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絕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經驗、牢記歷史教訓、牢記歷史警示。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古與今是一對重要概念,對古今概念的認知、對古今關系的解決方式、對古今的價值評判和態度,構成古今觀極其豐富的思想內涵。古今問題也是自古至今始終在被關注、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新時代所面臨的諸多現實問題都需要建立在總結歷史的基礎上,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
傳統古今觀的思想內涵
對古、今概念的認知。中國古代哲學家對“古”與“今”進行思考時,首先是將二者作為具有相對性的時間概念。比如北宋邵雍提出:“夫古今者,在天地之間猶旦暮也。以今觀今,則謂之今矣﹔以后觀今,則今亦謂之古矣﹔以今觀古,則謂之古矣﹔以古自觀,則古亦謂之今矣。”(《皇極經世·觀物內篇》),他認識到古與今是不斷演進的過程,且具有相對性,因此包含著合理的思想因素。
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古今概念更多地被賦予了社會歷史文化內涵,古與今各自代表特定的時代和歷史條件下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歷史沉澱下來的思想文化及價值觀。“古”的時間概念背后,承載的是一種文化資源和文化價值,以及與“今”的關系。以今觀古,以古鑒今,相互參照,互為發明。
對古今關系的認識。每個時代的人對所處時代與之前的各個時代之間關系的認識,特別是對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關系的認識和思考,形成了對古今關系的認識,涉及不同時代的人對之前時代歷史文化的認識和評價。孔子在社會大變革中提出“損益”概念,“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后代對前代的典章制度、禮儀規范等既有繼承、沿襲,也有改革、變通。總的來講,傳統文化中是將古與今視為連續發展的、因果聯系的整體,古今之間有損有益,因時而變,但變中又有不變的“道”,探尋的是歷史的發展規律。司馬遷講他著史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通古今之變”即是要找出古今之間歷史變革的規律。
對古今的態度。“厚古薄今”還是“厚今薄古”,抑或“古今一體”,充分反映出人們對古和今關系的價值判斷。西方歷史上也曾出現懷古派與崇今派之爭。前者認為人類歷史有黃金時代,由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至黑鐵時代,世道人心,江河日下﹔后者則信奉進化史觀,相信歷史是由低向高發展進步的。中國歷史上的古今之爭比之西方愈益持久。百家爭鳴時期的老子面對“大道廢”,希望回到小國寡民的朴真狀態,奠定了道家回歸自然的價值取向。孔子面對“天下無道”的亂世,感嘆世道日衰、人心不古,表現出厚古薄今、崇古抑今的儒家價值取向。“回向三代”一直是儒家對大道流行的理想社會的精神寄托。而主張變革的法家以及歷史上肯定法家思想的革新者(如柳宗元、王安石等)的價值取向是厚今薄古。對古今的態度體現出對社會發展歷史的觀點,歷史是進步的還是退步的?崇古或崇今的價值觀反映出相應的歷史觀。同時,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是立足於他所處的時代訴求,來解決古今關系,這裡貫穿著人們的文化取向和價值取向,古今觀也反映出特定時代的價值觀。
傳統古今觀的思想精華與糟粕
重視對古代典籍的整理,重視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重視后世為前朝修史,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借鑒,這是中國幾千年綿延不絕的優良傳統,也是中華文明幾千年能傳承至今的主要原因。
傳統古今觀不僅與文化傳承緊密聯系在一起,更與治國安邦緊密聯系在一起。探尋“治世”與“亂世”之變動根源,“鑒前世之興衰, 考當今之得失”,是“以古為鏡”的經世功能,也是史學長盛不衰的價值所在。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提出,歷朝歷代的興衰治亂都是有規律的,他清楚地揭示出以民為本的思想,希望宋朝統治者吸取經驗教訓,以史為鑒,以得民心為要,從中鑒戒得失。雖然在封建皇權社會,得民心只是手段,維護統治才是目的,但是剝離了封建的外衣,我們看到每一朝每一代都不能完全不顧民心向背,這也讓唐太宗說出那句膾炙人口的話:民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傳統古今觀貫穿著儒家“明道”的價值觀。“明道”即明“治天下之道”,以史為鑒戒,從屬於倡明“天道”和“人道”。《左傳》明確指岀孔子著《春秋》是為了“懲惡而勸善”,體現出是非褒貶的價值觀。這種“春秋筆法”被后世的史書一以貫之地承襲下來,懲惡勸善的宗旨成為治史者不可置疑的原則。“明天道, 正人倫,助治亂”,是以古為鏡、以史為鑒的核心,鑒戒、懲勸的資治功能延伸到了以史教化的社會功能,正如顧炎武所說:“引古籌今,亦吾儒經世之用。”可以看出,儒家德本位思想在歷史觀領域起主導作用,使封建統治者均希望“流芳百世”而不是“遺臭萬年”,均懼怕“穢跡彰於一朝,惡名被於千載”,因此,對皇權體系起到一定的監督和約束的積極作用。但是,隨著儒學綱常倫理的天理化和絕對化,桎梏了人們對古今問題思考的更廣闊的視野。明末思想家李贄已經開始了批判,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抨擊復古之主張,主張“與世推移”的歷史發展觀,認為春秋替三代,戰國代春秋都是一種正常的歷史發展現象。
近現代以來對傳統古今觀的揚棄
歷史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近現代以來,先進的中國人開始接受了進化論的歷史觀,強調歷史是不斷進步的。五四運動后,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關系的原理,分析和解釋古今變動之原因,論証社會變革的合理性,著《今與古》一文,提出了“今”的歷史觀,“過去匯集於今,今創造未來。今是連接過去與未來的中樞”。他自稱是“崇今論者”,批判了食古不化、以古為准的思維方式,指出在中國的思想界,退落的或循環的歷史觀根深蒂固。
毛澤東高度重視歷史具有的啟示意義和鑒戒意義,深刻把握歷史、現實、未來的內在聯系,一再強調“不能割斷歷史”,要求“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繼承這一份珍貴的遺產”,提出以“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原則處理古今關系,要求“給歷史以一定的科學地位”,不僅要通過古為今用發揮史學的社會價值,也要重視它的科學價值,使它具有真實性、全面性和科學性。
在新時代,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繼承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絕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既不能片面地講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講厚今薄古,而是要本著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科學態度,牢記歷史警示。在中國的古代典籍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治國理政的歷史經驗,其中包含著許多涉及對國家、社會、民族及個人的成與敗、興與衰、安與危、正與邪、榮與辱、義與利、廉與貪等方面的經驗與教訓。按照新時代的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按照時代的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實現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這個時代賦予我們的神聖使命。
以古為鏡,鑒古知今﹔會通古今,知古知今。古和今賦予了更豐富的時代內涵和更廣闊的時代背景。東漢思想家王充有句名言:“知今而不知古,謂之盲瞽﹔知古而不知今,謂之陸沉。”陸沉的意思是泥古而不與時俱進。今天的“以史為鑒”應該站在世界史的宏闊視野之上,對世界各國的興衰歷史進行借鑒,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為我所用。正如有學者雲:“知中而不知外,謂之鹿砦,知外而不知中,謂之轉蓬”,意為古今中外都需要了解,否則就會或陳腐愚昧、思想禁錮,或失去根基、隨風飄轉。
堅持唯物史觀為主導,不僅要堅持生產力標准,也要從人類文明發展的多個角度看古今歷史,參照不同的歷史觀,突破儒家道德的單一標准和價值觀。
中華民族是具有非凡創造力的民族,中華文明是具有包容性和內在生命力的文明,古往今來不斷地延續著生機與活力。在幾千年的傳承歷史中,歷經坎坷曲折,遭遇多次嚴峻挑戰,都能鳳凰涅槃,民族更加凝聚,文明得以創新發展。新時代中國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不斷改革,銳意進取,必將迎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輝煌的明天!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研究員)