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爾前派是英國維多利亞時期成立的一個藝術團體,最初由但丁·伽伯列·羅塞蒂、約翰·埃弗雷特·米萊斯與霍爾曼·亨特三人創立。他們反對英國藝術界將文藝復興時期的拉斐爾藝術奉為經典,認為它們浮華而缺乏真實性,希望恢復拉斐爾之前的藝術精神,即純粹、質朴和嚴謹的精神。拉斐爾前派以明確的形體塑造、一絲不苟的細節經營、明淨鮮艷的色彩呈現、堅定而誠懇的藝術態度構造了藝術史上獨樹一幟的風格。他們倡導高尚的生活,反對虛假卑劣的事物和實利主義,力圖還原中世紀的虔誠精神,因此被人嘲諷地稱之為“教會浪漫派”“拉斐爾前派”或“拉斐爾前派兄弟會”。
拉斐爾前派的形成
拉斐爾前派形成於維多利亞時期,它的思想和主張都受到維多利亞時期社會現實和時代思潮的影響。維多利亞時代是一個充滿征兆和奇跡的時代,如杰姆·西柯德在《科學的視界》中指出的:“各種事件顯然正向這一偉大的、可見毀滅和勝利的時代前進。”這一時期正是工業革命的鼎盛時期,工業革命促進了英國的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帶來了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根本性變化,也帶來了美學和藝術風格的變化。拉斐爾前派誕生於這一社會背景中,社會活動家和藝術理論家約翰·羅斯金是它的辯護者和理論先驅者。
在羅斯金看來,藝術的宗旨在於揭示兩種普遍性的存在,即“美”與“真理”的面貌,而美與真理是一致的。他認為有兩種美存在,一種為“典型之美”,一種為“生命之美”,前者指向宇宙中共有的美﹔后者則指向更廣泛意義的生命,即“生物功能的巧妙實現,尤其是人類完美生命的喜悅與正當發揮”。通過藝術和美學,創造一種生命的整體性。羅斯金更加看重真理,認為真在美之前,首先應看真,其次看美。在當代人這裡,人們已經拋棄了中世紀的“思想為一、技巧為二”的古老原則,但隻有重返真與美相結合的原則,藝術才能達到高尚的目的。他在《藝術演講集》中指出:“任何國家的藝術都是這個國家的社會道德和政治道德的代表者。任何國家的藝術,或者這個國家普遍的生產能力和構型能力,就是這個國家倫理生活的一個合適的代表。有高尚的人,才有高尚的藝術,兩者都與其時代和環境的規律相關聯。”
受到羅斯金美學的影響,拉斐爾前派最根本的藝術主張就是“忠實於自然”,即“嚴格的真實。它就是嚴謹精確的細節。這些畫家渴望以植物學那樣的准確性描繪出每一片葉子,以顯微鏡般的忠實性描繪出每一道皺紋和形體的每一種偶然變化”。以這種誠實、誠懇和朴素的作風,對抗當時藝術的僵化和矯飾之風,尊重自然並強調真實地描繪事物,並賦予畫家以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在《現代畫家》一書中,羅斯金對透納水彩作品十分推崇,認為它“是目前得到承認的藝術作品中和真實性最趨近一致的作品”。他倡導拉斐爾前派模仿透納的作品,全心全意地、充滿信任和努力地走向自然,並為真理而喜悅。拉斐爾前派的作品與透納作品有著相似之處,如透納的《奴隸船》與拉斐爾前派之間的關系乍看起來並不清楚,但對於同時代熟悉威爾基和蘭德塞爾的憂郁而輕鬆的照片風格的人來說,二者在色彩的鮮艷和對自然現象的毫不妥協的生動描繪上有許多共同點。有人甚至將透納稱為“拉斐爾前派的領袖”。
崇尚自然而唯美的藝術風格
拉斐爾前派的藝術風格是自然而真誠、有機而整體的,體現出懷舊、浪漫和唯美的特征。早期,威廉·邁克爾·羅塞蒂為拉斐爾前派規定了四個信條,即真正思想的表達﹔用心學習自然,並知道如何表達它們﹔同情以往藝術中直接、嚴肅、發自內心的東西,摒棄傳統、自我炫耀、死記硬背的東西﹔最不可缺少的是,要制作出相當精美的圖片和雕像。
拉斐爾前派喜歡用明亮的色彩在白色畫布上展現自然世界的細節,每一幅風景畫都來源於戶外的自然界,需要在露天寫生中完成。為了保証藝術中色彩寶石般的透明度和清晰度,亨特和米萊斯發展了一種在潮濕的白底上用薄薄的顏料進行繪畫的技術。在亨特的小幅作品《英倫海岸》中,畫家採用精美的線條和燦爛的色彩來如實地描繪這一風光。每處景物都是畫家親歷所見,在陽光下煥發出真實的光彩,觀者猶如置身其中,仿佛伸手可觸摸到身邊的物體。這完全超越了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風景畫所遵從的褐色基調。
拉斐爾前派的歷史畫和人物畫也源於現實生活中的原型摹寫,每一幅肖像,都來源於生活中的具體人物,即使微不足道的裝飾物和附屬物也被真實細膩地體現出來。如但丁·伽伯列·羅塞蒂的《葛蘭達它》,紅發女郎和天使一樣的女孩置於克諾爾公園的真實外景中,畫家對人物輪廓細節的描繪極為嚴謹,芬芳的奇花和蔥郁的異草圍繞著她們,使得精雕細琢的面孔在畫面中極為醒目,畫面呈現出自然、浪漫和田園牧歌般唯美的風格。這些畫作在機器大生產時代難得地保持了對細節一絲不苟、對整體完整統一的水准。但與此同時,由於它顛覆了當時英國普遍流行的懶散而不完美的風格,藝術家為此所付出的巨大耐心和精力,也成為該流派受到其他藝術家最強烈攻擊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也凸顯了這一時期代表手工藝的古典主義與代表機器大生產的現代性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此外,拉斐爾前派“忠實於自然”的思想與崇尚宗教的思想相交織。畫家們認為自然和宗教是緊密聯系的整體,自然是由上帝創造的,而忠實於自然就是忠實於上帝的創造。畫家亨特完全貫徹了拉斐爾前派的藝術觀,他執著於宗教題材,認為藝術就是對宗教信仰的表現,堅信每個畫家都要忠實於自然和宗教。他最先察覺到自然的必要性,並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地對待自然。在拉斐爾前派的藝術作品中,很多作品是以宗教為主題的。如米萊斯的《瑪麗安娜》、羅塞蒂的《天使報喜》以及亨特的《受雇用的牧羊人》等。
藝術真實性的追求
拉斐爾前派對藝術真實性的追求,使得他們對偽造的、低俗的美大加鞭撻,認為后者隻能誘使人們輕視那些更加高貴的真實品質。拉斐爾前派的另一重要成員威廉·莫裡斯將這一觀念帶入他的藝術實踐中,他主張誠實、誠懇的藝術,倫敦肯特郡所建造的紅屋設計正是他的藝術自然觀的完美呈現。紅屋吸收了中世紀哥特式建筑的創作元素,摒棄了維多利亞時期流行的華而不實的裝飾,整個建筑外牆均由紅磚建造,素朴而庄重。花園裡植物繁茂、翠鳥婉啼,而建筑內部高大的深色木格窗既有古朴的哥特式風格,又摻雜了現代性的元素,因此簡潔而雅致。綠色的彩色玻璃鑲貼仿佛將明亮蔥郁的大自然引入室內,室內外融於一體,令人賞心悅目。這種古朴自然的風格一直延續到莫裡斯所領導的工藝美術運動中,並對法國新藝術運動產生深遠的影響。
拉斐爾前派處於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手工業生產向機器大生產過渡的轉折時期,以其“忠實於自然”的藝術觀和藝術實踐的突破和創新,擺脫了學院派藝術程式的藩籬,成為向現代藝術演進的關鍵一環。拉斐爾前派意識到資本主義文化的庸俗和貧乏,對當時迅猛高歌的工業文明、理性主義和物質至上主義進行了深刻的批判。當然,和工藝美術運動一樣,拉斐爾前派希望擺脫機器大生產而退還到中世紀的審美理想無疑是具有烏托邦色彩的浪漫願望,但這這種願望以及為實現願望而作出的大膽嘗試卻並非沒有意義。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美學與藝術關鍵詞研究”(17ZDA0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黑龍江大學哲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