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深衣》: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毋燕燕2019年08月16日08:35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深衣》:儒家理想人格的象征

《深衣》是《禮記》第39篇,主要記載了上古時期的深衣樣式、深衣各部分設計在禮法層面上所體現的儒家禮儀思想與儒家追求的理想人格精神。作為中國傳統服飾的一種,深衣上衣下裳相連,“被體深邃,故謂之深衣”(戴聖《禮記·深衣》),不僅代表著儒者的身份與品格,而且作為一種抽象的文化符號,象征著中華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審美觀念。

深衣諧音為“深意”,意即每部分設計均富有深意,體現著天人合一、以禮治國的思想理念。制作深衣需用布12幅,象征一年中的12個月,有以天為象,天人合一的意味。深衣的袖口、交領、背縫、衣服下端的邊分別對應“規”“矩”“繩”“權”“衡”五種工具。“規”是畫圓的工具,深衣的袖口設計成圓形,既象征著天,又象征著儒者學識淵博與融通。“矩”是畫直角或方形圖案的工具,深衣的領口設計為方形,象征著地,警誡儒者應該為人方正敦厚。“繩”是木匠畫線用的墨繩,深衣的背縫要求為直線,並與地面垂直,意指儒者做事要恪守准則,不偏不倚,保持中正。“權”與“衡”本是測量物體重量的工具,“權”是秤錘,“衡”是秤杆,“下齊如權衡”是指深衣下端的衣邊要如“權”“衡”一樣齊平,象征著儒者做事要公正嚴明。由此可見,上古深衣的設計體現了儒家對儒者言行與品德的要求與規誡。

此外,深衣所鑲衣邊色彩的要求也有細致的禮法要求。衣邊寬度為半寸,若父母與祖父母具存於世,深衣則用帶花紋的邊﹔若父母存於世,深衣則用青色的邊﹔若喪父,深衣則鑲白色的邊。深衣對衣邊色彩的規定與《禮記·曲禮》“為人子者,父母存,冠衣不純素。孤子當室,冠衣不純採”一脈相承,衣帽是古人外出的必備物品,衣帽鑲邊的細微變化折射出古人內斂豐富而又重情善感的心靈世界。古人通過帽子、衣服的素色鑲邊寄托對已逝親人的哀思,這一細微的設計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內容,不僅是儒家孝道思想的延伸,而且是儒家仁愛精神與禮法制度中人文關懷的集中體現。

儒者對深衣的重視,是因其所承載的禮法精神。儒家多數弟子的人生理想是成為孔子所言“君子儒”,但君子儒的修成需經受不屈不撓、安貧樂道、自強不息等重重心靈與肉體的煎熬,孔子一生便是對君子儒的實踐。君子儒的磨礪是一個自我挑戰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人格修煉的過程。若能“克己復禮為仁”便是君子儒,反之則是小人儒、賤儒。孔子之所以偉大,一是構建了儒家文化的框架與思想綱領,二是畢生實踐著仁,成為萬世楷模。深衣體現了儒者的身份認同與自我勉勵,承載著儒家對理想儒者人格品質與社會擔當的宏願。

《禮記·深衣》結集后,后世出現了很多考辯、注解《深衣》的單篇別行著作。如司馬光《深衣制度》、朱熹《深衣制度》、朱右《深衣考》、黃宗羲《深衣考》、江永《深衣考誤》、任大椿《深衣釋例》等,這些考証《深衣》服制、制作方法的著作一是作為學術問題,因深衣故制茫昧,傳世文獻記載簡略,需要考辨清楚,為世所用﹔二是作為精神層面的寄托與向往,字裡行間可以看到古代士大夫寄托在深衣上的理想情懷與精神追求,深衣儼然成為儒者德行外化的載體。

后世還出現了一些以深衣意象為吟詠對象的詩歌。有些直接以深衣為名,如黃庭堅在《王子鈞深衣帶銘》有言:“養心欲誠,擇術欲精。自知欲明,責人欲輕。”魏了翁在《題深衣畫像》中說,“言忠信,行篤敬。言若易,聖猶病。申六言,以自儆,行顧言,言顧行。”這兩首詩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文質彬彬的儒者形象。儒者不僅注重養心、擇術的內在修養,而且注重外在的處世規范,看似細碎嚴苛,卻是儒者品行修養的必修課程。心的滋養是儒者畢生要做的事情,唯有養心方能盡心讀書治學、無私心於人事、會心於天地。作為儒者的身份符號,深衣具有濃郁的自警意味。

“規”“矩”“繩”“權”“衡”除具備現實的實用功能外,還是中國古代五方之帝管理所屬區域的法器。深衣以此“五法”所蘊含的寓意為設計理念,體現了儒家對公平、正義、禮儀、法度的遵循,體現了儒者對仁的內在追求與外在實踐。

深衣的設計體現了儒者追求克己毋我與盡善盡美的完人境界。私欲的祛除是一個閑邪存誠的艱難過程,孔門弟子僅有顏回等少數人做到。顏回“好學,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的品質,是儒者克己私欲的典范,若儒者皆能做到仁,克己私欲,達到無我境界,定會民胞物與,客觀公正處理人間事務,達到深衣所期待的規矩繩權衡的品格要求,從而進入仁的境界,成為名副其實的君子儒。私欲的摒棄與毋我之境的實現是儒者內在修養的最高體現,深衣的寓意便是儒家弟子對理想人格精神的自我勉勵過程。

(本文系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校級重點課題“《禮記》中的禮樂文化與大學生人格教育的關系”(KY201708A)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文學與傳媒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