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新中國民生發展70年的歷史,就是讓人民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征程中獲得更多實惠的歷史——

社會建設:奏起增進民生福祉交響樂

楊宜勇 黃燕芬2019年08月05日08:39來源:北京日報

原標題:社會建設:奏起增進民生福祉交響樂

核心觀點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社會結構不斷高級化,與經濟結構的契合度不斷提高。

社會功能逐步增強,公平正義進一步弘揚。

社會組織普遍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社會建設從來就不是孤立存在的。新中國社會建設的70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可或缺,並且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並駕齊驅,一路高歌,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偉大進程中,奏起增進民生福祉交響樂。

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

●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不斷健全,服務質量顯著提高

改善民生是社會建設的首要任務。70年來,我們黨和政府特別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公眾性、公用性、公益性和非營利性,是社會事業最主要的特征。現在社會事業的概念正在朝著公共服務的方面轉變,其中既包括過去特別強調的基本公共服務,也包括強起來以后的非基本公共服務。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基本公共服務方面也是一窮二白。經過70年的努力奮斗,我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質量在人均GDP一萬美元的發展中國家裡面算好的,集中表現在受教育水平偏高、平均預期壽命排位居前,實現了比較充分就業。

●社會結構不斷高級化,與經濟結構的契合度不斷提高

結構優化是社會建設推進的重要標志。中國當代的社會結構具有公正性、合理性、開放性的重要特征。

一是勞動力的產業結構發生躍遷。在過去70年中,無論是中國的勞動力產業結構還是GDP的產業結構都經歷了兩個歷史性大跨越,首先是工業超過了農業的比重,實現了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的跨越﹔其次是服務業超過了工業的比重,實現了從工業社會到服務業社會的跨越。

二是人均收入高速增長。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隻有69.29元,到2018年發展到28228元,70年名義收入增長了406.4倍。

三是所有制結構持續發展,民營經濟成為拉動就業增長的重要力量。改革開放前非公有制經濟佔GDP的比重不到1%,到2018年發展到60%。2018年12月,城鎮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人數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5.7%和6.7%,增速分別高於城鎮就業人員3.4和4.4個百分點。

四是空間結構不斷優化,中西部地區成為就業增長的新支撐。2018年,中西部地區積極承接國內外產業轉移,發展后勁不斷增強,有力支撐了就業增長。2018年,在中西部地區務工的農民工人數為12044萬人,比上年增加378萬人,增長3.2%,增速快於全國2.6個百分點。

五是在人口總量翻番的情況下,過去70年中國城市化依然大幅度向前推進。1949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隻有10.64%,到2018年,中國的城市化率達到59.58%。

●社會功能逐步增強,公平正義進一步弘揚

新中國70年的社會建設,有力地促進了保障公民的社會經濟權利,其中包括:財產權、勞動權、休息權、繼承權、物質幫助權、離退休人員社會保障權。社會經濟權利是指公民根據憲法規定享有的具有物質經濟利益的權利,是公民實現基本權利的物質上的保障。進入新世紀以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的巨大發展,小康目標的實現,黨和國家把維護和解決社會公平正義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全黨不僅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而且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加強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建設,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社會組織普遍發展,積極參與國家治理

社會組織發展是社會建設的有效支撐。截至2019年2月9日,全國社會組織數據系統顯示全國登記社會組織已超過81.6萬個,其中民政部登記社會組織2300個。社會組織在過去70年有了長足的發展:一是不斷規范管理社會組織,各級社會組織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專項行動持續開展,廣大社會組織積極參與扶貧濟困﹔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突破100萬人,各類志願服務活動廣泛開展。二是大力推進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的立法,完善社會組織管理法規政策,依法做好社會組織的管理,更好地發揮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新中國70年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

回顧新中國走過的70年,社會建設之所以能夠取得令人驕傲的成就,與我們行之有效的好做法是分不開的,這些可以歸結為社會建設的基本經驗,值得高度肯定和發揚光大。

●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黨的領導

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過去70年,無論是經濟建設還是社會建設,我們都特別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核心地位和支部建設全面覆蓋。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的第一條。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各級各部門黨委(黨組)必須樹立正確政績觀,堅持從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大局看問題,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增強政治意識是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的首要條件,各級社會建設相關部門必須進一步增強政治意識,提高政治站位,堅定政治自覺,把握政治方向這個生命線,始終堅定正確政治方向,牢牢站穩政治立場。新中國70年的歷史証明:凡是黨的領導有力的時候,社會建設就闊步前進﹔凡是黨的領導弱化的基層,社會矛盾就比較突出。

●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守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

過去70年,在社會建設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堅守人民的利益高於一切的具體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是一個抽象的、玄奧的概念,不能隻停留在口頭上、止步於思想環節,而要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民心是最大的政治。在社會建設工作中我們一定要以服務人民為中心,既不能以有關社會建設部門為中心,也不能以社區機構為中心。我們的社會建設事業隻有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願,尊重人民群眾對社會政策的參與權和知情權,尊重人民群眾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選擇權,才能確保社會建設工作服務質量的全面提高。新中國70年的歷史証明,凡是社會建設脫離群眾的時候,社會建設就缺乏活力。凡是社會建設緊緊依靠人民群眾的時候,社會建設總是生機勃勃。

●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不斷深化改革

改革是不竭的動力。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堅決破除一切不合時宜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這表明改革進入深水區,要啃硬骨頭、要闖險灘。習近平總書記特別強調: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如何以制度創新來推動社會建設工作改革,使改革態勢躍出局部進而延展到全局,使改革力度穿透表面抵達矛盾匯聚的深處,使此項改革與彼項改革建立起穩定的連接體系,考驗著各級社會建設工作相關部門的改革智慧與治理水平。社會建設工作不改革沒有出路,唯有堅持全面深化改革的路線方針,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才能開創新時代社會建設工作的新局面。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社會建設工作改革、系統設計社會建設工作改革、全面推動社會建設工作改革。因此,社會建設既要著力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又要善於運用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手段全面改善社會建設工作,進而不斷提高社會建設工作與基本公共服務的水平和質量。新中國70年的歷史証明:凡是社會建設堅持改革的時候,社會建設的功能就會不斷完善﹔凡是社會建設脫離改革的地方,社會結構就出現僵化。

●社會建設必須始終堅持全面依法治國

“法治興則國家興,法治衰則國家亂”。全面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2018年3月全國人大新組建了“社會建設委員會”,其主要職責是負責研究、擬訂、審議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民政事務、群團組織、安全生產等方面的有關議案、法律草案,開展有關調查研究,開展有關執法檢查等。這一設計是為了適應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需要,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管理,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領域法律制度建設。新中國70年的歷史証明:凡是社會建設依法推進的時候,社會建設就秩序井然﹔凡是社會建設沒有章法的地方,社會建設總是一團亂麻。

●社會建設必須始終注重不斷改善民生

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們黨搞革命、搞建設、搞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的宗旨的根本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証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平安中國,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居樂業。”新中國70年的歷史証明,凡是社會建設注重改善民生的時候,老百姓就有幸福感﹔凡是社會建設不注重改善民生的地方,老百姓總是不滿意。

總而言之,總結過去新中國民生發展70年的經驗,就是要讓人民在未來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中獲得更多的實惠。“山再高,往上攀,總能登頂﹔路再長,走下去,定能到達”。唯有“人民有信心,國家才有未來,國家才有力量”!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發展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通訊作者)】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