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借勢打造人工智能“四個高地”

施穎雲 張志昂2019年08月27日08:47來源:解放日報

原標題:借勢打造人工智能“四個高地”

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即將在上海舉行。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技術與產業集聚。下一步,有必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產業門類齊全、大數據資源豐富以及智慧應用廣泛、中外人才匯聚等優勢,全力打造國家人工智能創新策源、應用示范、制度供給和人才集聚“四個高地”。

  帶動經濟密度提升

  提高經濟密度,是上海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支撐。人工智能具有溢出帶動性很強的“頭雁”效應,由“AI+”帶動經濟密度提升的歷史進程已經開啟。

  上海擁有門類齊全、底蘊深厚的傳統產業、實體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從芯片到硬件、軟件及信息服務的AI全產業鏈生態。但在原始創新能力、促進產業融合升級、治理效能提升、多層次治理模式構建等方面,還存在很多有待正視和改進的地方。

  第一,傳統治理模式面臨沖擊和挑戰。人工智能的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應用,將對政府治理模式和績效邏輯產生重大影響,所帶來的倫理挑戰涉及安全威脅、數據隱私、算法歧視、人工智能主體權利等。

  第二,基礎研究創新能力不足,復合型AI人才儲備匱乏。盡管上海聚集了全國超過1/3的AI高端人才,在計算機視覺、語音語義、類腦智能等細分領域擁有話語權,且持續推動AI應用場景落地,但在基礎理論、核心算法、創新產品等方面的自主創新能力依然較為薄弱,關鍵核心技術相對缺乏。

  第三,數據信息孤島化現象嚴重,科技成果聯通共享機制不暢。目前,基於大數據的人工智能企業深耕語音識別、人臉識別等細分技術,但尚未開發構建有效的公共平台,以致科技成果、科技文獻、知識產權、技術標准等難以實現互通共享,行業整體呈現分散化發展態勢。

  發揮“5G驅動力+AI催化劑”效應

  面向未來,有必要通過5G與AI深度融合、關鍵技術研發、重大平台搭建、高端人才培養、重大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全球科技創新合作等,進一步對接優勢資源和創新資源配置,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集聚發展。

  第一,以G60科創走廊建設為抓手,依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探索建立新型科技創新舉國體制。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頂級水平,優化人工智能領域的重大前瞻性布局,發揮G60科創走廊的創新資源要素吸納能力,依托長三角人工智能產業聯盟建立重點項目庫,吸引和匯聚更多全球研發機構和企業,集中開展人工智能場景應用。

  上海應力爭主導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力爭在上海和長三角地區聚集一批人工智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和創新產業項目,把更多創新技術突破、創新成果轉化放在上海,聚焦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

  第二,構建各級政府、科技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的多層次協同治理體系與體系化監管制度。

  由於人工智能技術的復雜性及高門檻,外部監管缺失和商業自治的非中立性,成為需要協力破解的主要難題。要積極發揮上海人工智能發展聯盟的作用,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產業、應用的有機協同。

  科技企業既要借助技術和智力優勢肩負科技創新重任,也應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遵守自治公約與行業自律公約。民眾則應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規則制定、調整,不斷創新監督形式,自下而上推進多元主體協同治理。

  第三,以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和設立科創板為契機,支持大型國企入股人工智能科技型民企,將民營經濟打造成為科技創新新先鋒。

  著眼於科技、資本等生產要素整合,可充分發揮國有大型骨干企業的輻射帶動、組織集成作用,積極發揮人工智能科技型民企在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中的創新活力與主力軍作用,並加強二者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分工協作。

  科創板要優先支持一批具有關鍵共性技術的科技型民營企業上市,助力創新標杆企業做大做強。同時,依據上海市產業地圖來編制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路線圖,推動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工業互聯網、量子計算、類腦智能等科學領域的交叉融合。尤其要注重發揮“5G驅動力+AI催化劑”互促融通帶來的“產業乘數效應”,共同打造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等融合性數字產業高地。

  第四,創造優良的市場和政策環境,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創新發展的保障機制。

  例如,對標國際通行規則,聚焦人工智能發展布局方向及重點產品、基礎能力、融合應用等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作用。

  又如,推動建設一流科技人才隊伍,構筑人工智能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利用國內外人工智能研究機構以及阿裡、百度、科大訊飛等頭部企業在滬布局的機遇,進一步吸引高端人才集聚,注重發揮人才政策和科技成果獎勵政策、產業落地政策的交叉疊加效應。

(作者單位:上海市流通經濟研究所)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