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美好生活”的范疇及其內在意蘊

馬純紅2019年08月12日14:2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美好生活”的范疇及其內在意蘊

建設美好生活,帶領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是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一直孜孜以求的奮斗目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個總體性范疇,美好生活的內涵和意蘊存在和體現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中。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歷經追求溫飽、小康和富裕的三種歷時形態,美好生活具備基本、核心和延展的三種范疇,體現發展性、多樣性和可期性三種內蘊,彰顯出我們黨對社會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准確認識和把握。

物質第一性原理,決定了“美好生活”的基本范疇必須建立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之上,把握“發展”這一內蘊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第一性原理,揭示出物質生產力是全部社會生活的物質前提,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物質的豐裕和充盈是美好生活這一“意識”的“物質”基礎,人們隻有衣食住行無憂,物質豐富充盈,擺脫“物”的局限和羈絆,才能達到美好生活最基本和最基礎的階段。物質的豐富和充盈歸根到底是由生產力發展水平所決定和制約的。不同歷史階段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目標不盡一致,但其基本范疇卻是一致的,即基於不同歷史階段社會的不同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物質生產實踐的客觀事實。因此,物質上的豐富和充盈就成為“美好生活”的基本范疇,這正是對物質第一性原理的實踐解讀。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開始,就始終把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把不斷推動社會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作為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滿足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手段,進行了一代代的接力探索和實踐。在革命年代,我們黨在艱難的戰爭環境中,盡可能地創造條件發展生產力。新中國成立以來的70年,我們黨更是帶領人民堅定不移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新中國一成立,就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社會主義經濟奠定了發展前提﹔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把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開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繼續堅定不移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隨著發展的不斷深入和深化,人民從解決溫飽問題到追求富裕與發展再到追求富強與共享,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正是在物質第一性原理的指導下,我們黨准確界定了美好生活的物質基礎這一基本范疇,牢牢把住了美好生活追求中的“發展”這一內蘊關鍵詞。

需要的社會歷史性原理,決定了“美好生活”的核心范疇必須呈現整體主義的多維面向,把握“多樣”這一內蘊關鍵詞

人的需要具有社會性與歷史性。人的需要的發展取決於社會生產實踐的發展,而且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具有無限的發展性。馬克思指出:“已經得到滿足的第一個需要本身、滿足需要的活動和已經獲得的為滿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這種新的需要的產生是第一個歷史活動。”馬克思把人的需要分為依次遞進的三個層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發展變化,人的需要及其滿足方式也在發展變化。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過程,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各種需要不斷遞進和滿足的過程,換言之,美好生活的核心范疇從需要的社會性和歷史性角度來考察,是一種多維性和整體性的需要。

美好生活的追求,在每個不同的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內涵。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美好生活追求的具體內容、范圍、廣度與深度發生深刻變化,從物質需要發展到精神需要,從單向度的某一方面的需要發展到多向度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多種需要。新中國成立70年來,人民經歷了從消除貧困到解決溫飽、從小康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建成小康這樣一種歷史進程,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斷深化和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人民的需要越來越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

因此,美好生活並非是一個靜態的概念,而是處於動態的延伸狀態,其核心范疇必然呈現出整體性的多維面向,基於多維需要的美好生活內蘊的關鍵詞無疑就是“多樣”。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論斷,深刻體現出我們黨對人民美好生活追求的准確判斷和科學認知。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原理,決定了“美好生活”的延展范疇必須體現未來可期的價值導向,把握“可期”這一內蘊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是以人為出發點、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最高目的的理論。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是人的本質的體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實現過程,也是人的價值追求和價值功能不斷實現的過程,作為主體的人能夠不斷滿足本我、實現自我、預期超我。因此,美好生活最高層次的特征,就是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過程中人的價值實現和可期未來。對未來可期、可望、可即既是美好生活的最本真要求,也是美好生活的范疇進行深化延展后的必然邏輯。

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共產黨人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實踐中,對人的價值實現的認識和探索在不斷深化,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在不斷推進。新中國成立聚焦如何“站起來”,國家實現了獨立,民族重獲了尊嚴,人民也在獨立國格和獨立人格的意義上重新“站”了起來﹔改革開放以來聚焦如何“富起來”,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著力提高全民素質,人的價值實現更加全面,人民不僅在物質上“富”了起來,在精神上也“富”了起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聚焦“強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個體的價值實現置於國家的價值目標之中,將個人夢的實現結合在中國夢的實現之中,提出從二○二○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70年來,國家實現了跨越發展、越來越強,人民生活實現了幸福安寧、越來越好。當前,全國各族人民正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斷創造美好生活、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這種對現實的可追求性和對未來的可期待性,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本真所在,能夠擁有未來,能夠看得見未來,能夠實現未來,也正是美好生活“可期”的內蘊所在。

(作者:馬純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