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畫報》1905年9月創刊於廣州,高卓廷為發起人,潘達微、何劍士、陳垣、陳樹人等任編輯。直到1913年停刊,共出版 142 期。它是廣東最早的石印畫報,以“仿東西洋各畫報規則辦法,考物及記事,俱用圖畫,以開通群智,振發精神”為宗旨,以圖像化的視覺形態,展示了一百多年前中國的革命圖像,在愛國救亡的革命運動中發揮著重要而獨特的思想宣傳作用。
以筆為武器的革命斗士
《時事畫報》創辦於拒約運動的高潮時期,不同於“詩界革命”“小說界革命”主張漸進式的探索和實驗,在創刊之初,它就已經確立了明確的“以革命思想入畫”方針,力戒早期畫報“墮於風流自賞”的“惡習”,不僅開廣東畫報之先河,並且一舉成為晚清畫報中政治上最為激進、革命色彩最為濃烈者之一,風行海內外。革命呼喚著革命的美術,革命美術呼喚著革命的畫家。《時事畫報》鮮明的革命性質和其主要辦報人的革命身份息息相關,何劍士、陳垣、潘達微、陳樹人等人多為直接介入革命行動的新型知識分子。
縱觀《時事畫報》的主創,他們首先是有血有肉有擔當有正義的人,然后又是有才華有想法有內涵的畫家或者作家,集藝術家的敏感直覺和經驗、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良知和擔當以及革命者的抱負和襟懷於一身,把強烈的參與政治變革的願望付諸辦報等傳播手段,充分利用畫報這種“新媒體”的傳媒特性,宣傳政治思想和新知識,對普通民眾進行啟蒙。
暗殺是政治斗爭的一種重要手段,尤其是在晚清推翻清廷的革命中扮演了特別重要的角色。革命黨人將其定為“排滿”的兩大途徑之一(另一種為暴動),報刊書籍大談暗殺的好處,而接二連三的暗殺案,也確實激勵斗志振奮精神。《時事畫報》非常熱衷“暗殺”。自1906年初的“日日都話有暗殺,究竟為乜原因”,到1907年表彰俄國虛無黨人的《女革命黨》,再到1909年講述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的《暗殺》,通常除了對事件進行敘述以外,《時事畫報》還會對事件發表點評。《時事畫報》中對於暗殺新聞的評論大致呈正面態度,雖然沒有直接鼓勵參與暗殺,但“雖大事難成,亦聊以快一時之意氣歟!”難抑贊賞之情。
採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
敘事是指對特定事件的敘述。本文的敘事特指畫報上用圖像(通常配文字)來對革命活動、革命事件展開的敘述(報道)。《時事畫報》以吸引受眾為目標,以圖畫為主、文字為輔,採用受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刊載攝影圖片、繪畫等內容。
第一,貼近平民大眾。當時的中國識字率不高,《時事畫報》注重貼近普通民眾,借助圖文之間的互相闡釋,以普通民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宣傳革命思想。《時事畫報》自誕生起就擔負著宣傳革命思想的任務,前三年基本上都是以“拒約”及路政風潮作為頭條新聞開展宣傳工作,傳遞“祖國將亡種將滅,新愁舊恨兩纏綿”的信息,借以宣傳群眾起來參加反帝愛國保種救亡的革命斗爭。為了使畫報能更進一步貼近平民大眾,潘達微和畫友們自覺地把文化藝術與政治緊密結合起來,站在時代的高度,抓住文化藝術要與時代休戚的命脈,反映社會現實,直接為政治宣傳服務,使之成為真正的“新民”的武器和工具。在形式上,力求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在畫中以粵語設計對白,或干脆配以方言小曲,使刊物更加通俗易懂,廣為流傳。
第二,圖文並茂。和一般意義上的報紙不同,《時事畫報》中的畫佔有重要地位,以“畫”為媒傳遞新聞,不能忽視其作為新聞的信息傳遞性質。敘述事件時圖文結合,能夠相互補充,更利於理解﹔對於一些不便直接明說的信息,採用畫中有“話”的方式隱含深意在畫中。
第三,連載革命小說。在中國文學史上,晚清是小說最繁榮的時代。大部分市民喜歡讀章回小說,小說是一種打開報紙暢銷之路的手段。小說與報紙的銷路有很大的關系,一部情節動人曲折、文筆洒脫優美的小說,常常就能抓住報紙讀者的眼球。報紙紛紛開辟小說連載欄目。《時事畫報》順應時勢,曾連續多期連載黃世仲的革命小說《廿載繁華夢》和《黨人碑》,每回都配有多幅插圖,從而使得《時事畫報》在民主革命事業中更加出色地發揮了輿論宣傳作用。
革命圖像的符號指向
“神話”是一個符號學概念。符號學理論認為,神話中存在著兩個符號系統:一級符號系統和二級符號系統,在一級符號系統中作為符號存在的東西,在二級符號系統中變成了一個能指。《時事畫報》用畫敘事,有限的能指傳遞豐富的內涵,在其出版發行的過程中,形成一套自己的符號系統,用特定的內涵意義固化或者凍結了所指意義的多樣性。描繪帝國主義、封建殘余的人物形象多經過夸張、變形,面目恐怖猙獰,有時候直接用凶猛的動物代替﹔在描繪大型的武裝起義時,用大山、大海渲染場景,在《惠州亂象》《惠州匪亂》中都有體現。
1906 年冬,孫中山在制定《革命方略》的時候,就提出了著名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何劍士當即據此創作了賀年漫畫《新國魂萬歲》,作品構思極為巧妙,畫面的能指是在一張寫有“亞細亞”的地氈上,中外人士簇擁著“新國魂萬歲”的旗幟歡歌載舞,地氈外邊,在插著“中國長眠地”的土地上,一些孤魂野鬼也破土而出,這些元素結合所要傳遞的意義是為新國魂歡呼喝彩,表現了革命黨人對革命前途的美好憧憬。
1908年,即光緒皇帝在位的最后一年,社會動蕩不安,清朝統治危在旦夕,革命者在宣傳民主自由的同時,不惜用犧牲生命來喚醒國人。是年第3期《時事畫報》,封面的“醒獅”漫畫,畫的是一頭昏睡黃毛雄獅,旁邊的男孩一手執獅子鬣毛,一手點燃爆竹,企圖以此喚醒獅子。醒獅,又名南獅,明朝以前發源於廣東南海縣,是廣州民眾再熟悉不過的傳統喜慶活動。每逢節慶,特別是春節,民間多以醒獅助興,長盛不衰,歷代相傳。《時事畫報》封面設計者聯想過年時羊城大街小巷放爆竹、舞獅子的景象,將本來被認為是驅邪避害吉祥瑞物、生動活潑的獅子,畫得暮氣沉沉、萎靡不振,旨在呼喚民眾,警醒中國。
1909年《時事畫報》第1期發表的《新中國萬萬歲》,從生成神話的角度來看,畫面內容的能指是“三個充滿青春活力在大掃除的孩童,春節前民間大掃除”,其所指分別是“辭舊迎新”和“中華民族的傳統的習俗”,結合生成的意義是革命黨人對新中國的出現充滿著渴求與祝福,並向人民傳遞著在新的一年中除舊布新、革命、改良的信息。圖像篇幅有限,所要表達的意義卻無限。《時事畫報》正是通過一系列民族符號元素的置入,為受眾共享的空間和時間體驗營造氛圍,它不僅喚醒了受眾記憶深處共同的記憶,還喚醒了相遇的體驗及團結之情。換句話說,通過圖像構建個體對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的情感體驗,將受眾全部統攝到“中國”這一共同體的字眼下,喚醒受眾對“中華民族”這一共同體的想象和認同,促進民族神話的生成和傳播。
總之,盡管中國在19世紀80年代已有畫報之刊,但作為一個專以面對下層社會,以提振民氣、啟蒙為主旨的宣傳革命思想的畫報,《時事畫報》可說是創新第一份。作為一份宣傳革命的期刊,《時事畫報》將讀者、自身和民族視為一個共同體中的成員,用民眾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傳播革命思想,宣傳愛國救亡的革命斗爭,在中西新舊交爭的環境下,發揮了報道時事、傳播新知、開啟民智的作用。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國對東盟地區的國家形象傳播戰略研究”(16BXW061)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廣東財經大學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