想的維度。要講透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解決貧困和飢餓、滿足人民群眾生存和發展需求過程中對共產主義崇高理想信念的堅定。其二,傳統的維度。要講清中國稻作文化故事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其三,現實的維度。要結合中國“三農”的現實、問題及方略,展現生動真實的中國稻作文化生活和日新月異的稻作文化面貌。

二是重視內容,增強稻作文化對外傳播的核心競爭力。第一,以雜交水稻為主線,將中國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風格的稻作文化的珍珠串起來,形成結構合理、錯落有致、有靈魂、有魅力彰顯的稻作文化內容體系。第二,以雜交水稻研發和推廣的故事為牽引,優化“內容”供給結構,重點發展面向世界的、既面對精英階層群體又符合社會大眾口味的圖書報刊、動漫游戲、電子音像制品、影視劇、演出娛樂等產品,著力制作本土化內容。鼓勵多樣化創作,發展實現藝術性、娛樂性和思想性有機統一的、能較好反映中國價值觀的稻作文化產品。例如,在尊重歷史的前提下適度藝術創作,開發以袁隆平院士為原型創作的動漫作品以及衍生文化產品。

三是創新優化,形成稻作文化對外傳播的持續力。“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與落實,為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提供了更多的舞台和機遇,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應積極搭乘“一帶一路”倡議的“快車”,要注重有針對性的區域化輸出和本土化建設。因此,講好稻作文化故事應以承認文化差異為前提,尊重國家特質和民族特性,敏銳把握中國稻作文化對外傳播受眾群體的思維特點,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因語制宜地講好中國稻作文化故事﹔善用柔性的文化敘述手段,並借鑒性吸收受眾國話語、網絡話語,實現中國聲音的“本土化”表達,增強話語“擴容”力﹔善於學習採用大眾化、人性化、情景化、故事化傳播手法,實現單一、顯性化、垂直式傳播向多元化、隱形化、交互式傳播轉變,增強話語吸引力。

(本文系中宣部委托課題“中國農耕文化海外傳播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