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動畫電影:在堅守傳統中創新

房默2019年08月21日08:58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動畫電影:在堅守傳統中創新

近年來,中國動畫電影積極探索新的發展路徑,不斷推出一些優秀作品,在口碑和票房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績。例如,《大聖歸來》《大魚海棠》《白蛇:緣起》等動畫電影深受各年齡段觀眾喜愛。今年暑期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更是一鳴驚人,目前票房已超過34億元。認真思考和總結這些優秀作品的成功經驗,對今后中國動畫電影的繁榮發展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第一,“故事新編”打造視聽盛宴。縱觀近年來出現的這幾部動畫電影,在題材上幾乎都選擇了以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為藍本進行現代演繹的方式。這種“故事新編”的創作方式曾經引起一些人非議,認為缺乏創新精神,是吃中國傳統神話故事的老本。這種說法實際上是站不住腳的。文化創新不能離開其所生成的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一個民族的審美心理結構是在長期的生活與實踐中形成的,它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制約著我們的審美選擇和審美習慣。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中華民族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了獨特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規范,有崇仁愛、重民本、守誠信、講辯証、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有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正揚善、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傳統美德。我們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反映中國傳統文化思想與美德的故事,早已積澱到人們的內心深處,不僅成為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進行文藝創作的原型與母題。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其中優美動人的故事不僅是我們創作的寶庫,也成為世界其他國家拍攝電影的取材來源。事實上,那些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的故事承載著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因而有著無窮的生命力,能夠在不同時代為藝術創新提供基礎與靈感。《大聖歸來》《哪吒之魔童降世》等作品的成功固然離不開創作人員在藝術上的精益求精、營銷人員在宣傳時機和方式上的多樣選擇,但更重要的還在於電影故事本身契合了當代中國觀眾的審美需求,引起了觀眾的情感共鳴。

從影片敘事來看,這幾部作品都有非常明顯的中國傳統文化特質。例如,《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情節設定與展開,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天地大道的理解和認知,反映出老子和庄子的思想。影片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哪吒的拯救與被拯救,其中也體現出中國文化強調個人價值與集體精神的統一,表現了鮮明的民族性格。哪吒拯救陳塘關百姓的壯舉,實現了自我價值和生命意義的雙重建構,彰顯了中國文化倡導的大愛精神。同時,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這些動畫電影也融入了新的時代意識,如自我成長的煩惱和艱辛、對愛的執著與付出、追求自我價值的提升和實現等,用每個中國人都耳熟能詳的故事和最能接受的話語,講述了關於和諧、關愛、勇氣與責任的故事,從而完成了對傳統神話的現代演繹。這些影片既有插科打諢的幽默橋段和熱血沸騰的戰斗場面,也反映了很多現實生活中的人生問題,力求將傳統與現代、神話與現實緊密結合,因而撥動了很多觀眾的心弦。

這些動畫電影雖然依托傳統神話故事,但藝術風格卻是新鮮的,呈現出現代特色。從影片的聲畫元素來看,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色調明亮、對比強烈,具有明顯的油畫色調﹔人物造型夸張,主要人物塑造突破常規﹔場景設置具體翔實,令人賞心悅目﹔語言詼諧幽默,更為生活化﹔道具彩蛋小細節豐富,向諸多經典電影致敬﹔音樂恰到好處,既烘托了氣氛,又沒有喧賓奪主﹔故事結構在傳統基礎上進行升級改造,具有很強烈的現實意味﹔等等。雖然有些作品還有瑕疵,但基本能有效安排影片節奏,整體來說為觀眾打造了一場場視聽盛宴。

第二,在體現民族文化特色基礎上不斷發展。實際上,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國老一代電影人就堅持在體現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礎上推動動畫電影創新發展。上映於1941年的《鐵扇公主》,是萬氏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在上海“孤島時期”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的。影片以唐僧師徒扑滅火焰山、反抗牛魔王的故事,表達了抗戰救亡的精神。萬氏兄弟在當時大膽吸取了中國古典繪畫和古典文化藝術的營養,使中國山水畫的風格被成功地搬上銀幕。這部電影既有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又蘊含著鮮明的時代精神,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甚至直接影響了手塚治虫等日本動漫大師。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動畫電影也產生了不少精品力作,有些在國際上還獲得大獎,如《哪吒鬧海》《大鬧天宮》《天書奇譚》等。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兩部動畫電影《大鬧天宮》(1961)和《哪吒鬧海》(1979),稱得上是中國動畫電影的經典,尤其是濃郁的中國元素和文化特色,令人過目難忘。當時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雲集了整個中國動畫電影領域的專家,如萬籟鳴、嚴定憲、張光宇等人,他們有比較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積澱,精益求精,達到藝術追求上的高標准,因而打造出符合時代需求的動畫電影經典作品。

時代的變化和老一代藝術家的逝去,以及美國和日本等動畫電影作品的引進,使中國動畫電影面臨嚴峻挑戰。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以及文化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國產電影迎來大發展局面,國產動畫電影的數量在增長,質量也明顯提升。在繼承本土和借鑒外來的過程中,我們逐漸認識到,中國動畫電影一方面要在繼承經典作品的基礎上不斷創新,不能一味強調手繪動畫時代確立的平面化、意象化的表現方式,也不能簡單以是否採用龍、雲、舞台化的人物和動作、水墨畫、戲劇臉譜、絲竹配樂等傳統動畫符號作為民族性判斷的唯一標准。動畫電影作品傳承中華文化,表達中華美學精神,應當主動適應時代的變化,探索更加先進的電腦3D等動畫制作技術,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礎上增強作品的現代感和技術實力,以達到更好的視聽傳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們也不能陷入唯技術主義的陷阱,單純以動畫電影中採用多少先進技術、CG制作多麼精良作為評判好壞的唯一標准,而是在提升技術的基礎上讓故事鮮活起來、人物豐滿起來、內涵厚重起來,這樣才能使中國動畫電影在前進的道路上不迷失自我。中國動畫電影隻有在創作過程中堅守民族文化特色、體現時代意蘊和創新藝術表達,讓作品滿足觀眾審美需求,以情感打動觀眾,才能在時代變遷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從《鐵扇公主》《大鬧天宮》《哪吒鬧海》直到《哪吒之魔童降世》,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國動畫電影在艱難探索中得到的這一成功經驗。當前,我們仍要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元素,凸顯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在講好故事的同時增強時代感、創新感,不斷推出高質量的中國動畫電影精品。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