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對黨史、新中國史的學習研究和總結運用,強調黨史和新中國史是“記載我黨從誕生、發展到壯大的百科全書”,是“最好的教科書”“最好的營養劑”和“最好的清醒劑”。他要求以各級黨員領導干部為重點,把黨史教育納入干部教育培訓的必修課,把全面了解和正確認識黨的歷史作為一項基本要求。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2013年6月,他進一步強調,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
應該說,每一個政黨都有成立時候的願景,即“初心”。但是,主觀上的“初心”與客觀上的“使命”未必始終相一致。我們黨的先進性和生命力就體現在“初心”與“使命”的一致性上。也就是說,我們從一開始就找到了正確的歷史主題和歷史方向。
黨的歷史和新中國史是幾代共產黨人在同一信仰凝聚下、同一信念引領下、同一追求驅動下始終不渝的奮斗探索歷程。這一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是一個接續奮斗的歷史過程,是一項救國、興國、強國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完整事業。
第一,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幾代中國人的夙願。
中國是文明古國,有自成一系、理性成熟的文明。歐洲爆發工業革命之前,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華文明長期領先於世界,在文化、軍事、政治、經濟、科技等諸方面具有優勢,造就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向心力,並慢慢內化為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
近代以來,中國面臨“三千余年未有之變局”。處於這一變局之中,中國面對的是經歷“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擁有“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的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這是從未遇到過的挑戰。
在西方列強的槍炮中,中國墮入任人宰割的深淵,“蠶食鯨吞,瓜分豆剖”。同時,面對西方文明,中國慢慢從“天朝上國”的封閉意識中警醒過來,意識到自己的落后。一旦意識到自身文明衰敗和落后,中國人就會感到痛苦異常,民族屈辱感也特別強烈,就會不約而同地向往著文明復興。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凝聚了幾代中國人的夙願,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期盼。
第二,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中國共產黨確立初心和使命。
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這裡的“開天辟地”,就在於中國革命從此找到了能夠正確領導社會變革的力量。這一“開天辟地”偉業,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性質、理想信仰和根本宗旨所決定的。
我們黨所要代表的人民利益是歷史的、具體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這個初心和使命,是激勵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這體現了對歷史和文化的深刻把握,表達了對國家、民族、人民的自覺責任,是先進性和人民性的生動體現。
第三,“鏟地基”:新民主主義革命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鏟地基”從1921年中共正式成立到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基本任務是“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
第四,“起房子”:領導人民為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復興而奮斗。
進行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革命勝利后,主要任務就是“組織人民、領導人民、幫助人民發展生產,增加他們的物質福利,並在這個基礎上一步一步地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與文化程度”。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採取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並舉的方針,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全國各族人民以前所未有的主人翁姿態和高漲的創造熱情投入社會主義建設中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成功開創、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實力、綜合國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國際地位空前提升,社會主義煥發勃勃生機。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中華民族在實現站起來、富起來的偉大歷史性飛躍基礎上,迎來了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全黨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繼續朝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奮勇前進。
(作者為中共上海市委黨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