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設計思想的目的在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廣大設計機構和設計者作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供給方,作為當代社會創新、創意的中堅力量,應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破解時代需求,必須以先進的創意理念和革新意識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案、開發新產品、引領新潮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進入新時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這一矛盾的變化深刻影響著中國當代設計的文化語境,彰顯出濃濃的民生情結和民本情懷,成為中國當代設計砥礪前行的先導和動力。
當代設計文化語境中的民本思想
設計作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創造活動和藝術表現形式,功能性、情感性和審美性等特征決定了設計作品必須順應其所處的社會歷史環境及審美文化需求,必須與整個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相關聯,這些要素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設計活動賴以形成與發展的設計文化語境。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同的時代和地域對應著不同的設計文化語境,也決定了不同的設計需求和設計風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工業化、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伴隨著大量西方設計思潮和設計模式的涌入,我國無論是在建筑設計還是在工業設計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發展,現代主義設計理念一度成為我國的主流設計語境。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人們開始厭倦現代主義設計的理性原則和美學邏輯,設計需求開始逐漸地由物質層面的滿足轉向精神層面的追求,設計文化語境也隨之發生變化,變得更加強調人在設計中的主體地位,突出以民為本,更加注重人性化及自由化。
民本,即以民為根,以民為本。老子曰:“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民本思想作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資源,在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而“民本”設計思想,則是以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發展需要為基本出發點和歸宿點的生產及建構思想,這一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思想家提出來了,例如《史記·趙世家》中記載:“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明確地闡述了量制衣服和生產器械時必須方便民眾的使用。
改革開放40多年來,物質增長和技術進步作為發展動能在我國的現代化進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成為當代設計在中國整體文化語境中迅速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總體上來說,這一社會矛盾的變化就是民眾需要和社會供給之間的矛盾關系發生了改變,具體表現在:從需求側來說,民眾的需求已經不僅僅是物質文化需要,而是更高質量、更有尊嚴的生活,是對更多獲得感、參與感、幸福感、安全感的需要。從供給側來說,我國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得到顯著提高,社會生產能力在很多方面進入世界前列,但發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已經成為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約因素。在這一形勢下,當代設計文化語境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變”的是消費者的消費理念、生活習慣和需求層次,而“不變”的是始終如一的民生情結和民本情懷,即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設計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民本情懷對中國當代設計的啟示
“民本”設計的本質是解決或優化人民生產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其核心價值在於為人們創造更加舒適、美好的生活環境或生活便利。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要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保障群眾基本生活,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從而進一步將民本情懷融入到了治國理政的實踐之中,這一重要論斷的提出將為中國當代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動力和政策引導。
1.設計創作應植根於民眾生活,回歸設計的本源。設計源於生活、融於生活、改變生活,生活是一切創意設計的出發點和靈感來源,創意設計總是以改善人們生活中的供需關系為目標。當我們發現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如遇緊急碰撞或急減速時,車裡的兒童由於沒有安全帶束縛很容易受到外力沖擊和傷害,這時候兒童安全座椅應運而生;當我們抱怨筆記本電腦的體積仍顯笨重,不能滿足即時化移動辦公和差旅休閑應用時,平板電腦的出現較好解決了這一使用需求,憑借其輕薄、易攜帶、可觸控等特性受到廣大差旅人士和數碼愛好者的喜愛。
正是由於越來越多消費需求的挖掘和顯現,才涌現出越來越多“走心”的產品或服務,使得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更加便利,也推動著創意設計不斷向前發展。因此,設計創作必須深入生活、扎根民眾,必須以民眾生活的點點滴滴為創作前提,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所說:“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這就要求設計者們關心、關注人民群眾的生活方式,了解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層次和不同職業人群的生活需求,記錄不同民眾的生活特征和生活狀態,挖掘民眾內心深處的渴望與訴求。隻有這樣,設計者才能真正做到急民眾之所急、想民眾之所想,才能創作出最能打動人、最具人情味、最有溫度的設計作品。
2.設計創作應沉入到社會底層,聚焦社會的邊緣。設計創作作為扎根社會、服務社會的藝術創作活動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藝術,不應只是服務於高端小眾群體,更應服務於社會大眾,它應該像空氣和陽光一樣被所有人感知。
回顧近年來我國創意設計產業所取得的成就,大到住宅設計、景觀設計、交通工具設計,小到家電設計、家居設計、生活用品設計,都能讓人感受到創意設計帶來的關愛與溫暖。然而,仍舊有一些設計需求因受經濟、利益、環境等客觀條件的影響得不到有效解決,存在一定的設計“盲區”,導致民眾不能有效地分享設計紅利給生活帶來的美好體驗和便利。例如在一些大城市,有些家庭依舊居住在建於20世紀70—80年代的陳舊而狹小的空間裡,隨著家庭人口的增多和成員需求的涌現,幾代人同處一室的局面讓現有的生活空間連基本的居住功能都已經無法滿足,更別提居住的舒適性和便利性。他們一方面渴望現有居住環境能得以改善和提高,但另一方面又迫於缺乏規劃改造意識或設計改造資金而不得不繼續忍受著惡劣環境的煎熬。因此,創意設計必須賦予一定的社會責任和人文擔當,我們的設計創作必須靜下心來,必須更多地沉入到社會當中去,尤其是沉入到社會的底層,為人民整體生活質量的提升和改善提供有效的途徑與方案。
3.設計創作應著眼於節約發展,關注生態的未來。在社會高速發展的當下,創意設計產業在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美好的物質享受和精神愉悅時,也帶來了諸如過度包裝現象日益嚴重、豪華包裝問題屢禁不止、非環保材料大行其道等一系列生態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實際上是有違“民本”設計思想初衷的。我們在設計創作中主張以民為本,並不是說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為了吸引用戶的眼球可以不擇手段,絕不能將“以民為本”設計思想從人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中孤立出來。相反,人與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環境保護是整個社會最大的民生,隻有守住人民群眾這一賴以生存的底線,才能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生存狀態。
面對發展與環境、設計與環境、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關系,我們應該進一步強化當代設計師的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改變唯市場、唯形式、唯利益的設計觀念,突出新時代設計創作的主旋律,積極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設計原則。我們不僅應擁有細微的藝術感知力和敏銳的生活洞察力,更應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文化擔當。
總之,“民本”設計思想的目的在於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享受和發展需要。廣大設計機構和設計者作為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的供給方,作為當代社會創新、創意的中堅力量,應緊跟時代步伐、聆聽時代聲音、破解時代需求,必須以先進的創意理念和革新意識去發現新問題、探索新方案、開發新產品、引領新潮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堅持多想民生之策、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以親民、利民、便民的設計作品詮釋赤誠的民本情懷。
(本文系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2017SJB177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