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減貧人數相當於整個非洲或者歐洲人口總數,這是人類減貧史上的一個奇跡。不過,成就面前不止步,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催人不斷奮進。
黨的領導與政府有為
按照西方的邏輯和傳統認知,中國作為一個曾經的積貧積弱國家,既缺乏西方理論描述的發展騰飛所需的基本要素,又沒有按西方發展路徑選擇發展模式,是不可能出現發展奇跡的,更不可能實現全面脫貧。
事實証明,這一認知和結論是嚴重的誤判。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努力和奮斗,不但扭轉了歷史上積貧積弱的形象,而且逐步解決了困擾中國和世界幾千年的貧困問題。中國的減貧實踐精彩、生動,並具有世界意義。
看待今天中國的發展問題,尤其是看待脫貧問題,不能簡單地依靠西方的理論和模型進行演繹。以華盛頓共識為例,它強調發展中國家的問題主要是政府干預過多,所以要解決發展問題就必須取消政府干預,推行私有化、市場化、自由化。這一藥方治理的結果是,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結局越來越糟糕。
中國扶貧攻堅的偉大實踐和脫貧道路,不是西方理論的簡單移植,而是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
回顧實踐歷程可以看到,中國減貧實踐的偉大成功得益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政府的有為有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最大的優勢是我國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成就事業的重要法寶。
具體來看,強有力的政治意願和政府承諾是實現減貧的根本保証﹔堅持以發展解決貧困、以減貧促進發展的理念,是減貧取得成效的關鍵﹔政府提供相應的制度和政策保障、綜合性的發展政策和專門的減貧計劃是減貧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減貧需要廣泛動員社會力量,需要政府的意志、社會的關愛與貧困群眾意願相結合,從而確保減貧項目與貧困人口的精准扶貧、精准脫貧。
因此,中國脫貧攻堅的成功經驗可以概括為:加強領導是根本,把握精准是要義,增加投入是保障,各方參與是合力,群眾參與是基礎。
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
立足於馬克思反貧困理論,在解決中國貧困問題的具體實踐中,中國共產黨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和方法,繼往開來、創新發展,不斷破解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回應人類社會面臨的新挑戰。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扶貧工作進行科學總結與理論提升,形成了精准扶貧理論和精准扶貧方略。在此進程中,不僅將21世紀中國消除貧困的偉大事業推向新階段,而且在實踐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創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極大地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中國化的歷史進程。
一方面,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本質的認識。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然要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這是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必然需求,也是人民當家做主的應有之義。隻有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才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才能贏得民心。
另一方面,提升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理論的境界。
以往的粗放式扶貧方式存在底數不清、目標不准、效果不佳等問題,很難把經濟發展成果同貧困人群共享,難以做到真扶貧、扶真貧、真脫貧。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實施精准扶貧、精准脫貧,加大扶貧投入、創新扶貧方式,扶貧工作呈現新局面。
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直接瞄准目標人群,做到了精准識別、精准扶持、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切實提高了扶貧工作的績效和力度。可以說,既是實踐創新,又是理論創新﹔既是對中國的貢獻,也是對世界的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脫貧攻堅戰略中,堅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做到脫貧脫到點上、扶貧扶到根上﹔堅持大扶貧格局,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做到真脫貧、脫真貧﹔強調抓扶貧開發,既要整體聯動,有共性的要求和措施,又要突出重點,加強對特困村和特困戶的幫扶。
正如習近平總書所指出的,我們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把發展作為解決貧困的根本途徑,既扶貧又扶志,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提高其發展能力,發揮其主體作用。我們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構建政府、社會、市場協同推進的大扶貧格局,形成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這些經驗鑄就了中國式減貧的奇跡,在世界減貧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中國印記。
自身發展與共同發展
消除貧困是人類的共同使命。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積極牽頭搭建多邊合作平台,推動世界同步發展,加快全球減貧進程,更加有效地促進了廣大發展中國家交流分享中國的減貧經驗。
特別是,中國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設立絲路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建設,幫助更多國家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為國際減貧事業注入新活力。
世界銀行發布報告稱,“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通過中亞、南亞將中國與歐洲連接起來,內容涉及港口、鐵路、公路和橋梁建設等。據估算,“一帶一路”如果得到全面落實實施,可使3200萬人擺脫貧困,可加快數十個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減少貧困。
與此同時,中國還積極開展南南合作,力所能及地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援助,支持和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特別是最不發達國家消除貧困。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派遣60多萬名援助人員。其中,700多名中國好兒女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中國還向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的69個國家提供醫療援助,先后為120多個發展中國家落實千年發展目標提供幫助。
減貧的根本途徑是發展。中國在加強自身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極推動世界各國共同發展。中國的減貧實踐與經驗屬於世界。今天,中國正為共建一個沒有貧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而不懈奮斗,更加彰顯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寬廣視野、中華民族的博大胸懷。
消除貧困依然是當今世界面臨的最大全球性挑戰。但今天消除貧困正面臨許多新的全球性挑戰,特別是逆經濟全球化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給世界經濟增長形成重大威脅和巨大破壞。
自由貿易是促進全球繁榮的基礎。現在美國挑起貿易爭端是典型的貿易霸凌主義,不但破壞了一系列國際貿易規則,更可能遲滯世界經濟復蘇的步伐,是世界減貧事業的“逆潮流”。
未來15年至20年,對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是發展的關鍵時期。面對貿易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中國將繼續發揮負責任大國作用,堅定維護多邊貿易體制,積極參與引領全球治理體系變革和建設,堅定做國際秩序的維護者和建設者。
無論形勢如何發展變化,中國都堅持做好自己的事情。為全世界經濟發展和繁榮、為推動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致力於努力實現合作共贏,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我們堅信,更加開放的中國必將更加繁榮,中國與世界必將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動,給全人類帶來進步、富裕和繁榮。
(作者為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