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鄉村振興的生態邏輯

孫特生2019年08月29日08:5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鄉村振興的生態邏輯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鄉村是生態涵養的主體區,良好生態環境是鄉村最大優勢和寶貴財富。然而,鄉村振興過程中面臨資源趨緊、環境污損、生態赤字等現實困境。因此,深刻理解鄉村振興的生態邏輯,深入推進鄉村生態振興,使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支撐點,將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遵循綠色發展理念是邏輯起點

優美生態環境是鄉村振興的生態底色。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樹立並踐行“和諧共生”“系統循環”“鄉土特色”等理念,以破解鄉村振興中的生態矛盾,謀求實現以生態為導向的鄉村現代化。

第一,和諧共生理念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永恆主題。廣大鄉村地域是支撐地球生命系統的重要場所。這就要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守鄉村生態保護紅線,堅定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隻有如此,才能實現百姓富、生態美的統一﹔讓鄉村回歸自然、擁抱生態﹔讓城鄉居民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同時,從人類與自然耦合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加強鄉村生態系統管理,增強鄉村生態系統的彈性和適應性,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堅實的生態基礎。

第二,系統循環理念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根本保障。鄉村是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生態系統,其本質特征是循環性。隻有各子系統彼此適應、耦合協調,鄉村復合生態系統才能動態平衡、良性循環。因此,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遵循循環往復的自然規律,從自治、法治、德治等多個維度,從大環境、大系統、大生態等多個范疇,從時間段域、空間場域、主體視域等多個層面,高標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木系統治理,高質量推進治水、治氣、治土一體化。

第三,鄉土特色理念是鄉村生態振興的根基。首先,鄉村生態振興要進行超前謀劃,突出鄉村自然風貌、資源稟賦、地域風情。以此凸顯鄉土特色,著力構建傳承鄉土特質、鄉土文化、鄉土味兒的鄉村生態聚落體系。其次,鄉村生態振興要深入挖掘、傳承創新優秀傳統鄉土文化(特別是悠久的農耕文化)。同時,把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讓優秀鄉土文化成為人們尋找鄉愁最理想、最直接的“活教材”。最后,鄉村生態振興要因地制宜推進村庄改造的鄉土化改造試點,打造具有濃郁鄉土特色的田園綜合體。進而把鄉愁、美麗、生態、環境變成生產力,把鄉愁在環境、景觀、建筑方面呈現出來,使鄉村成為留得住濃濃鄉愁的人類美好家園。

建設生態文明是邏輯中介

鄉村是生態文明的寶庫,鄉村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面鏡子,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水平事關鄉村振興的成敗。因此,須從生態意識、生態空間和生態文化等方面,持續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

第一,增強民眾生態意識是實現鄉村生態文明的邏輯前提。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實質上就是要建設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准則、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的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鄉村。一方面,生態意識是社會和自然相互作用的條件,村民生態潛意識是最大的生態資源,生態文明建設呼喚整體性生態意識。另一方面,發現和利用鄉村生態智慧,構建以對話交流、信息反饋和情感互動為中心的培育模式。以此來獲得民眾對鄉村生態文明的價值認同、情感認同,切實增強民眾的生態意識,從而為改善鄉村人與自然耦合系統的關系,促進鄉村健康生態系統的重建和生態生產力的恢復,建設鄉村生態文明提供前提條件。

第二,重構鄉村生態空間是實現鄉村生態文明的重要途徑。鄉村生態空間依賴於農村生命維持系統的正常運轉,依賴於維護生物圈的基本生態過程。這就要求在重構鄉村生態空間時,充分認識鄉村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敏感性,全面建立生態攔截系統,著力完善農村生態系統廊道。在此基礎上,厘清鄉村“三生”空間功能耦合協調狀況,嚴格限制鄉村生產、生活空間對生態空間的侵佔,建構起良好的鄉村生態空間格局。

第三,建構鄉村生態文化是實現鄉村生態文明的內生動力。這就需要發掘具有鄉土特色的生態文化載體,依據鄉村的空間區位、自然資源、文化特征、發展機遇、村民意願等條件,深入挖掘鄉土生態建筑文化,大力弘揚優秀傳統農耕文化,大膽探索美麗鄉村山水文化。在此基礎上,培育具有鄉土氣息的生態文化新業態,增加鄉村生態文化產品與服務供給,把鄉村的生態、文化、鄉愁挖掘並展現出來。以此為指導,加強對鄉村生態知識、生態倫理、生態審美等的宣傳教育,傳承鄉村生態文脈,如中華傳統文化“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生態思想。此外,還需要發動村干部、新鄉賢、群眾和基層組織,發揮村規民約的規范作用,形成鄉村生態領域的公序良俗。與此同時,培養村民生態理性,把自然環境、文化元素、人文景觀、農耕文明結合起來,引領鄉村振興。

增進生態福祉是邏輯終點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建設生態宜居鄉村,增進人民生態福祉,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建設美麗中國的一項重要任務。

第一,促進農業綠色轉型是增進人民生態福祉的重要舉措。首先,應用生態系統的整體效應和循環再生原理,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和系統耦合。其次,探索發展以生態農業為支撐的全域景區化的田園綜合體,形成多時序搭配的時間結構、多區域組合的空間結構、多物種依存的物種結構的農業耦合系統,以合理的生物鏈結構形式實現農業資源的多級循環和可持續利用。最后,促進農業綠色轉型,一方面要因地制宜發掘鄉村價值,發展能突顯鄉村資源優勢的特色農業﹔另一方面,保護性開發當地標志性農產品,切實增強原生態農產品供給能力。

第二,優化生態—生產范式是增進人民生態福祉的有效途徑。首先,厚植鄉村振興的生態優勢,深化鄉村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因地制宜培育休閑農業、創意農業、鄉村旅游、生態文化、生態康養等綠色生態新產業、新業態。其次,推動市民下鄉,在大城市周邊開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態鄉村”試點,進而建立起以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為主體的鄉村生態經濟體系。再次,打造鄉村生態產業鏈,促進產業融合、拓展功能融合、加速主體融合,實現自然生態與特色產業的和諧發展。最后,將鄉村復合生態系統的整體平衡與協調發展放在首位,統籌考慮系統內各要素的自生與共生,耦合協調鄉村居民的生產、生活與生態。

第三,構建生態保護制度是增進人民生態福祉的堅強后盾。鄉村自然生態系統雖然能夠提供維持生活方面的非市場化物質和服務,但是為人們提供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在保護制度方面,要以改善鄉村生態環境為目標,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具體而言,就是要進一步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數量、質量雙重紅線,確保農民的合法權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和鄉村生態安全。同時,尊重自然規律,遵循生態法則,統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自然資源利用、農村生態系統保育協調發展。其目的在於,推動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從而維護鄉村自然生態平衡,提升鄉村生態系統健康水平,增強鄉村生態可持續性。

總之,鄉村是一個自然生態系統與社會經濟系統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形成的地域關系系統。鄉村振興則是一項社會過程、經濟過程和自然過程的耦合系統工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需要補齊鄉村生態短板,筑牢鄉村生態屏障。在此基礎上,提供鄉村生態產品,提高鄉村生態宜居水平,提升鄉村自我發展能力,最終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與鄉村自然生態的良性耦合。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