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識別“金課”雙重含義 打造聯通生態環境

陳冬純2019年08月22日08:2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識別“金課”雙重含義 打造聯通生態環境

目前,打造“金課”的行動在全國高校蔓延開來。然而,對於“金課”的概念,在高校中似乎存在模糊不清的理解,甚至將“金課”誤解為“精品課”“慕課”的代名詞。因此,有必要對其內涵、意義加以深入探討,防止在“金課”建設中因誤解誤讀而陷入“重量輕質”的誤區,導致資源浪費。

黨的十九大開啟了我國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新征程。2018年6月21日,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吹響了高等教育現代化建設的號角,成為“寫入歷史、進入人心、改變生活、開啟未來”的一次教育盛會,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以“堅持以本為本,推進四個回歸,建設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為題的講話中首次提出了“金課”這一概念。2018年8月,教育部專門印發了《關於狠抓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落實的通知》,使“金課”的內涵更加明晰。2018年11月2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岩在第十一屆“中國大學教學論壇”上的報告,對“金課”的定義進行了界定。從此,“金課”在教育界成為年度熱詞,打造“金課”的行動也在全國高校蔓延開來。然而,對於“金課”的概念,目前在高校中似乎存在模糊不清的理解,甚至將“金課”誤解為“精品課”“慕課”的代名詞。因此,有必要對其內涵、意義加以深入探討,防止在“金課”建設中因誤解誤讀而陷入“重量輕質”的誤區,導致資源浪費。

“金課”是課堂和課程的質量標准體系

“金課”是指“含金量高”、有挑戰性的課堂。“金課”的教學內容必須具有一定難度,主題具有時新性和吸引力﹔教學方法要採用探究性互動式,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復雜思維能力﹔教學手段要融合先進的教育技術,以適應新時代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要,體現課堂教學的創新性。從課堂教學這層含義看,“金課”是教師課堂教學的行動指南。

“金課”也指具有“兩性一度”的課程,即課程具有“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具體而言,課程教學目標是為了培養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綜合能力和高級思維,凸顯學生的個性化和探究能力﹔教學內容要體現一定難度,融合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培養,要具有前沿性和時代性。教學形式上,要體現先進性和互動性。這是課程優劣的評估體系,也是課程建設的方向指引。

“金課”是課堂教學管理和學習過程管理系統的評價體系。該體系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都提出了系統要求,其目的在於促進人才培養質量升級、變軌超車、改革創新,同時整治課堂教學秩序。這是一個頂層設計,有待於地方和高校的具體落實。

“金課”是體現優質質量標准的“示范課程”

“金課”的第二重含義是“示范課程”,是將“金課”的質量標准體現在課堂、課程教學中,產出不同形式的高質量的“產品”,“金課”本質上是課程資源,隻有當其聯通到課堂教學、專業學習才能真正達到“金課”的建設目標。

由於教學目標、對象、內容、形式的不同,“金課”可以分為很多類別。當前國家“雙萬”“金課”建設目標,分為國家級和省級兩個層次的建設,反映的是不同質量和水平的“金課”。未來兩三年內,國家規劃建設的五類“金課”包括線下“金課”、線上“金課”、線上線下混合式“金課”、虛擬仿真“金課”和社會實踐“金課”,這是以“教學模式”為基礎的劃分。除此以外,按“學習環境”區分,“金課”可劃分為“慕課”“精品課”“微課”等課程,這類課程可以是開放式的,也可以是課堂的延伸和輔助。

由於“金課”的種類較多,因此,更需要融合“金課”的質量標准,對“金課”建設進行明確的分層分類建設,尤其需要目標、受眾、學科以及課程質量標准,防止盲目建設導致的資源浪費。對此,目前已有專家提出同樣的呼吁:“金課”的打造,既需要教師用心投入,也需要學生重視課堂﹔既要靠完善的過程性評價引導學生重視課堂,也要靠剛性的制度嚴把“金課”畢業關。

構建“金課”聯通的生態環境

目前,“金課”建設存在一些持續發展的問題,這些問題歸結起來就是資源、平台、體系和課堂的聯通問題。那麼,如何構建“金課”聯通的生態環境呢?

第一,“金課”聯通的生態環境是一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資源、平台和課堂的聯結系統。

“金課”建設始於課程門類、課程標准、課程層次、課程平台以及課程歸口的頂層設計,是一個自上而下的生態環境建設,是目標規劃和質量建設。課程門類和課程標准對接國家課程標准,課程層次主要考慮授課對象的水平,總之,要解決建設什麼樣的課程,課程資源建設放在哪些平台,歸屬於哪些學校、哪些學科使用。“自上而下”的生態環境建設在於解決資源通道的問題,為質量提供保障。

在此基礎上,進入“自下而上”的資源建設階段。根據質量體系和課程建設規劃,由教師競標建設,這是目前我們已經開展的資源建設。可依托“慕課”建設平台,組織各高校教師同步在平台“創課”,擇優展示、認定進入各類別和層次的“金課”。總之,“金課”聯通的生態環境關鍵在於質量標准和建設規劃,在於聯通的“慕課”平台。

第二,建立暢通的課程學習管理、課程學習評估和專業教育一體化的評估體系,建立資源與課堂聯結的生態環境。

“金課”如何走進課堂、貼近教學,關乎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隻有當“慕課”的學習過程管理與課程教學以及專業教育聯結起來,才能形成推廣應用的良性生態環境。

目前“慕課”學習主要以開放型學習為主,學習過程以及學習評估結果如何在專業教育中得到認証,與專業培養無縫對接,將其納入專業教育體系,需要通過各高校進行合理的設計,從課程屬性、課程內容等方面進行課程的對接,使學習過程和結果與專業對接。另外,“慕課”也可成為課程教學的延伸,這需要課程教師接納慕課,充分利用慕課資源,設計慕課學習與課堂教學的評估機制,使資源得到有效的利用。

第三,建立校際、校企、校政、名師之間的“金課”聯盟,構建“金課”建設的生態環境。

“金課”建設是一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聯通生態環境建設,課程標准的制定、實施、建設、更新、管理需要政府、學校以及企業一條龍的合作建設,更需要通過名師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因此,“金課”聯盟需要定期的互動和配合建設。目前教育部開展的“產學研”建設項目,正在朝著這樣的良性生態環境發展,但是,平台課程到課堂的聯結還有待提高,有一批“金課”推廣使用的渠道不暢通,導致資源浪費。“金課”聯盟的建設和聯通互動是推進“金課”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總之,“金課”是課堂和課程的質量標准,是課堂教學規范的指南。“金課”建設是系統質量工程的建設,涉及質量標准、課程資源、教學平台、師資隊伍的建設,需要從政府到地方、從校方到課堂,以及校際、校企、校政、師生的聯通互動,才能得到穩步持續的推進和有效的資源利用。

(本文系2016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示范課程項目(2016SFKC_21)、2018年廣東省教育廳質量工程項目“面向合作辦學的大學英語創新教學團隊”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外國語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