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文萃
在過去九年時間裡,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逐步轉入中速增長。在此背景下,激發新增長動能是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在我看來,經濟增長新動能有以下五個來源。
低效率部門的改進。我國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回頭看一下,低效率的窪地還是不少。例如,能源、物流、通信、土地、融資等基礎性成本高,城鄉之間生產要素流動受阻等。為了解決這些問題,首先要完善產權保護,建立起穩定的法制保障的環境﹔還要進一步推動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從過剩產業、低效領域、其他資本更適合發揮作用的地方退出,集中到社會保障、公共產品領域中“卡脖子”的技術產品或產業、國家安全、環境保護等領域﹔國有資本要區分戰略性投資和財務性投資﹔促進各類企業公平競爭,按照負面清單改革市場准入,突出重點﹔加快城鄉之間人員、土地、資金等要素的雙向自由流動,在大都市圈范圍內的鄉村地區,應允許鼓勵城鄉居民置業創業、共建共享,城鄉居民宜城則城,宜鄉則鄉。
低收入階層的收入增長和人力資本提升。中國目前中等收入群體大概有4億人,主要分布在一二線城市。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能有所提高,接近或達到中等收入水平,將會形成很大的需求增長空間,直接提供增長動能。我們需要使中等收入群體人數增加一倍,由目前4億人增加到8到9億人。在此過程中,尤其要解決好農民進城的基本公共服務問題,保障他們的“城市權利”。同時,要建立反貧困長效機制,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機會公平。
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一方面,經過多年的消費增長,我國中等收入群體對商品的消費趨於飽和,增長趨於平緩﹔另一方面,包括醫療、教育、文化、娛樂、養老、旅游等在內的服務性消費進入快速成長期。服務性消費正在成為拉動消費結構和產業結構升級的新主導產業。因此,應當推動制造業和服務業的融合發展。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促進二者融合發展,從人才、技術到企業內部結構調整、企業間購並重組等,都需要在要素培育、政策配套方面給予支持。
前沿性創新。以往我們的創新基本上是一種“適應性創新”,創新的最大短板是基礎研究滯后,需要培育和完善新思想脫穎而出的自由探索環境。如果我們沒有一個諾貝爾獎級成果能夠大量涌現的土壤和環境,創新到了一定程度是缺少后勁的。推動創新,首先要堅持企業作為創新主體不動搖,既可以把技術轉化為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也可以讓技術推動科學前沿重大問題的突破﹔由國家集中資源開展的創新項目,應聚焦於公共產品范圍內的核心技術問題﹔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聚集,為創新打下好的基礎﹔在創新活躍地區,可設立若干個高水平教育研發特區。
綠色發展戰略。綠色發展包括但不限於污染治理、環境保護,從綠色消費到綠色制造、綠色流通、綠色融資,再到綠色創新,一個完整的綠色產業鏈逐步形成。綠色發展不是對傳統工業化模式的修補,而是與之相競爭並可能獲勝、更具優越性的一種新發展模式。綠色發展將重新定義產出與投入、收益與成本,力圖將人類經濟活動與自然之間相互沖突的關系,轉化為相互融合和促進的關系。推動綠色轉型,不僅要做減法,更重要的是做加法和乘法,使綠色發展成為新的消費動能、創新動能和增長動能。
總體來看,上述五個經濟增長新來源有三個特點:一是對制度質量的要求較高,不完善的市場經濟是無法適應的﹔二是增量更多以普惠方式呈現﹔三是增長大多是“慢變量”,對耐性、韌勁、戰略定力的要求明顯提高了。激發五大增長新動能,需要推動重點領域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
(作者為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