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牢籠天地,博極古今,折中周秦諸子,集漢前思想之大成。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隨著馬王堆漢墓帛書、郭店簡、上博簡、清華簡、北大簡等簡帛文獻的大量出現,掀起了一股以出土文獻對讀校理古代典籍的熱潮,成果紛出,新意屢現。但就《淮南子》而言,雖然前有老一輩學者於省吾《雙劍誃諸子新証·淮南子》、楊樹達《淮南子証聞》等間或利用甲骨、金文、簡牘等出土材料校讀《淮南子》,多發新論,信而有征﹔后有張雙棣《淮南子校釋》、蕭旭《淮南子校補》等亦注意使用新出土簡帛材料解決一些疑難問題。但整體看來,專注於利用出土簡帛研究《淮南子》的學者比較少,所得成果仍稍顯不足。
簡帛本《淮南子》尚未發現,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學界以出土文獻考察《淮南子》的熱情,但《淮南子》的“類書”性質和雜採眾書的成書方式,使其與諸多簡帛文獻都產生了或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如《淮南子》有多處征引馬王堆漢墓帛書《黃帝四經》的痕跡﹔《原道訓》《天文訓》就宇宙起源問題的討論與郭店簡《太一生水》、上博簡《恆先》頗為相似﹔《繆稱訓》與郭店簡《性自命出》論情文理相合﹔《覽冥訓》論御馬一段文字當是採自銀雀山漢簡《唐勒》篇﹔《兵略訓》與銀雀山漢簡“兵法叢殘”十五篇亦有關涉。因此,輯錄《淮南子》與出土簡帛相合內容,進行文本對讀,十分必要。一方面可以利用出土簡帛校正《淮南子》,促進《淮南子》的文本校勘,加深《淮南子》的思想解讀,並重新認識相關古籍的成書、真偽、定型、文本等問題﹔另一方面,以《淮南子》為支點,有助於進行釋字、補正闕文、疏通文義等方面的簡帛文本整理,亦有助於出土簡帛的學派屬性、思想來源及學術價值等問題的探討。因此,運用出土簡帛從事《淮南子》的相關研究有一定學術意義,需要進一步展開。
其一,利用出土簡帛中的相關材料可以深入討論《淮南子》文本的生成及流變,特別是其中“公共素材”的時代、來源與流傳問題。《淮南子》採錄了大量前代典籍的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寓言、警句及民間諺語等“公共素材”,這些公共素材是中國早期敘事文學的重要材料,《淮南子》將其吸收進來,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其文學意蘊,加深了《淮南子》文本的文化元素。對這些公共素材的來源進行分析有助於從文本角度考察《淮南子》的成書。出土簡帛中就有不少這方面的材料,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故事型公共素材,如上博簡《容成氏》、郭店簡《唐虞之道》講述的上古帝王的傳說故事,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戰國縱橫家書》記載的大量春秋戰國歷史故事等。這些故事又同時互見於《淮南子》和其他史傳、諸子文獻,不僅數量多,而且文本結構互有差異,故事情節有詳有略。此類故事的綜合探討可以回溯《淮南子》的文本生成及文本差異的深層次原因,進而從新的視角觀照其他諸子文本的形成與流變。還有一類是說理型公共素材,如郭店簡《語叢》、上博簡《用曰》、馬王堆帛書《稱》、銀雀山漢簡《要言》皆是將格言、警句、諺語匯集成篇。《淮南子》中的《說山》《說林》兩篇就是這類性質的文章,而且其他篇中也同樣匯集了大量說理類短語。過去學者在箋釋《淮南子》時多將這類材料簡單地處理為“本自某書”,如《淮南子·繆稱訓》“天弗能殺,地弗能薶也”句,《荀子·儒效》作“天不能死,地不能埋”,《淮南子》看似本自《荀子》,但郭店簡《太一生水》“此天之所不能殺,地之所不能埋,陰陽之所不能成”句,卻讓我們看到了這句話的更早形態。《淮南子》是本自《荀子》還是《太一生水》,抑或還有更早的源頭,恐怕不能簡單作答。類似的現象亦存在於《管子》《荀子》《韓非子》《呂氏春秋》等其他諸子文獻中,因此在詮釋這些文獻時,一定要注意這些“公共素材”的時代和來源。
其二,以學術史為中心,借助出土簡帛佚籍厘清《淮南子》對先秦學術文化特別是諸子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淮南子》不僅是淮南王眾多賓客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戰國后期知識與思想趨向融合會通的自然結晶。將《淮南子》還原到戰國秦漢間學術傳承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可以很好地揭示出《淮南子》在戰國與漢初學術史的轉型時期所處的學術地位及文獻價值。如后世多依據《韓非子·難勢》將慎子列入法家重勢一派,而上博簡《慎子曰恭儉》的問世,則讓世人看到慎子不僅“精法循勢”,還雜糅道、儒二家,這些多不見於今本《慎子》及其佚文的思想特征,卻在《淮南子·主術訓》論君人之道時得到了很好的繼承與發揮,在《淮南子》與傳世《慎子》相近文句外,又提供了新的資料與論據証實了《主術訓》與慎子學派在思想上密不可分的傳承關系。又如《淮南子·繆稱訓》不僅與《子思子》佚文有十二條相近文句,而且與一般認為是子思作品的郭店楚簡儒家類著作屢屢暗合。竹簡《性自命出》論“情”、《窮達以時》篇中的“時”“反己”、《成之聞之》的“反本”皆可在《繆稱訓》中尋得痕跡。出土簡帛以更多例証說明了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另外,《淮南子·兵略訓》還可與銀雀山漢簡“兵法叢殘”《奇正》等篇相對讀,裘錫圭先生即指出:“《淮南子·兵略》裡有不少與《奇正》篇相合的內容,大概在編寫《兵略》的時候,《奇正》篇是很重要的參考資料。”《兵略訓》與銀雀山漢簡《孫臏兵法》亦有十四處對應內容。
其三,以出土文獻為支點,通過《淮南子》與互見文獻的相關分析,進一步考察相關文獻的作者與年代、傳抄與定型、流傳與真偽等諸方面問題。如《淮南子》明引《老子》文句五十八例,將《淮南子》所引《老子》與出土簡帛本及傳世通行本《老子》對讀,《淮南子》所引《老子》既有與傳世諸本《老子》一致的地方,更有與簡帛本《老子》特別是北大簡、帛書乙本相合的地方,《淮南子》保存了漢代古本《老子》的許多文本特征,為《老子》的校勘提供了較早的文本証據﹔通過文本對讀,使我們對《老子》一書的發展、定型過程有了更為清晰地認識。再如,銀雀山漢簡《唐勒》是一篇佚文,羅福頤先生最早指出《淮南子·覽冥訓》有一段文字與其相似,《淮南子》當是採自《唐勒》篇。據此,《淮南子》就可以作為推定《唐勒》及體裁相同的《大言賦》《小言賦》的時代標尺,為進一步探討《唐勒》的作者及相關問題提供了便利。
《淮南子》雖成書於漢初,但作為先秦諸子的殿軍之作,其博採眾長,融會貫通,實關涉戰國秦漢間學術和文化的諸多內容。《淮南子》與出土簡帛有大量相合或相近內容,通過文本對讀,將《淮南子》放在戰國秦漢間學術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可以進一步厘清《淮南子》對先秦諸子思想的傳承與發展,揭示《淮南子》在這一時期學術史中的地位與文獻價值。同時以文本對讀為突破口,可以重新考察《淮南子》的文本生成與編纂成書,進而關照早期文獻特別是先秦諸子的文本形成及流變。將傳世古書與出土文獻進行文本對讀,亦可以作為先秦兩漢傳世古籍研究的一種新視角,推動傳世古書和出土簡帛的深入研究,解決早期中國相關文史研究中的一些疑難問題。
(作者:楊棟,系黑龍江大學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