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天界與花山:瑪雅貴族的歸宿

李默然2019年09月05日08:2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天界與花山:瑪雅貴族的歸宿

瑪雅人熱衷於對死后世界進行描述。通過一些保存至今的圖像和文字,我們可以一窺瑪雅人的思想體系,以及這一套體系是如何被構建與運行的。瑪雅人面對死亡並不逃避,相反,他們認為,死后重生才是達到永恆的途徑,但重生后歸於何處,卻又語焉不詳。

三重宇宙

要知道瑪雅人的死后世界,首先要對他們關於宇宙構成的看法有所了解。瑪雅人認為,宇宙有三個層級,可稱為“三重宇宙”,即天界、人間和地下。

天界自然是天空之上,在圖像中,一般以“天帶”(Sky Band)為標志。“天帶”呈長方形,內繪有表示日、月、金星等瑪雅文字符號。這樣的描繪是表現天界的自然屬性,日月星辰的運行都在於此。但是,除了自然屬性以外,天界還有更重要的社會屬性,即它有時會象征神的寓所,具有高等級的含義。在桑巴托洛壁畫中,法力無邊的大鸚鵡就是從天界降落的,神話《波波烏》裡記載它珠光寶氣,自稱太陽,控制了宇宙秩序。

科爾數據庫收錄的K1183號陶杯上,描繪了英雄雙兄弟向智慧神伊扎納進獻珠寶,三人所處位置正是在“天帶”之上,而伊扎納更是坐在身體刻有星象標志的雙頭蛇形榻上。這些細節均表明這一場景刻畫的正是天界。伊扎納和大鸚鵡本身關系密切,而有關天界的圖像中少見其他神祇,這可能暗示了伊扎納和大鸚鵡的神殿就居於天空之上。

人間自然是現實的世界,生者所居。但在一些圖像中,人間會以“地帶”(Earth Band)為標志。與“天帶”一樣,形狀亦為長方形,但內部描繪的則是大地的符號。

瑪雅人將地下世界稱為西巴爾巴(Xibalba)。這裡是冥王居住的地方,陰森恐怖,危險重重。神話《波波烏》著力描述了英雄雙兄弟為了拯救父親玉米神而勇闖地獄的故事。因此,對於地下世界的表現,瑪雅人著墨最多。特別是墓葬中隨葬的大量陶杯上,均以彩繪或雕刻表現玉米神在地獄罹難和英雄雙兄弟戰勝冥王並拯救父親的場景。如K688號陶杯,陶杯圖案底色純黑,象征幽暗的地獄,玉米神赤身裸體被冥王置於祭祀盤上正准備犧牲。而另一件陶杯(編號K595)上則描繪了玉米神從幻蛇(Vision Serpent)口中探出身體,旁邊的死神左手持矛,右手抓著玉米神的頭發,正准備將其刺死。

除了玉米神的犧牲以外,英雄雙兄弟在地獄戰勝冥王的故事也是瑪雅藝術經常表現的,如K7795號陶杯就刻畫了雙兄弟戰勝冥王的場景。這些圖案所表達的內容,在后來的《波波烏》中都有相似或接近的記載。

當然,除了這些恐怖場景外,與地下世界相關的元素也是著力表現的內容。如水、睡蓮、海螺、魚、雨神(住在水中)和美洲豹(夜晚太陽神)等,均是瑪雅藝術中關於地下世界常見的表達方式。

逝后何往

囿於資料所限,本文討論的對象都是國王和貴族等能夠留下豐富考古資料的高等級人群。

死后重生是玉米神獲得永恆的方式,大量的圖像資料都在反復表現這一主題。這種觀念也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具體來說,就是農業生產的循環——玉米的重生(收割和耕種)。關於玉米神的住處,瑪雅人並未有明確的表達。我們從圖像資料中也找不到相關信息,似乎玉米神不知居於何處,而又無處不在,但他死后沉入地獄則是毫無疑義的。在經歷地獄艱險並被英雄雙兄弟拯救后,他從地下破殼而出(類似玉米發芽),完成重生,重歸神位。

基於這樣的神話理念,國王和貴族也會在死后重生,繼而達到永恆。但他們重生以后,顯然無法重回世俗的權位。那麼,他們死后去了哪裡,就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其一,升入天界。我們在雅什奇蘭4號紀念碑上注意到一個細節。雅什奇蘭4號紀念碑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面是一隻大地之獸,其眼睛上的水珠和海螺殼式的耳朵,表明這其實是在表示地下世界。紀念碑中間部分站立著三個人,可惜被破壞,但推測主角應為豎立紀念碑的君主。這三個人似乎正在進行某種儀式,左側那人的前方放置了捆扎的包裹,應為進獻的祭品。他們的頭頂就是“天帶”,上面也有三個人物,中間為雨神查克,兩側的人各自拿著儀式棒,身處象征太陽和月亮的環圈內。從這兩人衣著和面貌看,很明顯是人而非神。他們是誰?在雅什奇蘭10號紀念碑上,也發現了類似的圖像,從其文字可知,天界上的兩人分別是國王的父母。這一細節告訴我們,瑪雅國王死后可以重生並升入天界。

其二,進入花山(Flower Mountain)。帕倫齊著名的帕考墓的石棺兩側,雕刻了一組圖案,表現了帕考的祖先從地下裂縫中重生的場景。奇怪的是,這些祖先國王們的身上、背后都長出了可可樹的葉子。這種人或動物化身為樹的現象,在古代中美地區並不罕見,奧爾梅克時期即有類似的雕刻。帕考石棺兩側的圖像很明顯是想表達祖先的死后重生。那麼,化身為樹的祖先居於何處呢?柏林民族學博物館收藏的一件陶杯為我們提供了答案。

這件三足陶杯整體呈黑色,器身以線刻和淺浮雕的技法,表現了國王(也有研究者認為是玉米神)死亡及其重生的場景。其中一幅畫面的中心躺著一名死者(國王),他的身上被打了9個結,周邊的人神情哀痛,正悼念國王的去世。而在此幅畫面的背面,有一座神廟式的山峰,山上有神鳥、羽蛇、美洲豹等猛獸。山底下有一具人骨,聯系上一幅畫面,我們有理由相信這具人骨正是死去的國王。而在人骨上部,三棵人形可可樹赫然而立,中間那棵的人物裝飾與死去的國王一模一樣,他應當就是死后重生化為可可樹的國王。由此,我們知道,國王死后可以化為可可樹長在神山中,圖像學家卡爾·陶布(Karl Taube)認為,這座神山就是花山,即萬物起源之山。

瑪雅國王和貴族死后重生以至永恆是對玉米神的效仿,但他們的去處卻一直不甚明了。因為,他們無法像玉米神重歸神位一樣,再返現實世界稱王。因此,生者不得不將祖先安放到比現實世界更崇高的位置,而升天居於天界和化身為可可樹長在神聖的花山,就成為他們尊崇祖先的選擇。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