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陳金龍: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2019年08月20日09:56

作者簡介:陳金龍,華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兼任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學科規劃評審組專家、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主要從事中共黨史、中國近現代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9項,出版專著6部,合著多部,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歷史研究》《中共黨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二百余篇,60余篇文章為《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轉載。

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取得了重要進展。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時期的中共黨史研究,著重中共黨史基本脈絡梳理與基本文獻、口述史料的整理﹔“文化大革命”時期的中共黨史研究基本停滯下來,並對中共黨史進行了錯誤解讀﹔改革開放后的中共黨史研究呈現多點開花的局面,歷史研究和文獻整理都取得了豐碩成果﹔新時代的中共黨史研究則走向縱深發展,呈現了良好的發展態勢。

中共黨史基本著作的出版。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的首要任務,是編寫中共黨史基本著作。胡喬木著《中國共產黨的三十年》、胡繩主編《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著《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二卷)與《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呈現了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基本脈絡,對中共黨史作出了科學客觀評價,成為中共黨史研究的基本著作,對於引領中共黨史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的胡華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講義》、何干之主編《中國現代革命史講義》,為編寫中共黨史基本著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中共黨史重大事件的研究。中共黨史是由系列重大事件構成的,明晰重大事件的前因后果是研究中共黨史的關鍵。新中國70年,對於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失敗、中央蘇區、紅軍長征、西路軍、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口傷亡和財產損失、皖南事變、延安整風、解放戰爭、抗美援朝、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大躍進”、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等問題進行了深入具體研究,呈現了歷史事實,深化了歷史認識,也為編寫中共黨史基本著作提供了准備。

中共黨史重要人物的研究。演繹中共黨史的主體是人,對中共黨史重要人物的研究成為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的重點之一。陝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共黨史人物傳》(全100卷),匯集了中共黨史人物研究的成果。中央文獻研究室編著的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陳雲、鄧小平等人的傳記、年譜,學術界編著的任弼時、董必武、李先念、葉劍英、習仲勛等人的傳記或年譜,深化了中共黨史重要人物的研究。

中共黨史文獻的整理。文獻是中共黨史研究的基礎,新中國70年文獻整理成效顯著。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出版社影印《新青年》《向導》《共產黨》《群眾》等期刊,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獻來源。上世紀50年代,通過社會調查和口述歷史方法編輯整理的近千萬字的革命歷史回憶錄《紅旗飄飄》和《星火燎原》兩套叢書,為中共黨史研究積累了珍貴文獻。改革開放后,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全18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全26冊),中央檔案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全50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全20冊),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共產黨先驅領袖文庫》,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最基本、最重要的文獻。此外,中共中央組織部等編《中國共產黨組織史資料》(全13卷),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編譯的《共產國際、聯共(布)與中國革命檔案資料叢書》(全21冊),也為中共黨史研究提供了重要文獻支撐。

中共黨史學史的研究。隨著中共黨史的演進,對中共黨史的研究如影隨形,形成了中共黨史學史這一歷史面相。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黨史學史》、《唯物史觀與中共黨史學》、《中共黨史研究七十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進展》等著作的出版,呈現了中共黨史學積累、演進的過程。

海外中共黨史研究成果的譯介。中共黨史研究引起了海外學者的關注和重視,改革開放后這些成果被陸續介紹到國內。《國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研究論點摘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國外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論著目錄大全(1919-1989)》、《海外中共研究著作要覽》等著作的出版,《中國共產黨成立史》、《毛澤東傳》、《鄧小平時代》、《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等海外學者著作的翻譯,使海外中共黨史的研究成果進入國內學者的視野。

從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取得的重要進展可以得出,中共黨史研究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研究立場,以唯物史觀指導中共黨史研究,以中共黨史研究成果資政育人,服務改革發展穩定﹔中共黨史研究要重視文獻資料的搜集整理,在此基礎上展開研究,做到論從史出、立論有據﹔中共黨史研究要尊重歷史,盡力還原歷史真相,呈現歷史真實﹔中共黨史研究要有開闊視野,在借鑒多學科方法的同時,要以寬廣的眼光審視和評價中共黨史﹔推進中共黨史研究的關鍵在人,要重視中共黨史研究的隊伍建設和人才培養。

新中國70年中共黨史研究取得的成果,為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的深化與拓展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留下了不少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新時代的中共黨史研究,就研究視域與方法而言,應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拓展中共黨史研究領域。中共黨史研究要創新,研究領域的拓展是重要門徑。從時間維度而言,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共黨史研究是薄弱環節,深化對這一時期的中共黨史研究,形成改革開放時期中共黨史基本著作,是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的重點。從空間維度而言,還存在一些尚待開墾的領域,如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面臨與北洋政府關系的處理、中共對於段祺瑞以臨時執政名義召開的善后會議有系列反映、中共與北洋政府的關系等,都是有待發掘的問題。中共在國統區的活動,一直是中共黨史研究的薄弱環節。中共在國統區是如何動員、組織民眾從而贏得國統區民眾支持的,國統區的民眾又是如何選擇中國共產黨的,有待具體分析。結合現實關注,從中共黨史選擇問題進行研究,是中共黨史研究提出問題的路徑之一。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共產黨政治建設、制度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中國共產黨建構國家形象、人民形象、政黨形象的理論與實踐,這些都是以往學術界關注較少的問題,應當引起中共黨史學界的重視。

運用多學科的方法研究中共黨史。中共黨史具有多重面相,研究中共黨史需要借鑒哲學、歷史學、政治學、經濟學、文化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的理論和方法,形成學科交叉的優勢,才能客觀呈現歷史、揭示歷史演進規律。比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倡導的辯証分析、矛盾分析方法,對於客觀評價中共黨史具有方法論意義﹔中共黨史學科兼具歷史學、政治學的特點,歷史學的方法、政治學的視野,對於中共黨史研究具有參照意義﹔研究中共黨史要從史料出發,有幾分史料說幾分話,從事中共黨史研究要花功夫搜集和整理史料﹔政治動員、國家治理、國家與政黨的關系等政治學研究的視域,可拓展中共黨史研究的空間﹔借鑒經濟學的原理與方法研究中共黨史,既可詮釋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實踐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創新、對西方經濟學的超越,又可說明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經濟理路﹔中國共產黨如何建構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如何處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詮釋這方面的歷史需要文化學的原理和方法﹔中國共產黨的實踐是在社會大舞台上展開的,中國共產黨如何推進社會變革、社會治理,如何認識社會性質、社會發展規律,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借鑒社會學的理論與方法﹔法治是中國共產黨的治國方式,中國共產黨的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是什麼,隻有借助法學理論與方法,才能科學總結歷史、得出結論。

以大歷史觀研究中共黨史。中共黨史的發生,有其深厚底蘊和寬廣背景,研究中共黨史要有大歷史觀。其一,將中共黨史置於中華文明史的背景下來考察,說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中國共產黨誕生、發展的深刻影響,詮釋中國共產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揭示中國共產黨的理論與實踐對於中華文明史發展傳承的深遠意義。其二,將中共黨史置於中國近現代史的背景下來審視,合理評價中共黨史在中國近現代史中的地位,詮釋中國共產黨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擔當。其三,中共黨史是在世界背景下發生的,與國際緊密相連,研究中共黨史,說明重大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要注意考察相關國際因素。如研究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歷史,不能忽略共產國際、蘇聯、美國等因素的影響﹔研究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歷史,要結合蘇聯經驗與蘇聯援助、美國遏制中國發展、冷戰格局等背景來說明﹔研究改革開放的歷史,要注意說明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后的出國考察潮對於啟動改革開放的作用,說明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對於世界社會主義發展、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啟迪意義,說明中國共產黨對於優化全球治理、重構世界文明格局、維護世界和平、引領人類社會發展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以大歷史觀研究中共黨史,才有開闊的視野、宏觀的思維,才能形成有啟發性、思想性的研究成果。

以開放的眼光研究中共黨史。中共黨史研究要注重與國際學術界的交流,一方面將國內中共黨史研究的成果傳播到海外,擴大中共黨史研究成果的國際影響,借此澄清國際社會對中共黨史的一些偏見和誤解﹔另一方面將海外關於中共黨史的研究成果譯介到國內,及時把握海外中共黨史的研究動態,並對海外關於中共黨史的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如海外報刊對於中共黨史的觀察,海外檔案館、圖書館所藏中共黨史資料,這些對於中共黨史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將這些資料整理出版,能豐富中共黨史資料類型,提供他者的文獻証據。

站在新時代對中共黨史進行審視。現實由歷史發展而來,研究中共黨史是為了服務現實,為現實提供歷史啟迪和經驗借鑒。對於中共黨史研究,不同時代有不同視野,也有不同聚焦點和方法論。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對中共黨史進行審視,詮釋中共黨史的當代意義,發掘以往由於時代、史料、方法局限被遮蔽的內容,理性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由來,科學闡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的理論來源、實踐基礎、時代條件,是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應有的取向。

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歷史是教科書、營養劑,要求領導干部學習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共黨史研究迎來了發展的大好時機,深化中共黨史研究,以高質量、高水准的研究成果回應時代、解釋歷史,成為中共黨史學界共同擔負的責任。

專家推薦意見:本文的選題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和現實性,整篇文章語言文字簡潔明了,思路清晰,結構合理,資料豐富。對過去黨史研究的回顧具體而全面,對未來研究的建議科學而可行。

來源:黨建網微平台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