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提出,廣東要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並強調要“把基層治理同基層黨建結合起來”,為廣東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針對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新情況新矛盾新挑戰,廣東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責無旁貸承擔起“走在全國前列”的重大使命,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
1.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緊迫性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基層社會治理總體是好的,但隨著工業化、市場化、城鎮化、信息化深入發展,城鄉基層的經濟社會結構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發生深刻改變,對城鄉基層治理提出重大挑戰,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意義凸顯。
基層社會治理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在黨的全面領導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涌現出各種社會組織、民間組織和群團組織,多元思想交匯、社會群體結構復雜和社會組織架構變化顯著,導致社會治理難度加大,基層原有的碎片化、單一化管理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形勢。在此背景下,特別是在社會治理重心下移的條件下,如何處理基層黨組織與其他各類組織的關系、如何發揮各類組織在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這就需要在基層社會治理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引領作用,把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貫徹到謀劃基層社會治理的各項重要戰略政策和系列重大工作中,保証各級各類組織堅持正確政治方向,激發各類社會建設主體活力。通過強化自身組織建設,優化重構黨領導下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對各級各類組織進行統領整合、建立相互聯系,實現基層黨組織和基層社會管理的協作。
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是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升基層社會治理水平的需要。基層社會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礎環節。基層黨組織的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基層社會治理的質量和水平,基層社會治理的質量和水平反過來也會影響黨的執政根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社會各類人員流動性不斷增強,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日趨復雜,基層黨組織面對的工作對象呈現復雜性和多樣性,原有分散的基層力量和資源難以適應基層社會治理出現的新情況。與此同時,不少區域內黨組織共存但融合度不高,基層黨組織的設置和作用發揮出現重疊交叉現象,黨組織條塊分割、資源分散、黨員管理服務覆蓋面不廣、黨員平台欠缺等問題也不同程度存在,尤其是基層黨建工作統籌推進不足,尚未完全形成上下貫通的治理體系。這就需要通過加強黨建引領來解決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弱化、影響力弱化等問題,構建沉底到邊的基層社會治理組織體系,提升基層黨組織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能力。
廣東肩負著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任。廣東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要把廣東建設成為全國最安全穩定、最公平公正、法治環境最好地區之一,加快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這對基層社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當前,廣東仍存在某些基層黨組織的核心領導作用發揮不明顯、社會管理方式與手段滯后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社會長治久安和經濟發展。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提高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和服務能力,加快形成有效的社會治理、良好的社會秩序,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需要加快社會治理體制創新,深入推進平安廣東和法治廣東建設,引導社區群眾有序參與管理基層自治事務﹔需要發揚“敢為天下先”精神,探索並總結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新途徑新方法,走在全國前列,為全國其他地方提供借鑒。
2.把黨建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各方面和全過程
廣東地處我國改革開放前沿,面臨的許多突出問題都是其他地區未曾遇到的。近年來,廣東各地不懈探索,推進社會治理創新實踐,把黨建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初步構建起特色鮮明的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體系。
建強組織體系,以大融合創新治理模式。黨的力量來自組織,組織覆蓋和有效融合是黨組織發揮作用、引領治理的前提。廣東不斷擴大基層黨建工作的覆蓋面,把黨的組織機構延伸到各個領域、各個角落,同時積極探索創新黨組織設置方式,採取分類、聯合、挂靠等多種方式組建黨組織,健全完善四級黨組織體系,實現基層黨建工作全覆蓋。按照“扁平化”要求著力打破行政隸屬壁壘,推行街道“大工委制”和社區(村)“大黨委制”,有機聯結轄區內單位、行業及新興領域黨組織,構建覆蓋基層治理各領域的組織網絡。如深圳市充分發揮街道黨工委的“軸心”和“龍頭”作用,開展“黨建+小區業委會”“黨建+社區社會組織”“黨建+社區居委會”計劃,構建核心明確、統籌力強的區域化黨建組織體系,為各種社會力量創造發揮作用的機會和空間。
構建區域化黨建平台,克服黨的基層組織行政化傾向。過去,廣東有些地區的基層黨組織功能多是以行政性管理為主,“條塊分割”易造成“碎片化”。為此,廣東各地紛紛構建區域化黨建平台,統籌區域內各種可能提供的公共服務,規劃和配置資源,使得所提供的公共服務更加精准,更能滿足群眾需求,更多地向嵌入式服務轉變。同時,把黨的政治和組織優勢轉化為基層治理優勢,以公共服務引領帶動社會資源、市場資源的整合,引導多元主體參與社區治理,促進基層治理發揮實效。如汕頭市規范建設529個城市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和8個新興領域黨群服務中心,整合多方公共服務資源,提供精准的公共服務,使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找到組織、享受服務﹔江門市健全市、縣、鎮、村、組五級黨群服務中心,成功構建基層黨建“10分鐘服務圈”。
實施“南粵黨員先鋒工程”,打造基層社會治理“先鋒鐵軍”。做好基層治理工作,關鍵在黨組織領導班子和帶頭人,必須把選優配強黨組織帶頭人作為重中之重,優化基層黨組織設置。廣東制定出台了《廣東省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規范支部建設,著力打造基層治理的堅強領導核心。實施“南粵黨員先鋒工程”,分類制定黨員評星定級量化指標,發揮廣大黨員在基層治理中的先鋒模范作用。大力開展基層黨組織“頭雁”工程,突出強調選優配強鄉鎮、村黨組織領導班子特別是黨組織書記。實施“黨員人才回鄉計劃”,拓寬選拔基層優秀人才視野,打造一支基層社會治理“先鋒鐵軍”。如廣州越秀區實施“新時代黨建先鋒行動”,以“先鋒講習行動”“先鋒惠民行動”為重點,形成了一批惠及民生、覆蓋廣泛的“新時代黨建先鋒行動”項目﹔佛山市順德區以“黨群先鋒隊”為抓手,著力探索實踐基層社會治理的新模式,成為黨建工作一張亮麗名片。
把基層治理的工作關口前移,推動基層治理力量下沉。黨的工作最堅實的力量支撐在基層,最突出的矛盾問題也在基層。廣東把基層治理的工作關口前移,主動將人力、物力、財力沉下去、融進去。實施粵東、粵西、粵北“雙百鎮(街)社會工作服務五年計劃”﹔落實領導干部包片挂點聯系和研究解決問題工作機制﹔探索農村基層治理創新,建立村民理事會、鄉賢咨詢委員會等﹔將中央、省、市、區、鎮五級黨代表安排到村(社區)黨代表工作室(站)履職,探索出“黨代表聯系服務居民特色工作法”。如深圳全面啟動社區巡察,組建40多個巡察組對240個社區黨組織開展交叉巡察,發現和推動基層治理方面的問題﹔茂名先行開展村級組織向黨組織報告工作,推動民生微實事項目規范開展﹔湛江探索實行“街道社區吹哨、機關部門和黨員雙報到”機制,為群眾提供精准、有效的特色服務。
建構網格化治理模式,營造共建共治共享濃厚氛圍。“網格化”是以區縣為單位,將轄區劃分為城市網格、村居網格、企業網格,構成無縫對接的網絡,在發現和分析問題中解決問題,讓社會治理更快捷准確。廣東各地創新“小網格+大黨建”或“小支部+大片區”的治理模式,指定網格內單位及社區(村)黨組織作為責任單位,實現組織共建、資源共享、機制銜接、功能優化,扎實做好黨建引領社會治理的各項基礎工作。如珠海市以社區網格為單位建立黨支部,每個社區劃分成3到5個網格,以網格為單位建立黨(總)支部,為基層治理精細化管理夯實基礎﹔雲浮市在鎮村領域搭建黨建網格化平台,由各鎮組建“鎮—村—組”三級黨建服務網格,在每個自然村網格內建立黨員工作坊,設立若干個帶動力強、責任心強的黨員中心戶,帶動網格其他黨員定期聯系服務村民群眾。
讓來粵黨員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管理,拓展外來人口參與社會治理途徑和方式。廣東把流動人口吸納到基層社會治理隊伍中,破除外來人口管理難的難題。基層黨組織走出機關,組團式集結外來人口中的各界精英特別是流動黨員,讓來粵黨員參與公共事務決策管理。培育外來群眾的社區意識,營造基層民主協商和居民參與自治的良好氛圍﹔出台更具包容性的社會政策,推動城市戶口遷移政策的差別化調整﹔暢通外來人口參與社區治理的渠道,尊重其對城市發展決策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如東莞在外來人口較為集中的村居建立“勞動者港灣”,外來人口不僅能獲得便捷生活類服務,也能得到專業的法律咨詢、法律援助等﹔深圳加快推進外來人口集聚區黨建文化陣地建設,把村社區陣地建設成為引領服務基層社會治理的“紅色家園”。
實施“黨建+互聯網”,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廣東發揮互聯網大省的優勢,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廣泛應用到基層社會治理中,促進基層社會治理的規范化和治理功能不斷優化。有機整合信息管理系統和黨建服務、政務服務、社會服務及各部門職能,較好解決群眾參與基層治理“不願意”和“不方便”的問題。如深圳在全市黨群服務中心配置統一的綜合信息系統,逐步實現“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工協辦”,深圳地鐵福田樞紐黨群服務中心成為全國首個5G黨群服務中心﹔中山借力“互聯網+”和大數據,打造現代高效的行政服務大廳﹔惠州以解決基層真問題為導向,積極推進智慧政務、智慧環境、智慧城管、智慧消防建設﹔河源創立黨建網絡直播平台,把網絡直播平台打造成黨課移動課堂。
3.以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成效與經驗
廣東各級黨組織堅持基層社會治理的社會化參與、法治化引領、智能化支撐、專業化發展,增強了社會治理的整體性、協同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基層黨組織統籌資源能力得到增強。一批基層村居黨組織通過開展區域化黨建,實現了黨建資源跨區域、跨行業融合,統籌社會治理資源的能力明顯增強。基層社會治理溝通協調機制得到完善。區域內各黨組織有機聯合,進一步實現了基層黨建和社會資源配置的優化和組織力的提升。基層治理精細化程度顯著提升。網格化手段的應用和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台的搭建使得關於基層社會治安的各類數據庫體系得到快速完善,加上現代數字信息手段的日益豐富,顯著提升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程度。大抓基層的鮮明導向基本形成。廣東各級黨組織重視和關心基層、支持基層,加大投入力度,把資源、服務、管理放到基層,把社會治理的觸角延伸至基層末梢,使基層黨政組織的職能體系與治理能力得到持續加強。平安廣東、法治廣東建設取得重大進展。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正在加快建立、公共安全網越織越密,深入推進治安源頭治理和綜合治理成果,各項主要工作指標名列全國前茅。
廣東根據實際著力推進基層黨建與基層治理的深度融合,不斷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基層社會治理全過程各方面。基層黨組織是基層各個組織和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隻有確保基層黨組織的領導地位不動搖、戰斗堡壘作用不削弱,基層治理才能沿著正確方向健康發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必須確保從民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出發,從群眾反映最強烈的事情改起,暢通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渠道,使群眾成為基層治理的真正主力。堅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推動各地立足自身基礎條件和人文氛圍等實際,確定基層治理的發展思路和推進策略。加強現代信息技術支撐。把信息技術、智能裝備、數據服務引入社會治理實踐,提高基層社會治理的智能化水平。強化制度機制保障。大力推進制度建設,推動基層黨建制度與基層社會治理機制有機銜接,將基層社會治理的相關內容和指標納入基層黨建工作考核評價機制中,實現基層社會治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強化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基層社會治理,人才隊伍是支撐,必須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質量優良的骨干隊伍,以基層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同時注重社會治理專業隊伍建設,精心培育治理骨干,提升專業化治理能力。
(作者:丁晉清,系廣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