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就是要化解消費需求層次轉換的多重體制約束,形成“有錢花,願意花,方便花”的良性循環,從潛在總需求到有效需求、從有效需求到實際需求,釋放多層次消費需求潛力。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會議強調:“深挖國內需求潛力,拓展擴大最終需求,有效啟動農村市場,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這是未來及更長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舉措之一,具有重要影響與深遠意義。
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潛在總需求巨大
世界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經濟體成為世界制造中心之后,必將成為世界消費中心。生產得好,生活得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新中國成立70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從貧窮落后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正走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途上。未來時期,在世界經濟版圖上,中國需要世界制造中心與世界消費中心並重。成為世界消費中心的必然路徑之一是打造強大國內市場。
市場的核心是需求,是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既有支付能力,又有花錢意願。支付能力就是潛在總需求。2019年6月末,中國廣義貨幣量(M2)為192萬億元(約28萬億美元),全世界第一﹔人民幣存款余額約188萬億元。這表明,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的潛在總需求是巨大的,具備了成為世界消費中心的潛力和條件。在巨大總需求潛力具備的情況下,當前亟須有效解決兩個關鍵問題。
潛在總需求如何轉化為有效需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社會保障體制改革
一是潛在總需求如何轉化為有效需求問題。有效需求是有支付能力且有消費意願的需求,消費意願至關重要。2016年1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了詳細解釋指出:“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解決這些結構性問題,必須推進供給側改革。”所以,生產得好,能夠提供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才能激發居民的消費意願,才能贏得市場的貨幣選票。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邏輯。習近平總書記說,“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從生產端入手。”從生產端入手,生產出更好的產品和服務,既可以贏得國內市場的貨幣選票,也可以贏得世界市場的貨幣選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其中“補短板”至關重要。通過創新,生產出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產品,化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樣,才能有錢並且願意花錢。
消費意願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未來充滿信心,有錢且敢花錢。如果居民有了全方位多層次的社會保障體系,相信“老有所養”,那麼現在就不會“惜買”了。當前各地區普遍存在的社保賬戶空賬運行現象,亟須有效解決。劃轉部分國有資本金充實社保賬戶是有效路徑之一,需要在各地快速推進。社會保障體制改革,是擴大消費需求的“底線保障”,是防止一個社會進入“低消費意願”狀態、保障經濟社會發展活力的有效路徑。
潛在總需求(支付能力)的階層分布至關重要:形成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
由於存在著邊際消費傾向遞減規律,隨著人們收入越來越多,消費佔收入的比重會逐步降低。這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規律。順應這一規律,潛在總需求(支付能力)的階層分布至關重要。如果收入分配格局是“啞鈴型”(兩頭大、中間小)的,社會消費傾向是相對低的,社會總消費需求增長緩慢。如果收入分配格局是“橄欖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消費傾向則相對較高,社會總消費需求穩定增長。所以,當前收入分配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形成一個龐大的中等收入階層,不僅把大學生變為中等收入階層的候選人,還要把產業工人變成中等收入階層的候選人,更要通過鄉村振興戰略實現城鄉融合,把農村經濟從業者變成中等階層候選人。我們打造強大國內市場,就是要一個人也不能落下、一個階層也不落下、一個地區也不落下。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目標之一是打造世界消費中心的人口學基礎和階層融合基礎。
有效需求如何轉化為實際需求:大力推進全方位多層的消費條件建設
二是有效需求如何轉化為實際需求問題。有支付能力的消費意願有了,具體如何實現消費意願呢?要看能不能快速實現需求和供給的對接,進而轉化成實實在在的市場交易。實際需求才是貨真價實的經濟運行基礎。
這需要大力推進全方位多層的消費條件建設。供求信息的快速傳遞至關重要。在智能互聯永遠在線的時代,地球是平的,線上銷售和線下物流相結合,是供給和需求快速對接的路徑之一。互聯網基礎設施普及化與高覆蓋,尤其是實現邊遠地區和鄉村的互聯網覆蓋,就可以實現消費意願和生產供給的快速對接。要運用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我國城鄉、區域之間的經濟空間韌性,無論是大眾需求,還是小眾的個性化需求,都可以實現快速全覆蓋。長尾理論告訴我們,長尾就是產品多樣性、小批量、多品種﹔互聯網和智能化,使那條無限的長尾蘊藏著巨大的利潤空間﹔發現長尾是未來的競爭優勢所在,專注、極致、快速反應,有時候比規模更重要。
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互聯網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公共物品和先行資本。無論是財政資金投入,還是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著力點之一就是要打造這一重要的先行資本。
如果能夠有效解決以上兩個關鍵問題,就可以形成“有錢花,願意花,方便花”的良性循環。從潛在總需求到有效需求,從有效需求到實際需求,釋放多層次消費需求潛力,加快消費需求層次轉換的有效性,這是一個系統工程。多用改革辦法擴大消費,就是要化解消費需求層次轉換的多重體制約束,為打造強大國內市場進而成為世界消費中心做好准備。
(作者系暨南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