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巷短故事長:歷史街巷的影像化表達

王寧2019年08月08日08:37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巷短故事長:歷史街巷的影像化表達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位於江蘇省常州市區,東起和平中路,西至晉陵中路,始建於明萬歷年間。在其12.6公頃的范圍內,有11處各級文保單位、17處歷史建筑,被稱為“一條青果巷,半部常州史”。目前,對青果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對青果巷傳統民居的現有格局、歷史文化積澱、名人故居的考察和分析,對傳統居住文化的保護、規劃和開發進行研究﹔二是有關青果巷名人研究,如“一巷三杰”(趙元任、瞿秋白、周有光)、盛宣懷、劉國鈞、吳青霞等,從中挖掘常州和江蘇文脈的歷史綿延。

影視創作作為一種信息傳達手段,具有直觀化、受眾面廣、接受度高等優勢。將青果巷及其文化名人的人文精神影像化,研究其意義生產的過程,有利於尋求受眾認同,增強青果巷及常州名人名城的傳播效果。根據目前的研究現狀看,從影像化角度分析青果巷歷史文化的認同和傳承,具有較大的研究空間和研究價值。

對歷史文化遺存傳承與發展的表現與探索

青果巷歷史文化街區是常州城市無形無價資產的重要部分,以影像的形式對青果巷歷史人文及現代發展進行集體記憶構建,有助於恢復完善原有的記憶空間,創新式地繼承、發展和傳播傳統文化、民俗及特色文化。

經過4年的全封閉施工,2019年4月29日,青果巷中老建筑和老民居部分修繕完工,承載了常州歷史文化和家鄉情懷的青果巷街區煥新歸來。作為常州市區最完整、最負盛名的古街巷,青果巷並沒有被封閉性保護起來,共保留35戶原住民,形成結合文創、零售、民宿、輕餐飲,具有本土化、原創性和特色化的文化業態布局。2016年成立的青果巷歷史文化研究院,目前正在進行青果巷口述史項目錄制,邀請青果巷名人后裔以及普通居民講述“青果故事”。現已錄制60人,預期目標錄制300—500人,結合現代聲光電技術,形成青果巷記憶庫,更好地挖掘和傳承青果巷歷史積澱和文化內涵。

對人性美善和詩意生活的追求與弘揚

青果巷的文化亮點在於生於斯、長於斯的名人名士。經過甄別、提取和凝練,選擇最能代表青果巷文脈的名人符號及其精神思想進行編碼,通過影像化的手段生成深層次的內在機制,引發更廣泛的認同感。通過青果巷名人名士這一典型常州人文符號,以象征符號的重復與表征進行記憶重現﹔通過影像中的時空人物進行時代再現,建構集體記憶從而凝聚共識﹔通過影像化的表意方式,達到弘揚歷史文化與追求現代城市詩意生活的和諧統一。

從傳者——文本角度來看,傳播者及媒介對青果巷人文記憶的議程設置和塑造手段,主要在於通過情感共鳴、集體榮譽和現實再現等記憶引導方式,使集體記憶得以被建構。情感共鳴主要通過呈現青果巷的地理位置、地標、建筑故居,即以青果巷名人效應為抓手,通過鮮活的人物形象塑造,或是充滿傳奇的智慧人生,或是胸懷天下的商賈名家,或是為國捐軀的愛國人士。這些青果巷名人,在影像中留存、再現並傳播著常州精神,引發觀眾的共鳴和對家鄉由衷的熱愛之情,弘揚了人性的真善美和青果巷的詩意情懷。

城市形象的影像化與意義生產

對歷史街巷和傳統文脈的影像化表達和開發,其傳播方式更加多樣化、傳播速度更迅捷、受眾面更廣泛。有關青果巷影像中的常州城市形象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維度:首先是歷史人文記憶符號的刻畫,即影像藝術作品中涉及歷史傳統文化的內容(如電影《秋之白華》、電視紀錄片《紡織巨子劉國鈞》等)﹔其次是鄉愁老城記憶符號的刻畫,即影像藝術作品中涉及常州本土地方特色鮮明的內容(如青果巷原住民口述史等)﹔再次是現代性城市形象的刻畫,即傳遞常州現代城市信息、體現現代常州精神的內容(如電視劇《青果巷》等)﹔最后是結合影視產業對青果巷文脈和城市形象的塑造,進而提取影像中的基本元素和關鍵詞。

需要注意的是,在傳承歷史文化和弘揚人文精神的過程中,進行有關青果巷和常州影像作品的創作時,要善於借力多種文化傳播方式。在多元媒體時代的大背景和“互聯網+”傳媒生態環境的大視野下,媒介已從單純的載體變為意義生產的重要部分。在路徑方面,實現由單一平台傳播向多元立體化傳播的轉化,要關注網絡媒體、微電影等新興傳播渠道和形式。在內容方面,城市形象的完整構建過程同樣需要受眾的參與,影像藝術的創作者要把握文化傳播規律,探索有效的傳播策略,才能使受眾的解碼與編碼者傳達的意圖達成一致,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品位,如體現常州本土文化和地方特色的短片、網劇或一些小制作影像等。

從傳播平台和渠道角度,融合不同形式的傳統媒介與新媒體,如報紙、影視、微博、微信等,以及社會組織,如博物館、學校學院及相關研究機構,政府職能部門等互補互融,促進古街巷和城市文化認知和自信。影像傳播城市形象不僅需要創作人的自主性,也需要可控性,遵循政府指導,同時與社會團體等進行積極的合作,使城市文化保護和傳承更具體化和系統化。通過影像這類傳播面廣、接受度高的媒介,挖掘文化景觀和人物的獨特魅力,由文化吸引力推廣精神思想,提高城市競爭力,實現文化軟資源向文化軟實力的轉化。

巷短故事長,影像手段為塑造文化認同提供了新視角,豐富了文脈傳承方式,提升了文化傳播速度,拓寬了人文精神的受眾面。通過對青果巷和常州名人影像化認同和傳承中意義生產的探討,將歷史文化記憶符號的意義生成和影像中呈現的城市代表性景觀和人物結合起來,尋求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傳播的新途徑,進一步推動城市特色化發展,從文化的記憶之場彰顯其現代價值,增強城市居民的文化自信和凝聚力。

(本文系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符號學視野下常州影像傳播與城市記憶研究”(17TQD0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周有光語言文化學院)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