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合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

成長春 陳曉峰2019年08月05日08:3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合力推進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

【成果發布】

先進制造業(集群)是一個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標志,也是提升全球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的區域根基。長江經濟帶沿線聚集了全國44%的工業總量和50%以上的新興產業總產值以及全國三分之一的高校/科研機構,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嶄露頭角,已成為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但總體而言,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發展仍具有較突出的路徑依賴特征,無論是單體企業的競爭能力還是產業整體的協同創新優勢與發達國家(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把握破除舊動能和培育新動能的關系”“正確把握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這些重要論述對於把長江經濟帶打造成為有機融合的現代化經濟帶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現實瓶頸

新舊動能轉換進程偏慢,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較為突出

產業鏈協同度較低。長江經濟帶沿線省市近年來提出了不少差異化協同發展的新目標新舉措,但在具體落地過程中整體協同程度較低。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產業發展水平高,希望提高部分行業准入門檻﹔中西部地區產業基礎薄弱,仍希望支持發展能源、資源型產業。由於區域發展的階段性差異,尚未形成大規模的產業梯次有序轉移。

產業同構現象明顯。在不同流域內部,由於經濟發展階段相近,各地的重點或主導產業多有雷同,區域比較優勢和協同創新優勢不能充分發揮。沿江11省市中將電子信息列為主導產業的有9個,將汽車、石化、裝備制造列為主導產業的有6個,尚未形成“錯位”與“互補”。多數產業在新業態新模式探索方面仍顯不足。

關鍵核心技術供給不足,創新產出質量與產業層級有待提升

關鍵核心技術短缺。區域內缺乏全球頂尖的公共研發載體,上海張江高科技園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發揮了一定的前沿引領能力,但總體尚待提升﹔尚待形成從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到產業轉化等梯次銜接的共建共享機制。對於“卡脖子”的重大科研任務和關鍵性技術,缺乏長期、穩定的聯合攻關組織形式,“政產學研用”尚未形成閉環。

薄弱環節逐步顯現。長江沿線省市都有先進制造業布局,但創新產出質量、產業層級仍處於低端。部分企業仍以加工技術和生產工藝改良活動為主,工藝先進但產品不高新的現象仍然存在。先進制造企業不少,但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不多。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質量有待提高。

市場決定性作用發揮不足,體制機制關鍵環節有待打通

決策落地有待協同推進。飛地經濟、共建園區等模式涉及不同行政區的合作,合作雙方面臨經濟指標統計、農地佔補平衡、稅收分成等利益博弈,尚缺乏行之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人才資源的互認、共享、補償機制也是地方反映較多的問題,客觀上限制了人才流動。

行政與市場需緊密結合。企業合作方面,依靠主管部門、產業園區推動居多,完全基於市場考慮的企業自發協同較少。由於缺少市場調節機制以及產業輸出地與承接地的利益分配機制,“外轉項目變內遷”的成功案例尚不多見。

國際化營商環境有待優化,先進制造業需要前瞻性布局

部分城市在基礎領域商事制度方面與國際逐漸接軌,但仍缺乏必要的教育、醫療配套服務,對國際人才吸引力不足,導入國際資源時面臨諸多障礙。加之國際經貿環境的影響短期內無法消弭,很多企業家觀望情緒重,部分省市產業布局缺乏科學預判,先進制造業投資比重持續回落。

關鍵舉措

規劃先行、高端引領,調整優化先進制造業空間布局

統籌布局、分層管理。對《長江經濟帶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方案》《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指南》落實情況進行階段性評估,找准關鍵問題或難點,由國家層面統籌協調先進制造業空間布局,做到有扶有控、分類指導。注重先進制造業基礎設施和信息一體化工程的互聯互通、開放共享並拓展其服務半徑,以市場手段切實提升高新技術產業關聯度和集聚度,避免城市群內部對優質資源或產業項目的惡性競爭。

主體集中、區域聚集。建議對現有規劃進行有序銜接和動態調整,著手編制一系列小口徑、專業化的規劃文件,並發布相應的指標體系,為先進制造業協同發展提供坐標方位和具體參考。同時,淡化區域指向、強調功能聚合,在長江經濟帶“5+10”重點產業集群中應重點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優勢產業,加強窗口指導,提升產業質量,注重服務配套,打造高科技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領軍企業。

錯位競爭、優勢互補。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組成了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的縱橫兩大高地,在環保合規、技術可控並符合產業發展需求的前提下,長江中上游城市可以選擇性承接部分沿海經濟帶的產業轉移。在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亟待加強人才交流、信息認証、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合作。

匯聚創新資源,強化要素支撐,由“創新賽跑”向創新協同轉變

匯聚創新資源。建議成立國家級產業研究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建設開放式技術研發和轉移平台,設立聯合研發機構,組建技術共同體,推動科技創新平台與市場對接。圍繞產業鏈構建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在境外設立分院,遴選來自海外一流學術機構的科學家,就地開展高水平研究,項目完成后轉移至境內。

強化要素支撐。通過改善科技資源投入結構加大對相關企業發展專項資金項目傾斜力度,鼓勵龍頭企業建立更多研發機構。對於科創資源和創新型領軍企業較多的地區,應爭建國家級制造業創新中心,由點帶面推動創新生態體系和先進制造業持續研發實力提升。科技型中小企業要善於“借船出海”,找准點位后和優勢企業精准對接、聯合創新。

精准、巧妙施策。利用大數據、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建立長江經濟帶人力資源市場,在推動人才資源互認共享、社保一體化等方面出台實質性政策﹔建立跨區域人才聯合培養機制,推動科技工作者多點執業,在公共研發平台中可引入項目經理負責、多方入股與協同治理模式﹔積極構建線上線下結合的技術產權交易市場,主動推進長江經濟帶智庫聯盟建設,為長江沿線的技術/知識轉移、學術交流和科技金融服務提供平台。

統一產業發展標准,改革組織管理模式,探索園區協同新路徑

培育生態體系。推進園區產業發展標准、環保標准、考評機制、信息/服務標准化工作,統一准入門檻和服務細則,強調戰略聯動與規劃協同,避免惡性競爭。以公司化為載體,探索建立產業合作區、創新孵化區,從注重產業集群打造向強化創新生態體系培育轉變,並積極鼓勵園區企業向服務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打造“開放合作、自主可控、接軌國際”的一流產業園區。

打破行政壁壘。推廣北京中關村、上海張江、武漢東湖等“1+N”管理體制,以龍頭城市帶動、整合沿線其他城市的先進制造業資源,讓沿線各地高效享受科技產業協同的政策紅利。進一步充實完善當前“長江流域園區合作聯盟”等創新合作機制,爭取擴容“G60科創走廊”版圖,積極謀劃體制機制對接、功能融入的創新聯盟、金融聯盟等。同時,深入推進沿江園區各類創新政策跨區通兌以及營業執照、工業產品生產許可証等全流域通辦。

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多元發掘海外市場,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市場與空間雙維度拓展。結合全球產業鏈布局新動向,明晰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在全球生產網絡中的位勢,設定高定位發展目標,發布“長江經濟帶全球節點城市白皮書”,以此為主題定期召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學術論壇。同時,將長江經濟帶先進制造業深度嵌入全球價值鏈和創新鏈,增強與世界市場的黏合度,並拓展高新技術產品對外出口渠道,開辟非洲、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市場。此外,重點打造上海進博會品牌,支持重慶成為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永久性會址。

引進來與走出去有機結合。建立對接國際的技術引入平台,加大重點實驗室和高端學術研究平台的引進扶持力度。選擇國際對接主體,聚焦科技大國和關鍵小國,切實解決項目本土化以及落地后的服務協同問題,注重運營管理團隊組建、國際化社區打造,以及項目落地后與本地高校、產業的互動協同,形成能突破產業關鍵技術並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圈。同時,積極鼓勵一批有實力的先進制造企業在海外布局研發中心和技術儲備中心,並給予適合的稅費減免。

整合有效資源,平衡利益關系,創新協同發展體制機制

整合資源、聚焦重點領域求突破。各相關部委應對已頒布的長江經濟帶各類名號進行盤點整合,清理重復建設項目,統籌相關功能區域,避免行政資源和市場資源無用消耗。率先在部分優勢行業中有計劃、有步驟地攻克一批難點、痛點技術,制定引領產業發展新趨勢的領航標准。同時,支持和鼓勵沿線重要節點城市布局更多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從而改變缺乏重大引領性原創成果和新興產業源頭支撐的現狀。

求同存異、平衡利益關系謀發展。重大產業項目跨地區遷移時,應盡量讓轉出地區在產業上不吃虧、讓承接地區在生態上不吃虧。建議可由轉出地負責運營,地方稅收留成大部分用於園區發展,GDP、投資等指標和稅收按照雙方所佔股份分成。同時,逐步落實科技創新券等優惠政策各區域通兌使用,解決跨地區政策不通用的痼疾。政府部門要當好“清道夫”和“店小二”,強化績效評估與動態監管,各項政策要有實質性利好和示范引領功能。

強化保障、創新融資機制促升級。從金融服務、融資渠道等方面看,應在創新成果轉化的初級階段,進一步加大對發明專利申請的資助力度,鼓勵天使投資基金(或社會資本)盡早介入,並逐步完善風險評估體系和退出機制,適時推出精准化的成果轉化基金,不斷提升各項扶持政策的受惠面和影響度,注重政策延續性和穩定性。同時,可考慮逐步降低先進制造企業的稅費和成本,尊重、引導企業家的創新意願,並提供跟蹤反饋服務,真正激發企業轉型升級與協同發展的內生動力。

(作者:成長春,系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通大學基地主任﹔陳曉峰,南通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重大戰略研究﹝17JZD024﹞”成果)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