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汪鵬2019年08月01日08:54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中國古代紀時奧秘

  觀察天象和物候是農耕時代非常重要的活動。華夏先民很早就開始“觀象授時”,以之指導日常生產和生活。隨著文明的演進,中國人最終創制出一套嚴密完整的紀時系統:一年354個日夜被大致分成12個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在19年間額外增置7個閏月。每天分為12個時辰,從黑夜到白天按照子、丑、寅、卯的地支順序周而復始……即便是在紀時體系西化的今天,我們依然對這些知識並不陌生,能夠根據天上的月相判斷是農歷何時,或者在生活中隨口說出驚蟄、清明和立秋等節氣月份。當我們試圖進一步了解古人探究先民的時間觀念時,面對古代文獻中種種難解的紀時詞語,卻也難免喟嘆:我們對於古人所知甚少。《長安十二時辰》近日熱播,引發人們對“唐朝版24小時”,甚或中國古代紀時方法的濃厚興趣。中國古代紀時有何奧妙?張衍田的新作《中國古代紀時考》(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4月版),為我們掃除古代紀時知識上的盲區,了解乃至理解古人世界提供幫助。

  古人認識時間由日到時、月、年

  按照古人認識時間的不同概念,該書分日、時、月、年四部分進行講述,每部分又對古人如何理解並具體紀錄該類概念進行了具體討論。作者對這一順序的內在邏輯給予解答:古人的時間意識從認識到太陽東升西落的“一日”開始。在“日”的概念產生后,在應對具體生活和生產需要時,又將一日劃分為若干個時段,“時”的概念隨之產生。在觀察月相時,根據月相的周期變化而產生“月”的概念。寒暑交作、萬物榮枯、周而復始,“年”的概念自是生出。日、時、月、年的順序,反映了先民認識時間的先后歷程。

  先民對每一類紀時概念都有著漫長而曲折的認識過程,在各個歷史時段也產生了不同的紀錄方法。我們可以略舉書中“時”的概念。根據商代甲骨卜辭可以看出,人們按照天象的晦明變化和生活習慣,將一天分為旦、朝、大食、中日等8個時段。而到了春秋戰國以至秦漢以降,人們已經能夠將一天分成相等的時間段,十時制、十六時制、十二時制先后產生。這些時制中,雞鳴、平旦、日中、日昃等時名依然是對天色晦明變化的描述。之后的《淮南子·天文篇》,則開始將一日十六時的名稱與太陽運行所經的“旸谷”“咸池”“扶桑”等16個處所對應,體現了強烈的神話色彩。從漢代開始,人們將十二地支與十二辰相配,體現出漢人獨特的宇宙觀念。從思想史的意義上說,紀時法的演變除了體現科技的發展,也反映出不同時期人們思維世界的差異。使用子、丑、寅、卯等十二時辰紀時法的漢人,與使用旦、朝、大食紀時法的商人,眼中所看到的世界並不一樣;以秒為日常生活中最小時間單位的我們,也與以刻為最小時間單位的古人世界觀差距巨大。學習古代世界的紀時法,其意義並非只是知識的拓展,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加接近古人的心靈,觸摸古人的思維世界。

  系統介紹古文獻中的紀時方法

  全書寫作重心不在於傳授復雜的天文學知識並進行相關推算,而是將天文歷法知識與古代文獻相結合,系統介紹古代文獻中出現的各種紀時方法,指出常見誤區,最終目的在於幫助讀者獲得基本常識,以便於正確理解古代文獻。鄧廣銘先生曾經指出,研究中國古代史有四把鑰匙,其中一把就是“年代學”。了解中國古代紀時法,具備古代天文歷法的基礎知識,是獲取年代學這把鑰匙的必由之路。

  我們在讀書時,常會碰到各種不易理解的紀時用語。例如《資治通鑒》正文第一頁有“起著雍攝提格,盡玄黓困敦,凡三十五年”,令人難以索解。在通行整理本中,整理者在“著雍攝提格”后加括號說明為“戊寅”,“玄黓困敦”為“庚子”。根據這樣的說明,似乎“著雍攝提格”和“玄黓困敦”都是紀年的名稱,事實上,如果我們具備古人紀年方法的知識,便會明白這二者均為太歲紀年的名目。先秦時代的人們認為歲星(木星)十二年運行一周天的時間為十二年,在黃道上每年行經一個位置,稱為一“次”,遂用歲星所在的位置進行紀年。但是,由於歲星實際運行一周天的時間並非十二年,於是人們又創造出一個假象的星體“太歲”來紀年,其周期正好為十二整年。太歲紀年法中,十二年中的每一年各有一個年名,稱為“歲陰”,又將十天干也用於太歲紀年,同樣並賦予新的名稱,稱為“歲陽”。上面的“著雍”和“玄黓”都是歲陽之名,對應的是“戊”和“壬”,“攝提格”和“困敦”則是歲陰之名,對應的是“寅”和“子”。這兩個詞語指代甲子紀年法中的兩個特定年份。歲陰、歲陽的名稱見於《爾雅》《淮南子》等書,是秦漢時人們熟悉的知識話語,如果不具備相關知識,遇到此類紀年法就不免困惑。

  深入淺出表達天文歷法學知識

  再舉一例:1938年11月13日,為了不讓長沙落入日本人之手,國民政府決定焚毀長沙,大火最終釀成一場巨大悲劇,史稱“文夕大火”。火災發生在晚上,故而稱“夕”,但為何稱“文”,很多人並不知道。其實,民國時曾經行用過一種韻目紀日法,“文”正好是指代13日的韻目字。所謂韻目紀日,即以作詩時所用平水韻的韻目用字,來標示一月中的各日。例如上平聲第一韻目字“東”,指代月中的第一日。由此可見,了解古代的紀時知識,對於讀懂古書和了解古人,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一些格外容易犯錯的問題,比如年號和斗建等,書中也有專門說明。以年號為例,年號是中國歷史上一項非常重要的制度,但在具體討論年號問題時,不僅普通讀者常常感到困惑,就連文史從業者也不免出錯。第四章中,作者專辟一節討論年號使用的各種特殊情況:比如先君去世,新君逾年改元;新先君去世,新君當年即改元;一年之內年號頻改等。了解這些情況,有助於我們正確推算古代君主的在位年數。

  清人汪曰楨有言:“讀史而考及於日月干支,小事也,然亦難事也。”在中國古代知識體系中,天文歷法不過是一個小小的組成部分,然其專業程度卻足以讓一般人望而卻步。本書要言不煩,將天文歷法學的知識深入淺出地表達出來,指示讀書治學的門徑,誠為嘉惠讀者。  

  (作者單位:南京大學歷史系)

(責編:孫爽、艾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