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呈現書寫與生命的辯証法

——讀《書與信中的舊時光》

楊光2019年08月07日11:22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呈現書寫與生命的辯証法

  仔細讀完呂振的《書與信中的舊時光》(花山文藝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恰如書名中的“時光”一詞,這本書帶給我的所有沖擊都與時間相關,這時間是關於書和信的,更是關於那些書和信背后的記憶與生命的。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曾言:“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如果說,就治理國家而言,文學的書寫是一項重要的事業,這是魏文帝對文學與政治關系的深切洞察。那麼,當他將“文章”與“不朽”聯系在一起時,曹丕的個體生命意識佔據了這一判斷的重心。“不朽”這種超越時間的存在狀態,今天的人們似乎很難體驗到它的真正意味,與之相對的“似水流年”更易於打動滾滾紅塵裡的芸芸眾生,如同微信朋友圈裡那些此起彼伏的好友動態。然而,若我們略加深思就會發現,包括文學在內的任何書寫,其出現與流傳的內在肌理之中,其實都蘊含著將肉體生命的精神意識活動外化出來的原初沖動,因為書寫總意味著為那曾經活躍的精神尋找一個合適的安頓之所,這文字鑄就的家園使精神的記憶不再局限於必然衰老與腐朽的血肉之軀。雖然文字、書籍難以完全免除湮滅和腐壞的命運,但當我們今天仍然能在經史子集中與過往的聖賢們展開心靈的對談時,亦可體認到書寫是一種超越時間的“不朽”這句話的意味。由此,當讀到《書與信中的舊時光》裡那些曾經的過往,你會赫然發現,這些書與信無一不是科幻電影裡“時間機器”的現實版本。它們引導著我們穿過縱橫交錯的時光隧道,將其承載的每一個生命片段從歷史或有意或無意的遺忘中拯救出來,讓我們得以跟隨作者探尋的腳步去觸摸魯迅、老舍、汪曾祺、何滿子、蔡儀、屠岸、王蒙等書寫者寄托於文字之間的記憶體溫。

  “讀書,會啟發我的智慧,陶冶我的情操,使我的精神生命更加充實。寫作,是我豐沛情感的自然流淌,每當回味自己的文字,就知道我在某時某刻曾經這樣思考過,曾經以這種方式將生命鐫刻下深痕。”書中這段夫子自道雖然直白,但在我看來卻頗為簡明地說清了書寫、記憶與生命之間難以分割的內在關系。某種程度上,這段文字可以視作連接本書所寫的那些書信、事件、人物與本書作者、讀者之間復雜關聯的把手和樞紐。細細梳理一下,可以看到,通過本書的寫作,作者將自己的閱讀記憶和生命記憶鐫刻在文字之中,而作者的這些記憶又均與其所撰寫的人物息息相關。在魯迅故居裡,在王朝聞的著作中,在莫言的講堂上,作者與他筆下的這些作者一一“交談”著。在用筆進行的交談中,作者“從一切可能被保留的東西中挑出值得保留的東西”(法國當代哲學家斯蒂格勒語)。因此,他不是在單純地復述已經過去的人和事,而是在打撈時間角落中的書信,在重新敘述這些人與事的過程中,經由自己的書寫再度闡釋了它們,建構了它們。恰如任何記憶必須是對現在進行的挑選。“挑選”意味著總有些東西被拾起來,有些則被放下,那些被放下的就是被遺忘的。這是記憶與遺忘的辯証法,也是書寫與生命的辯証法。正是在這個辯証法中,作者以自己的書寫,撿拾起那些因各種不明緣由被人們遺忘丟棄的信件與簽名書背后隱藏的種種過往,他人的遺忘成就了作者的記憶。而這些被遺忘的過往經由《書與信中的舊時光》中的文字重現於人們的記憶中,過往成就了現在。

  最能體現這一點的當屬本書第三輯“讀札”,作者釋讀了從各種渠道收集的15份書信和手稿,並影印了原件,最大限度地再現了書信的原始風貌和完整內容。這是書中既有閱讀趣味也有學術價值的一部分,其中不乏新發現的文學史料,比如兒童文學家陳伯吹《頌〈同一條江〉》手稿、戲劇理論家郭漢城《念奴嬌》手稿、陳涌介紹作家草明傳記出版的信函等。除這類令人矚目的新發現史料外,更令我感興趣的是作者並沒有滿足於對原始書信史料的簡單呈現,而是千方百計通過網絡搜索、查找檔案等各種途徑,力求深入書信所處時代的歷史語境,發掘書信背后的隱微故事。也正是由於這種頗見考據功夫的“釋讀”,作者完成了對過往人事的闡釋與再建構,生動而具體地呈現出記憶與遺忘、書寫與生命的辯証法。

  比如《陳鳴樹致陳涌信札釋讀》一文,作者從一冊舊書中偶然發現了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鳴樹1981年寫給文藝理論家陳涌的一封信。在信件中,陳鳴樹對自己年輕時錯誤批判陳涌的魯迅研究充滿了反思與歉意。作者逐一介紹了該信涉及的所有人物,並將當年陳鳴樹寫的批判文字以及后來當事雙方對彼此的評價文字細細梳理。通過這種考釋式的書寫,知識分子真誠的反思與寬容的胸襟躍然紙上。這封被遺忘的信宛如歷史的“漂流瓶”,被偶然打撈到今日的岸邊。在有心人揭開瓶蓋的那一刻,懺悔與諒解的過往身影中折射出來的遺忘與記憶、書寫與生命、過去與現在等重大問題剎那間穿過層層時光迷霧,再一次照射進當前的時代與文化現實之中。當年的書寫者們已經逝去,而他們的精神對今天的書寫者們而言依然鮮活如初。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書與信中的舊時光》當然不是完美無缺的一本書。書中的文章尚缺乏一些文學書寫應有的美感和藝術性,有些文章敘述較為平淡,如稍加潤色會更具可讀性和趣味性。不過就像朱光潛曾經說過的,人生的美好恰在於其永遠的不完美。如果書寫是生命與記憶的另一種存在方式,那麼,不完美的書寫也許才是書寫本來的樣子。

   (作者:楊光,系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