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正確認識思政課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阿勒泰·賽肯2019年08月02日08:41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正確認識思政課中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時指出,要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思政課教學離不開教師的主導,同時要加大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接受特點的研究,發揮學生主體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指出了教師與學生在思政課中的地位和作用,指明了思政課改革創新的戰略方向和發力重點,對推進我國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思政課是學校實現立德樹人目標的重要載體,直接關乎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重大問題。思政課的立課之本不在於教授技能,而是觸動、影響、提升學生的思想,它本身具有“又紅又專”的特點。“紅”是指思政課具有鮮明的政治性。思政課不僅要主講政治,更要會講政治。“專”是指思政課具有突出的理論性。思政課不是漫談閑聊,而是應當有特定目標、有系統計劃、有精准內容、有科學方法。隻有將政治性與理論性相結合,思政課才能展現自身完整的意義。

遵循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的原則,是保障思政課實現政治性與理論性相結合的重要基礎。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是思政課建設不斷深入推進所取得的規律性認識。“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不同於“教師中心論”“學生中心論”“課程中心論”等,教師主導側重強調教相對於學的邏輯優先性,而學生主體則強調學相對於教的價值優先性,兩者分別體現了思政課教學活動不同方面的特征。

貫徹教師主導,是因為教師相對於學生而言更有思想、更講政治、更懂理論,因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進度、教學方式都應當由教師來把握設定。貫徹學生主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思政課教學最終服務於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大業。思政課的教不是簡單的給予,學也不是簡單的接收,教學過程應當是一個思想雙向流動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之間應當建立穩固的呼應關系,一方有所呼,另一方必有所應。這就要求在鼓勵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教學過程。

思政課的政治性為教學過程設定了政治“航道”。思想在師生之間的雙向流動不能隨意任性、漫無邊際,而是應當牢固堅持政治導向、樹立政治標准、承載政治價值,讓思政課充分發揮培育提升學生政治敏銳力、辨識力、洞察力、判斷力的作用。

就思想的流動過程而言,教師是源頭、學生是歸處。因而,要貫徹思政課的政治性,教師就必須做到既能敢講政治、講得鮮明,又能講好政治、講出效果。

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有意識、有原則、有技巧地講授政治思想。“有意識”要求教師強化政治引導、自覺承擔使命﹔“有原則”要求教師明辨政治是非、傳播正確觀念﹔“有技巧”要求教師優化課程設計、創新教學形式。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把握主動、及時擔當、敢為有為,彰顯教師的主導作用。

另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及時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准確引導學生的思想。思政課教學不能一教了之,也不能局限於課堂之中,教師的關注點不應僅僅停留於按時完成教學任務,而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實際受益情況。同時,面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困惑、理解偏差、錯誤傾向,教師應及時有效地解答、引領、糾偏。這就要求思政課教學過程必須堅持以學生成長成才作為重要評價標准,夯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思政課的理論性為教學過程設定了理論“式樣”。思想唯有以理論的形式流動,才能夠全面充分地彰顯真理力量、穩定高效地發揮化育功能、持續累進地獲得內生動力。

一方面,思想以理論的形式流出要求教師必須強化自身本領,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對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內容進行深層次、跨領域、多視角的認識和理解,將教學內容挖深吃透。這就要求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必須堅持教師的主導地位,從而明確教師的主導責任。

另一方面,思想以理論的形式流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掌握好總體與局部、主干與枝節的主次關系,注重講授理論的基本觀點、立場與方法,輔之以具體的知識、文本與案例,使得學生能夠從根本上、宏觀上把握所學內容,幫助學生奠定理解內化進而自覺擴充的思想基礎。這就要求思政課的教學過程必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學以教啟,教以學成。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統一不僅是理論可行的,更是現實必須的。政治性與理論性共同塑造了思政課的特殊性,這一特殊性決定了堅持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統一是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基本遵循。

(作者:阿勒泰·賽肯,系中國人民大學黨委統戰部副部長)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