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李震 陳再齊2019年08月05日10:07來源:南方日報

原標題:以創新引領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

省委省政府最近印發的《關於構建“一核一帶一區”區域發展新格局促進全省區域協調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推動北部生態發展區綠色發展”,為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指明了方向。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結合北部生態發展區發展實際,在科技、產業、金融、文化、制度等方面不斷創新,才能實現綠色發展。

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綠色發展動力。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已經到來,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不斷推進,綠色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綠色科技創新因不同的視角而具有不同的內涵。從目的論視角看,綠色科技創新以經濟運行成本和生態負效應最小化為目標﹔從系統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要促進人地關系系統的協調發展﹔從過程論視角來看,綠色科技創新是由綠色科技研發到成果轉化、再到產業化的循環過程。北部生態發展區的整體創新氛圍和實力雖遠不如珠三角地區,但不少地市在傳統的工業基礎上,經過長期發展,培育出了一些具有較好技術實力和市場基礎的優質企業。應充分發揮北部生態發展區龍頭企業在創新中的堡壘作用,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與創新產出水平。鼓勵骨干龍頭企業成立企業研究開發院、各類工程技術中心和實驗室。鼓勵龍頭企業加強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通過整合省部院創新資源、開展產學研合作,協同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此外,科技創新是一種可以流動的資源,要積極借助外部科技創新成果來促進自身綠色經濟發展。

加快結構調整和集聚,推進產業創新發展。從綠色發展角度來講,產業創新需要實現結構調整和集聚發展。在結構調整方面,既要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也要把高新技術融入和滲透到各個傳統行業之中,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改造。在集聚發展方面,通過產業鏈協同,促進特色生態產業園區發展。經過長期發展和產業轉移,北部生態發展區形成了一批特色生態產業園區,如梅州梅興華豐產業集聚帶、韶關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河源深河產業共建示范區、清遠廣清產業園、雲浮氫能產業基地等。通過市場競爭,這些特色生態產業園區逐步形成了頑強的生命力和市場優勢,也積累了較為扎實的技術基礎。要加大資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在實現產業鏈整體改造升級的基礎上,提升特色生態產業園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和競爭優勢。

加快綠色金融創新,增強金融支撐能力。當前,綠色發展還面臨著一定的金融約束,對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帶來了一定的影響。由於綠色發展項目的資金需求量大且回收周期長,在啟動階段缺乏吸引力,需要探索建立綠色發展專項貸款等機制,引導社會資本積極進入綠色發展大格局中。同時,要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綠色低碳和循環經濟項目提供融資服務,為綠色發展提供信貸支持。此外,探索完善歸屬清晰、權責明確的資源能源產權制度,賦予各類資源能源更大的抵押權和轉讓權。

推進文化創新,形成綠色發展的文化氛圍。任何一種發展模式都離不開文化的浸潤,綠色發展更是如此。綠色文化的創新和普及,才能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到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綠色發展奠定更加牢固的根基。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十分注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積澱了深厚的綠色傳統文化,北部生態發展區也不例外。要從優秀的綠色傳統文化中汲取綠色發展的智慧,與時俱進,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培育與新時代相適應的綠色文化。鼓勵和支持以綠色為主題的文化宣傳,借助典型人物和事件,以點帶面,促進綠色文化成為大家的共識。引導企業構建綠色企業文化,採用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承擔保護環境的責任。鼓勵人民群眾提高生態文明意識,自覺形成綠色、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進制度創新,提供綠色發展的堅實保障。制度創新是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要在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框架內推進政策和制度創新,為綠色發展建立良好的制度環境。探索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把生態環境成本納入經濟發展成本之中。加強生態環境信息監管,逐步實現信息全面公開,探索建立突發環境事件信息披露機制。逐步健全環境保護決策公眾聽証制度,鼓勵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全過程並進行監督評價。

(作者分別系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和研究員)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