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力是人類未來工作、學習的“新的關鍵力”。在學科領域,想象力概念有異於人的想象能力,在米爾斯(C.Wright Mills)所著的《社會學的想象力》中,他將社會學的想象力描述為一種幫助人們利用信息增進理性、看清世事的“心智品質”。對於課程而言,想象力意味著一種獨特的“心智品質”,既是塑造課程個性的核心力量,又是建設未來課程的理論與思維導向。隻有將課程與想象力相結合,才能使課程既為未來社會培養富有想象力的人才,也使其自身獲得想象力,以明確兼顧時代與自身規律的終極價值追求,為未來課程建設提供方向指引。
為未來課程建設提供哲學理路
在哲學領域,想象力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柏拉圖時期,柏拉圖將想象力視為一種在心靈中產生影像(Image)的能力,並將想象力作為靈魂的四大子部分之一(其他三部分分別為:理性、理解力和信念),分別在此在(Being)和存在(Becoming)兩個世界建立想象力理論,其中,前者是關於理念的想象,而后者是對於物質對象的想象。柏拉圖關於想象力的論述雖然帶有一定的藝術色彩,但也為后來想象力在哲學認識論及本體論層面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康德立足於先驗哲學的角度對想象力進行了闡述,認為“想象力是把一個對象甚至當它不在場時也在直觀中表象出來的能力”,是一種形象綜合的能力,即通過意識對抽象的、無法感知的對象進行直觀表征的能力。康德對想象力的論述已從柏拉圖等人的靈魂、意識層面轉向了人的主體層面,將想象力視為主體之能力。隨著哲學中想象力概念的發展,杜威將想象力融入教育學之中,將其視為兒童生活的媒介以及學習的關鍵。想象力逐步從哲學領域延伸至教育、課程等學科領域,哲學中關於想象力概念的發展為課程想象力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其提供了哲學源頭。
基於康德對想象力的論述,可將課程想象力視為對課程內含的抽象目標、內容與價值進行現實表征的能力。課程想象力既為未來課程建設提供了可能,也為其提供了路徑和條件。課程想象力不僅是聯通課程與社會政治經濟的中介,也是連接過去—現在—未來的橋梁。課程想象力可被用以勾畫未來課程影像,在現實課程的基礎上,綜合呈現未來課程表象。因此,建設適應未來的課程,要在梳理想象力哲學理路的基礎上,明確想象力作為未來課程建設的基礎和條件,將想象力作為課程的內在品質,並明晰課程想象力的本體論與認識論意義,從哲學層面為未來課程理論的搭建提供現實立足點。
為未來課程建設奠定理論軸心
課程作為一個復雜系統,其內部各要素的編排與運行需依托一定的理論根基進行保障,具體而言,即課程實踐的開展以及課程自身內在的發展均要借助一定的理論作為支撐,以更有效地規劃設計課程目標、選擇適切的課程內容、合理安排課程實施及評價等。但在課程正式成為獨立研究領域之前,它都以思想與經驗總結的形式存在,未能上升至理論高度去進一步指導、完善課程實踐。20世紀初,博比特(F. Bobbitt)的論著《課程》的出版為課程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也標志著課程作為獨立研究領域的存在。此后,課程領域理論研究逐步興起,其中以泰勒(R. W. Tyler)的課程原理最為突出,成為現代課程理論的奠基石。至今,課程領域的諸多理論研究依舊循著泰勒的課程理論框架進行。
課程理論作為社會與時代的產物,其誕生和發展也有其自身的根基和依據,既要觀照歷史,以前人的思想和經驗為基礎,也要立足現實、面向未來,隻有與時俱進的理論才能引發與時代相適應的實踐。因此,建設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的課程,關鍵在於更新當下的課程理論系統,在現實實踐的基礎上,突破現有課程框架,構建能夠引導未來課程實踐的理論體系。而課程想象力作為課程的內在品質,是課程獨有的智慧,其自身具有綜合性特征,包含著一切以想象力為核心的課程實踐活動及價值目標,這既在實踐層面為課程發展預設了目標方向,也在理論層面作為課程理論的合理基礎而存在,並進一步對課程理論進行縱向深化。因而,課程理論的發展離不開課程想象力,隻有依托一定的想象力,以現實為“原料”,以想象力為“工具”,對課程理論進行“加工”,才能“生產”出具有未來屬性的課程理論。簡言之,未來課程建設要在依托課程想象力的基礎上,採用實踐辯証法對既成的課程理論進行批判,在否定的基礎上實現超越,逐步形成理想的、與未來課程相適應的理論體系。
為未來課程建設創設思維模式
與未來動態的、多元化社會相適應的課程應當內在地具有靈活性與彈性特征,且課程內部各要素要富有創造性,這對課程的編制及運行均提出了新的要求,而課程想象力則是實現這一要求的有效手段。從本質上而言,課程想象力在認識論上是作為一種課程思維方式而存在的,它關注課程創生主體的精神品質及生命意志,強調將課程內外部要素相關聯,敦促課程主體從整體角度思考課程問題,並將課程置於關系脈絡之中,形成網絡化、整體性課程思維。在懷特海的過程哲學中,“存在的基本結構就是通過內在和外在關系的演變而形成的‘真實存在’(real thing),而理解過程就是要在關聯中去理解存在和變化”,即任何事物都存在於關系網絡之中,對不斷變化的事物的認識要以事物關系網絡為前提條件,以彼此之間的關聯線為溝通和理解的橋梁。將過程哲學映射至課程領域,要使未來課程演變為真實的存在,需要從總體上把握課程內外部關系,通過對課程關系脈絡的掌握去理解課程的變化與發展。其中,課程內部關系主要涉及課程目標與內容之間、內容與實施等之間的聯系,以及課程中主體間的關系;而外部關系則是課程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的作用與反作用關系。建設面向未來的彈性課程從根本上要求對課程內外部關系模式進行更新,要從傳統的閉環型關系模式走向新型的開放式、發散性關系模式。而課程關系模式的更新需借助課程想象力,通過採取整體性、網絡化思維方式來統籌課程的內外部關系,使課程在內外張力間穩步前進,並打破過去課程與教學的僵化狀態,使課程自身更具靈活性,以此適應動態社會需求。因此,課程想象力的形成不僅能從本體論視角為未來課程提供理論可能,更能從方法論視角指引課程的變革與發展,促使課程在建設過程中不斷綜合內部各要素,更新關系網絡,真正實現課程整合。
為未來課程建設明確價值向度
將課程與想象力相結合,借助想象力可以塑造未來課程形象,使想象力中所隱含的自由、超越的力量滲透至課程之中,決定未來課程關於自由的價值取向。基於課程想象力,未來課程應突破過去及當下課程跟隨社會亦步亦趨的現狀,不僅要適應社會現實,更要在批判中超越現實、預設未來,打造面向未來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想象力的價值導向下,未來課程的價值追求具體包含兩個層面:從宏觀層面而言,未來課程要從自身內部出發,將課程想象力的形成作為未來課程建設的終極追求,以此為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選擇等提供總體向導,並為未來的課程建設者、管理者、實施者提供課程想象的空間,而課程想象力的形成要以教師的課程想象意識為基點,通過對教師課程與教學想象意識的培養與發揮來推動課程總體想象力的形成;從微觀層面而言,未來課程要以培養學習者的想象力為目標,充分發揮想象力作為個體生命本能的力量,以幫助個體實現自我精神自由,促使個體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由此,在課程想象力的價值論視域下,未來課程建設應秉持“超越”與“想象”雙重向度,在想象力這一目標立足點上為未來課程指明方向,從而實現課程的自由、開放。
課程想象力作為一個綜合性范疇,在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以及價值論層面均具有獨特的意涵和價值。建設面向未來的課程,首先要形成一定的課程想象力,借此為課程建設提供相應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向導。而課程想象力的形成需要多元主體共同努力,其中,課程建設者要為課程管理和實施者留有想象的空間,使其能夠在“空白”中創生課程,而課程的實施者自身也要具備一定的課程想象意識,以此在課程創生的過程中嵌入想象元素,從而在促使課程想象力形成的同時,實現培養富有想象力個體的目標。
(本文系2018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重大招標項目“振興鄉村戰略中的農村教育現代化研究”(VHA180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