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張波: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張波2019年07月31日08:55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立德樹人何以實現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生制度建設研究”子課題負責人、吉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研究心得】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立德樹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的根本任務,也是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導向和實踐指南。因此,我們試圖從“知”“意”“行”三個層面認識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過程。

立德樹人何以必然

立德樹人是必然之選。《資治通鑒·周紀一》中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人無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於立德。

“立德”一詞最早可追溯到《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彰顯了中國人民自古以來的價值追求,其中以“立德”為首。眾所周知,“立”是樹立的意思,“德”是德行、道德,“立德”就是將“德”深入人心、根植人心的過程,促使人成為有道德有德行的人。“樹人”一詞可追溯於《管子·權修》中記載“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樹人”是有意識地塑造人才、打造人才的過程,“樹人”力爭將自然屬性一致的人逐漸培養成具有不同知識體系、專業技能、能夠滿足不同領域需求且具有較高思想道德素養的個性化人才。立德樹人是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過程,“立德”是“樹人”的先決條件,“樹人”是“立德”的價值旨歸,人才培養的辯証統一決定了離開“立德”談“樹人”隻能偏離方向,離開“樹人”談“立德”隻能流於形式。育人是育才的前提,立德是育人的根本。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是育人育才的關鍵之舉。立德樹人是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新時代教育事業發展的必然之選,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之選。

立德樹人何以必須

立德樹人是必須之策。立德樹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立德樹人承載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擔當和使命召喚。隨著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國迎來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著眼於新的歷史方位,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接近復興夢想。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一政治站位和發展高度,需要我們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不斷培養出擁有強大精神力量、堅定民族品格的時代新人,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推動中華民族走向繁榮富強。

立德樹人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立德樹人關乎教育強國的實現,是新時代走向“強起來”的社會主義中國的重要基石。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作為百年大計的德政工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以“扣扣子”比喻青年教育的重要性,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立足於建設教育強國的宏偉目標,立德樹人與素質教育一脈相承,加強德育教育,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具有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是我國教育事業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和科學導向。

立德樹人立足人本、著眼全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與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主旨相契合。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認為,人的全面發展必須是人的全部特征的發展。在馬克思看來,全面發展的人是具備適應社會各種需求能力和素質的“全人”。立德樹人不僅有助於人們盡早確立正確的自我實現方向、避免走彎路,更為人最終成為一個真正有益於社會的“人”提供了最大可能。面臨多元社會思潮的沖擊,一些青年出現了價值缺失和信仰錯位的問題,立德樹人有利於青年提升道德自律能力和價值判斷能力,補足精神上的“鈣”,最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

立德樹人何以可行

立德樹人是可行之法,關鍵在於:

以理想信念鑄魂。人因德而立,德因魂而高。教育是塑造靈魂的偉大事業,立德樹人的根本在於鑄魂。青年是最有朝氣、最富有夢想的群體,筑牢他們對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信仰之魂,堅定理想信念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新時代鑄魂育人工程的關鍵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統領,加強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教育,引導青年將個人幸福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相聯系,個人理想與國家人民的共同理想相統一,強化重任在肩的責任意識。

以教育引導固本。將立德樹人融入教育體系,注重對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任務。在教育內容上,向青年傳授理想信念的堅定之道、認識世界的正確之道、改變世界的科學之道,以知、意、行的辯証統一作為以德育人的核心內容。傳道亦要有術,在教育方式上結合新媒體時代的現代化特征,將傳統模式與現代手段相結合,通過網絡直播、翻轉課堂等新型授課方式提升學生的積極性,為德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構建家庭、學校、社會協同的教育體系,多方發力引導青年成為胸懷鴻鵠之志、德才兼備的優質人才。

以實踐養成奠基。實踐是道德認知轉化為道德行為的中介和橋梁,隻有在實踐中才能實現知行統一。要以道德實踐作為實現立德樹人的沃土,將受教育者的主動參與滲透德育實踐全過程,通過健康向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培養青年高尚的道德情感,深化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在實踐中優化環境導向,使全社會形成良好的環境和氛圍,使優良品德的影響無所不在、無時不有,讓青年在生活環境中逐漸實現對個人德行的自覺自省自悟。

以制度機制保障。要使立德樹人成為教育者的自覺擔當,成為一種教育常態,需要以體制機制提供保障。一方面要自覺摒棄“唯分數”“唯論文”的評價標准,破除影響立德樹人實現的體制機制障礙,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引導教育回歸到立德樹人的初心和使命上來。另一方面,向師性是教育活動的特殊表征,為了保証以德施教,應深化對師德的考核與激勵機制。教師作為踐行立德樹人的主導,要對“立何德”“育何人”“如何育”等基本問題有明確的認知和強烈的認同,並始終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以其言行教化、感化和育化學生,率先垂范,以身踐行“德高為師,身正為范”。

(責編:孫爽、程宏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